守住乡村中学的堡垒
2013-04-11何永志摄影何永志
本刊记者 何永志 摄影 何永志
守住乡村中学的堡垒
本刊记者 何永志 摄影 何永志
二甲中学地处江苏省南通市东南一隅(通州区二甲镇),与许多农村乡镇中学一样,在南通这块教育竞争激烈的土地上,周围相继已有两所农村学校不再招生,二甲中学被撤并的传言多年未绝。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个性张扬的校长,将学校管理与“生命化教育”紧密结合,特立独行“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直面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临绝地而不衰。
不久前,本刊得知,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因为年龄原因,即将卸任,记者随即赶赴南通,看一看这所也许最终难逃撤并命运的乡村学校。
爱写博客的校长
3月8日,星期五。早晨7点,凌宗伟准时来到宾馆,我睡眼惺忪,此时只能暗地苦笑,这人精力怎么这么旺盛呢?
就在昨晚,虽然我们也是第一次见面,可他聊起教育,滔滔不绝,与我神侃至夜里10点多。而决定7点才出发,凌校长已经是为记者的舟车劳顿给予了关照,若非等我,他每天五点半就会出发。凌宗伟说,从通州市区到二甲镇还有一段距离,自己每天都起得很早,不好叫司机接送,所以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
行至市郊一所学校,车速慢了下来,凌宗伟说,“这叫金沙中学,我在这里当了一年校长,中途还被莫名其妙地拉下来做了半年多一点的专职书记。”
“为什么?”我习惯一问。
“我也不知道。”我们相视一笑,不言自明。
“不过我还是留下了一些东西的,比如校名,由张謇之孙张绪武题写。”他说,通州与张謇有着莫大的渊源,现在很多地方会打名人旅游牌,可惜通州对张謇的挖掘不够,有些可惜。
清末状元张謇是近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坚信“实业救国”,奠定了中国轻工业基础,并以企业之力开垦滩涂、兴建城市。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每一项产业均关乎民生大计,丝绸、粮油、气象、卫生、交通、教育、社会救济无不兴办。仅教育一块,从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始,张謇在南通一带创办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一系列学校。南通市基础教育水平领先全国,不得不说有着张謇的荫庇。
车子行走江南的城乡道路上,指示路牌上出现的二甲、八甲等地名,依稀存续着当年张謇修建运河,开发滩涂之功。车窗外谈不上风景,人工的道路绿化与别处无异,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个工地。二甲近了,农家院落开始增加,外观统一的三层小楼,像别墅一样。江南藏富于民,真好,只是见不到水乡的秀丽。
抵达二甲中学时,已快8点了。一下车,凌宗伟就急急忙忙上楼去。
“我得上网,挂故事,时间已经有点晚了。”他一边开电脑,一边对我说。他所说的故事,叫做“每天一个励志故事”,在新浪、网易、搜狐各大网站的博客和微博上,以及1+1教育网上,他每天更新,风雨无阻。这些故事大多是他从网络上、书上搜罗的,偶尔也原创一两个,有时不见得和教育直接相关,他也不加任何评论,往往与身边之事,近来见闻有一定联系。
网上挂了四年多,喜欢读“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已经让不少网友“上瘾”,有人通过微博转发,有的QQ相传,有不认识的老师给他留言说,有的“故事”已经被老师带进了课堂。凌宗伟说:“挂晚了,有人会催,所以做这事有成就感,更有责任感。”
我走到他身后,看了看他的电脑屏幕,QQ群的头像不停地闪动,密密麻麻一大串。此时,我才发现凌宗伟一直站着,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一张小凳子,正好方便他站着摆弄鼠标。“我腰有毛病,不适合久坐。现在站着工作反而习惯了。”
另一重要版块,叫做“日出日落”,来自凌宗伟的每天观察、教育思考或阅读分享,甚至针锋相对的“掐架”。本刊截稿时,凌宗伟的故事贴了1420个,“日出日落”版块,已更新到第719篇日志。其他分类如《我这样打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今天第二》,一系列博文记录了他对教育的真实体验,博客点击量近90万次。
星级厕所与开放式校园
每天贴一个故事,成了凌宗伟最好的工作热身。“走,逛逛吧。我每天早晚都会到各班转一转。”凌宗伟对记者说,“想看哪儿,随你,学校毫无保留地开放。”
这种配合态度,并非每次采访都能遇到。我说,“先去看看学校的两张‘名片’吧。”
凌宗伟欣然一笑,因为其中之一是厕所。
教学楼外的厕所,想必使用的人肯定很多,记者看到,虽然样式和常见的公用厕所无异,谈不上豪华,可环境确如教育专家许锡良所言,地面干净,也无异味,墙壁上挂着幽默漫画,角落里和洗手池旁还放着一两盆植物或者养两条小金鱼,别有生趣。
改造厕所,算是凌宗伟到二甲中学后干的第一件事儿。他初到学校,发现学校厕所存在天下所有厕所的共性:又脏又臭。于是立刻要求后勤部门,以星级宾馆厕所的标准改造学校厕所,先改造了两个学生厕所,再改造办公楼厕所。
有此举动,得益于凌宗伟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管理,从厕所开始。凌宗伟说,女儿初二的时候去香港参观后写的一篇《港澳印象》对他触动很大,因为香港的厕所很干净,女儿进了厕所脚不忍心往下踩,很担心将自己的影子踩碎了。这让他深信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
“刚开始,有人反对,说学生肯定会损坏漫画、金鱼什么的。可事实证明,在优美的环境中,学生的破坏性很小。”凌宗伟说,后来有一天,他去上厕所,看到有人居然在那儿拍照片!上前一问,得知是镇政府也要改造厕所,准备按照学校的模样来改造。“哈哈,意想不到啊,却又在情理之中!”
所谓环境即教育,教育学者许锡良在参观二甲中学后的解读耐人寻味:学校没有小事,厕所就是教育的大事。如果一间学校连厕所这一每人每天必去的地方都不在乎,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还会在乎什么呢?对于厕所的关心,其实后面蕴藏了对人的关心,对学生与教师的爱护。
而学校的另一张“名片”更不显眼,藏在操场一角,叫“阳光体育超市”。篮球场护栏上用方钢焊接烧制了一个特殊的球架,球架顶上设置了防雨、防晒的彩钢棚,四周增设了防护挡板,除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跳绳等各类体育器材之外,我还看到了相关器材的使用说明和锻炼指导。即使操场没有学生活动,也会有一位教师在此维护。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农村中学的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外打工的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比较多,男孩子们也就用上了比较昂贵的篮球。平时,这些篮球在宿舍、教室、走廊随处可见,雪白的墙上时不时会留下一个个球印,甚至还会发生丢失的现象,这给政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当时有人提出建议:禁止学生带球到学校,由学校负责提供一切运动器材。为了满足学生随时的需要,我们就建成了可以让学生自由取球的开放式球架。”凌宗伟说。
“不怕丢吗?”我问。
“咳,又能丢多少呢?和厕所的漫画一个道理,在好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慢慢改变的。”凌宗伟始终觉得,对待孩子,在乎细枝末节的得失毫无意义,得给予真正人性化的关怀与引导。
事实再次证明,丢失或者损坏也并非想象严重,慢慢地,这类情况自动消失了。受此鼓舞,学校逐渐加大了开放力度,如在图书楼大厅设置书架,图书存取自由,还安装了触摸屏电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所有实验室大门打开,学生可以随时走进去实验。
大致在校园中转了一圈,我发现校内道路两旁,可谓彩旗飘扬,“学校刚搞过运动会?”我指着花花绿绿的旗帜问道。
“没有,这是班旗,学生自主设计的。”原来,这是学校的一个活动课程,叫“我的班旗我设计”,同时让学生自定班规班训,然后开展“我为班旗添光彩”的系列活动。一学年结束以后,学生在班旗上签名后,交学校档案留存。
“进入课改,各校都在建设校本教程,搞校本教材,二甲中学也有校本教材,就是二甲的蓝印花布。但我的理解,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活动课程,有行动,学生才能真正成长、成熟。所以,我们做蓝印花布,不仅仅有教材,还有实际操作。”凌宗伟领着我,朝办公楼走去,“走,去看看蓝印花布的美工室。”
南通是中国著名的纺织重镇,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是传统手工织品中的上品。二甲正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学校的美术教师也是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以不仅给予课时,建专业美工教室,还在附近作坊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让二甲学子实实在在地承续传统文化。
过了一会儿,凌宗伟不知从哪儿抱来一摞书本,“看,这是我们的校本教材!”
根据我的一般经验,大多数学校的校本教材只是课本的简单衍生或者地方文化简介,有的翻开还会是练习题。但这堆校本教材的确实在,如《果酒果醋制作》《葡萄酒酿造》等课程,源于二甲地区盛产葡萄,生物老师自费带学生开展了葡萄酒酿制的实验;二甲地区还有一地方特产二甲面酱和酱油,学校不仅自编小本教材,还扶持老师成立传统发酵技术运用实验室……
“在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中,的确有一些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若只论考试,大部分学生会难尽人意。所以,我们的各类选修课程、社团组织、活动课程便给了孩子多样化的可能。”凌宗伟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二甲中学始终都有义务、应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
在凌宗伟的办公桌上,我无意间翻看到一本叫做《COLOUR》的册子,这是由文学社的学生独立制作的一份纯文学杂志。杂志装帧、版面设计已像模像样,诗歌、小说、散文俱全,学生原创,很接近当年流行于中学生群体的《萌芽》,学生们对文学、对写作的热爱,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开放的办学心态让教师同样受益匪浅。近年来,张文质、许锡良、王灿明、姜永杰等教育界著名人士成为二甲中学的常客。此外,凌宗伟还将他所认识的特级教师都“拉”了过来,如南通中学教科室主任陈杰、原通州市教科室副主任陈有明、通州中学陈颖等。
爱写博客的凌宗伟也将博客变成了培育校园名师的一块良田。
采访中,像朱建、邱磊和季勇这三位“博客达人”就被学校老师们屡次提及。朱建所记多是班级管理叙事,有血有肉,近来获得了南通市首届教育博客大赛一等奖并成为《班主任之友》杂志的封面人物;邱磊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多本期刊发表,还成为《教师月刊》杂志的2012年度人物。季勇则更具戏剧性,曾与凌宗伟“隔空叫阵”,锋芒毕露。此外,张卓鹏、吕斌、丁汉荣等一批有着良好写作功底的教师也逐渐崭露头角……
“在现行体制下,以我个人之力也许无法避免学校被撤并的命运,但有一批老师通过这几年的历练能够重新找到职业成就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我留给二甲中学的最大财富。”教师的成长让即将去职的凌宗伟倍感欣慰。
构建“学校行为文化”
写博客、改厕所、修球架、建车棚、办学生社团……这些小事情看似不搭调,却在二甲中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帮助学校从困境中突围。背后的学问,全在凌宗伟的一套独特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思路。
二甲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通州市比较早的完中,目前是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相当于其他地方的省重点。由于地处乡镇,在南通这块教育竞争激烈的土壤里,学校本身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式还深陷在应试教育之中,面临师资、生源、地处区域经济差异等不可回避的缺陷。二甲附近,相继有两所乡村学校已不再招生了,二甲中学将在区域规划调整中被撤并的传言蔓延至今。
2008年9月,凌宗伟调任二甲中学校长。彼时“二甲中学要被三余中学兼并”办成一所“甲鱼中学”的谣言闹得沸沸扬扬,乡间百姓在茶余饭后争先预测二甲中学的死亡时刻。显然,谣言已经影响到学生报考的热情和学校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凌宗伟同时发现,大多乡村学校“小富即安”式文化在此也很明显,有老师评上中级职称后就甘做闲云野鹤,数十年也不进取。
如何赢得生存的尊严,如何破除阻滞学校发展的羁绊?正在凌宗伟为学校发展寻求立足点之时,区教育局发来一个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文件。“改变日常行为能否成为特色文化?”一个叫做“行为文化建设”的念头开始在凌宗伟脑子里盘旋。
要改变行为,先得改变理念。凌宗伟首先想到了博客。
开学第一天,凌宗伟发出邀请短信:学校“教育行者”博客圈已经建立,希望年纪未满35周岁的同志,能够建一个自己的博客,并加入这个圈子……
校长实名开博,响应者众。师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超出凌宗伟的预想。不但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其中,而且学校几个超过50岁的教师也建了博客,就连退休教师有的也在“教育行者”开了博客。学生在网上开始习惯称呼校长为“老凌”,可以随时和他或公开辩论、或发表感触、或私信建议。很多人开始在博文中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也有人揭露存在的不公、不善、不周等问题,还有人将博客变成发泄情绪的工具。凌宗伟的博文评论里,就曾出现“我不得不说你放的屁都是香的”之类的话。不过,大家不久就惊奇地发现,博客里涉及的一些学校问题,比如说校园的亮化、教师食堂、车棚的改造,都闪电般解决了,不到4个月,泄私愤的帖子评论渐渐消失了。
后来,经张文质先生介绍,凌宗伟和他们的博客圈入驻“1+1教育博客”。通过这里,学校老师眼界大开,逐渐认识了钱理群、黄克剑、刘良华、许锡良等大家以及孙明霞、彭荣辉、沈丽新等专注于教育事业的名师。加上随后相继建立的“张文质之友”读书会和“三人行”班主任成长在线论坛,包含教职工及省内外专家226人在内的“教育行者”办公群、由学校青年才俊和国内名媒名师55人组成的“今天第二”成长群,开放的网络一时间让校园充满自由的气息,学校管理方式之疑愈辩愈明,凌宗伟的“行为文化建设”理念逐步成型。
“你可以看到,‘行为文化建设’其实包含着很多细小的方面,我相信,我们只要沿着困难的方向再往前一点点,或许我们就站在了解决困难的拐角处了。所以,它成了我对学校建设大问题的一种求解之道。”凌宗伟说,在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成型之路上,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张文质先生,是不可不提的“贵人”。
2003年,在福建厦门的一次生命化教育研讨会上,凌宗伟与张文质一见如故。凌宗伟在金沙中学任职期间,就曾希望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可惜时间太短,未能如愿。凌宗伟调任二甲中学后,张文质先后10余次来二甲中学指导,与学校的管理者、师生、家长对话交流,与学校探讨文化发展学校的策略和战略、生命化课堂建设的思路、家校协作的途径等。
“他的到来,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教育上升到生命的高度,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用教育不断润泽师生生命。这也许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009年,凌宗伟最终确定,加入张文质的生命化教育团队,以生命化教育统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坚持4年多,学校的改变有目共睹。而仅仅4年,有些改变又不足以落地生根。凌宗伟还有不少遗憾,他期待的充盈着乡村味道的校园人际关系和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建没能走向理想的状态。
2013年3月10日,星期天,按照惯例,凌宗伟为全体教师主讲了本学期第一堂公开课。4个月后,他将退居二线,二甲中学何去何从,他并不清楚,他也没办法清楚。
>>> 对话凌宗伟:
《教育家》:从学校行为的角度看,二甲中学做的只是几项简单的活动,怎么避免流于表面作秀的嫌疑?
凌宗伟:行为文化本就是一个浅层文化,但是,坚持下去,他是会影响所谓的核心文化或者说复杂文化的,所谓“复杂”的文化,其实就是在许许多多的简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今天的二甲中学,不是封闭的校园,也没有精细化、军事化的管理。所有举措的着眼点只有一个,师生生命的发展!
《教育家》:博客在您手中发挥了特别的作用,并不是每个校长都有实名开博的勇气,您如何看待这个平台?
凌宗伟:我不怕提意见、不怕发泄,我希望听到“真话”。我始终坚信,活跃、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对话者必须完全解放自己的思想。当人们敞开胸襟的时候,他们就会表达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就不再是为了奉承领导或维持一团和气而说些无关痛痒的话。“真相高于和气”,坦诚以待能够帮助人们消灭虚伪的谎言和无言的抵触,并能够更好地增强决策的执行力。
正是通过博客这个平台,我与老师们“不打不相识”,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与探讨中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事实上我们的老师是非常可爱、非常敬业的,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既然博客能促使这个目标的达成,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家》:学校倡导“生命化教育”,可为什么学校的“生命化课堂”会给人空洞之感?
凌宗伟:这是许多人一直在纠结着的问题,生命化教育究竟有什么套路?它是没有套路的,因为它不需要套路。生命化课堂不一样的地方,我认为不是在方式方法上,不是在程序上,而是在理念上、在观念上,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所以应该慢慢提炼生命化课堂的关键词。我们理解的生命化就是“三个关注”: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长。其实,关注生命就是关注课堂上师生的状态,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师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积极的、健康的、开朗的;所谓关注生活就是关注相关的知识、相关的课程与师生生存的现实世界的联系;生长就是课堂上临时的没有预料到的状态产生的新的火花,让师生获得的新的认知,使他们在课堂的互动中获得生命的生长。这就是我们理解的生命化课堂,也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不是在操作层面上去研究,而是在改变观念上努力。
《教育家》:乡村学校的撤并似乎难以避免,你有没有一些建议?
凌宗伟: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不能只从经济或者政绩的角度考虑而“一刀切”,不能一味撤并和集中学校,而须回到每一个教育人所应秉持的教育常识,比如相对集中,不能脱离社区,规模不宜太大等,将心态放平,将眼光放远,将身段放低,才有可能真正为教育做些福泽后代的事情。
《教育家》:退居二线之后,最想干什么?
凌宗伟:研究刘百川,他是一个被湮没半个世纪的教育家。
贴士︓
刘百川(1903-1971),江苏滨海县人。中国乡村教育实验先驱,一生从教经验丰富,历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代表作有《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传统教育经验述略》等。
>>> 凌宗伟的教育絮语:
校长与学校
校长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但是,光靠校长的引领,一所学校是不可能有生机的。睿智的管理者往往是要通过借力来促使事业成功的。校长的范本作用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校长必须是上课的能手,理念的推手,改革的先行者,教师的范本。
集体备课不可全信
集体备课实际助长了相当一部分教学水准不高的教师的“等靠要”——等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靠人家的教案混日子、要人家的教案交差使。这种形式更要命的还会让教师渐渐地弱化了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教材、考试说明、考试试卷和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所以,当我们埋怨教师的教学水准和教学技能不得长进之时,是否应该想想我们现在的指导方式?
反教育的恶搞
黄金时段充斥电视频道的戏说式的、武侠化、偶像化、脸谱化的“抗战剧”,从演员、编剧、到导演,都把追求票房当做最大目标,谁也不会去想抗战剧社会教育效果。所以,他们谁也不会去想,戏说抗战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人民的不尊重,对为抗战而牺牲的英魂的不尊重,是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误导,简直就是反教育一种恶搞。
理想的学校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可能按照铁定的流程进行。最好的状态就当如小村庄那样:既有村规民约的约束,又有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与交往。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类似小村庄的恬淡、闲适、自由,当然也要有约束。
教师的身份所在
我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就得与学生和衷共济。实际上,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不能实现,关键在我们能不能意识到“对话”于教育的意义——对学生和我们的当下与未来的生命生长的意义。这好比说生命的安全感,不仅只是我们的自由安全,更要有对方的自由与安全。
以“傻”对傻
学业水平测试(江苏称为小高考),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折腾,但我们无法拒绝。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能有狩猎者的恐惧,要的是一种傻呵呵的态度。对付傻招,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傻”对傻。
褒扬什么?
我总以为,一个人当怎样生活,应该是他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的生命不保,家庭不顾,本质上是不会真心地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尽管在我的校长生涯中,也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带病工作的老师一些褒扬;但一旦知道实情,我绝不提倡。褒扬教师,本当是校长的本分,但褒扬什么是要清醒的。
教育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招式
教育,不可以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寄希望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招式,无异于痴人说梦。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我们往往慢不下来。学校管理,重在一个“理”字,所谓“理”,本意就是治玉。治玉,要的可是细功夫,是要以势度型,更需要精工打磨。
作为教育的人文关怀,我的认识就是,它是一种提醒,一种改善,一种添加,一种坚守。我们课堂教学的积弊,就是压抑人性。冷漠的师生关系,源于冷漠的教育理念。好课堂其实就是彰显人性的课堂,教师有了人性,学生的人性才可能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