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毓老传奇

2013-04-11作者张辉诚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4期
关键词:书院学生

作者_张辉诚

毓老传奇

作者_张辉诚

毓鋆 ,原名爱新觉罗·金成,宣统皇帝赐名毓鋆 ,时人多以“毓老”尊之(自20岁起,人即以此称之)。

以下这段小传出自毓鋆的美国学生魏裴德(Frederic Wakeman,Jr.,加州柏克莱大学教授)之手:

吾师姓爱新觉罗,名毓鋆 ,号安仁居士,清光绪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公之孙。幼承庭训,及长,师事太傅陈公宝琛、郑公孝胥、罗公振玉、柯公绍忞、王公国维、康公南海、梁公启超、叶公玉麒诸大师,攻经、史、子、集;英人教师约翰·斯通传西学。独学卅余年,以春秋公羊学之微言大义为用,以大易为归,贯彻群经,成《爱新氏八经微义》(易、书、诗、礼记、公羊春秋、论、孟、孝经),并著《新清史》、《受想行识集》(记乙酉以前事)及《五无受想行识集》(记乙酉以后事)等稿。1948年1月来台,隐于乡,以读书自娱。褐衣布履,喜与村老游,知与不知,咸以老公公呼之而不名。先生善书画,有求必与。自1958年10月开始指导外国基金会留华学生博士论文,迄今已十有一年,共四十一位,其通过博士学位者二十余人,均执教于各大学(计美三十三、德二、英二、加一、越南一)。(《无隐录——致敬刘毓鋆论文集》序,1970年)

依此传看,毓鋆1948年1月来台,毓鋆自己则说1947年底。当时蒋介石有计划撤退黄金、国宝及人才,毓鋆在名单之列。来台之初,毓鋆在台东担任“台湾省立台东农校”教务主任。毓鋆为拉近与原住民关系,融入当地社会,曾穿着卑南族传统服饰,戴头圈,配短刀,绑布袋,身穿深色衣,腿扎卑南图纹裤管,意态从容自得。此种作风早期尚属罕见。

初至台湾时,毓鋆身份证姓名为“刘柱林”。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伪满时期,毓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日军搜捕,逃入刘柱林先生住处。刘先生一看神色,心知为抗日志士,马上脱下一袭单薄蓝长袍,让老师乔装成一般百姓,同时递给其身份证,顺利躲过盘查与搜捕。毓鋆为感念刘柱林救命之恩,终身不将身份证名字改回,并随身携带此件蓝色长袍。两岸开放后,更找到刘氏后人,嘱咐学生将来必要好好善待之,临终前四五年,又特别交代义子张景兴,成殓时必须将旧时蓝色长袍穿在身上。

毓鋆于1954年回到台北,1958年10月开始指导外国留学博士生,1967年至文化大学哲学系任教,隔年担任半学期哲学系主任,1968年8月在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上课,1970年再到政治大学哲学系教课。

据毓鋆义子张景兴回忆,1968年,他就读高中,17岁,经人介绍拜入毓鋆家中住读,从此陪侍毓鋆40余年。当时老师家住内湖洲美(旧称洲尾),两层楼公寓,外国学生都来家里上课。

不久,毓鋆迁居台北市四维路,赁居丁姓将军家,为一处日式三合院,住了一年。然后又搬迁至成功新村,向一立法委员租赁,房子较大,前庭有假山水造景,房子分前后两栋,前栋是一户平房,后栋有两层楼,一楼是毓鋆住处,有会客室、卧室及盥洗室,二楼则全部提供给学生居住。1971年,因缘成熟,毓鋆在成功新村住所办起书院,名“天德黉舍”,取义“上天有好生之德”。

后来黉舍迁移到新店宝元路,独栋一层楼,在客厅上课。不久,又迁移到辛亥路与罗斯福路口一处大平房。1979年,所谓“台美断交”,黉舍又迁至温州街现址。当时毓鋆养了两条狐狸狗,一条叫阿美、一条叫阿苏,藉以嘲弄美、苏两强权。所谓“台美断交”后,也影响美国博士生来台,当时台大哲学系有一学生龙静国,经常利用下课时间,在台大校园宣传毓鋆上课风采、情状与学问,获得极大回响,黉舍巅峰时间,曾有250人挤在小小地下室内上课,每人仅坐一小圆铁板凳,手拿一块小硬木板以利做笔记,肩靠着肩,脚倚着前排同学的背,拥挤异常,热汗直流,却屏气凝神安静听课,乐此不疲。

台湾解严之后(1987),毓鋆将“天德黉舍”改名“奉元书院”,取意《易经·文言》“元者,善之长也。”

奉元书院墙上还挂着“天德黉舍”旧课表,课表上写着周一至周六晚上七点至九点皆有课,周一上“四书”,周二上“大易”,周三上“读书礼”。周四上“大易”,周五上“春秋”,周六上“子书”(子书包含《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管子》等先秦诸子,并涉及《资治通鉴》及《人物志》)。当时还有选课规定,必须先选修四书一年,才能选读其他课程。而进书院读书必须有人介绍,经同意后才可听讲,听讲后不久还必须写一篇自传给毓鋆看。

毓鋆日后想办一所规模更大的“华夏学苑”,曾为之作一苑训:“学由不迁怒不贰过臻圣王至德;苑育仁者相帝者师履一平要道。”上联指明学生为学之入门处及高远目标,亦暗指书院所传授之学为内圣外王功夫;下联则指书院所要栽培的学生,是可以实践止于一、止于至善的仁相帝师,暗指毓鋆传授的全是帝王之学。

毓鋆的字号与其一生志向相互呼应,后来亦与书院颇有关联。40岁时自号“安仁居士”(仁者安仁),母亲希望他改为“慰苍”(慰抚苍生);70岁自号“仁匃遯者”,80岁时自号“明不息翁”,90岁自号“奉元老人”、100岁时自号“仁匃遯叟”。

70岁自号“仁匃遯者”与100岁自号“仁匃遯叟”,仅一字之别。“匃”即“丐”,求也;“遯”即“遁”,隐居也。“仁匃”即“为仁而匃”,为天下人而匃,因此得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毓鋆一生谨守《易经·乾卦》初九,爻辞为“潜龙无用”。孔子解释为:“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毓鋆大隐隐于市,讲学论道,六十年坚守,正是潜龙之德。——此即遯世而无闷之“仁匃遯叟”。

奉元书院正式开课至2008年,毓鋆以103岁高龄犹登坛授课,在台讲学长达60余年。(本文据毓老弟子张辉诚《毓老真精神》一书整理,有删节)

猜你喜欢

书院学生
朵云书院黄岩店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白鹿洞书院记
学生写话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学生写的话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