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体育资源与大学体育文化的互动发展探析
2013-04-11欧阳新辉
雷 慧,欧阳新辉
1 高校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呼唤教育体制变革
“产学研一体化”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继20世纪90年代起,诸高校为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与周边兄弟院校、企业、社区等的交流与互通,取长补短,逐渐摆脱了“象牙塔”的功能,形成了以区域为依托,以高校为中心,以企业为动力,以社区为纽带的区域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高校在片面追求竞争力的同时,忽视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学生与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尽管众多学校逐渐缩减招生规模,限制招生人数,但由于前期影响较大,这种矛盾并非能在短期内解决,导致高校教育出现资源瓶颈,高校体育教育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体育场所(馆)的投资较大,加之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边缘性,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很小,而这种结果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呈下降趋势,体育行为习惯有待改善,对体育的兴趣也大幅下降[1]。
高校的发展除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外,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下降。人文素养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4个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是思想道德素养的下降。常青对248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结果表明:人生价值观方面,只有8%的人选择服务于社会;社会公德方面,40%的人缺乏公德意识;人际沟通方面,35%的面临沟通问题[2]。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于2004年曾对该省部分公民作了一项“浙江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7.5%,其中,大专达标率为29.6%,大学本科达标率为50.4%[3]。近年来,高校社会公德缺失事件频发不断给我们敲醒警钟,前有清华大学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兰交大罗豫报复导师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疯狂杀人事件,后有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吉林农大郭力维持刀杀人事件、河北大学李启铭酒驾撞人事件(又名李刚门事件)、东莞理工敖翔猥亵杀人事件等等。一时间,被誉为“天之骄子”大学生被送到了风口浪尖,大学生的为人之道、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成为教育界沉重的话题。大学教育到底是完成培养高学历人才的任务,还是完成培养良好公民的任务,是当前教育界乃至全国各界要重新审视和认真对待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无法通过训练、说教,也无法通过传递、灌输而来,而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熏陶,使其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塑造精神、砥砺德行。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体育文化势必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为区域体育资源开发提供平台
大学体育文化指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环境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体师生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里传播与流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师生身体素质、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校师生员工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4]。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大学体育文化与大众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一起形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又与德育和智育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群,同时,大学体育文化程度的高低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学历的同时又拥有良好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的重要因素。
2.1 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为体育物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文化是在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直接参与下和精心培育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体育运动、体育器械、体育场馆等为依托,以各类的文体活动为中介,直接服务于全校师生乃至学校周边居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责任感,对全校师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影响。
大学体育文化作用于体育资源开发的机制在于利用校园内各种物质实体,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及健康体质测试等校园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构建健康的大学体育运动环境,而体育运动环境的良性发展又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体育物质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2.2 大学体育人文素养的提升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础
大学体育文化的提升最直接的作用是促进全校师生员工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借助于体育活动不仅在公平竞争方面得到锻炼,在磨炼意志力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体会,同时在协同与竞争的体育活动中不断锤炼自我,超越自我,现实突破,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部分学生依托学校各种体育运动协会,经常组织和举办体育竞赛活动,不仅是活动主要成员,也是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目前,全国90%以上高校拥有各类体育运动协会,其主要组织领导、成员均为在校学生。有调查表明:江苏省各企事业单位中热衷于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员工中54.3%是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或校园体育活动的热衷参与者,他们在参加工作后又在工作单位继续发挥影响作用,促进了本单位体育文化氛围的提升[5]。
文体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对大学教师具有良好影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中表明,经常开展教职员工体育活动的学校,其教师的工作态度、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基本都高于不经常开展的学校。由此可见校园文体活动的举办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起到了明显作用。通过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使组织和领导活动的教师在策划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成长为学校重要的体育人力资源。
3 区域体育资源开发促进大学体育文化发展
区域大学体育资源主要包括区域内诸大学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教学场地、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教学器械、图书资料及教师数量、师资结构、业务能力、专业设置和管理条例等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体育资源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及体育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区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使高校间能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利用中心体育资源共享区进行文体活动,实现1加1大于2的综合效率。可以说,对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大学体育文化繁荣的现实条件。通过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合理开发与共享,既可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物质条件,又可丰富区域内大学体育文化生活氛围。
3.1 为体育物质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由于体育活动特有的实践特征,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知识的获取和运动技能的掌握都与体育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学校所拥有体育场馆、器材的数量与质量等物质条件对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建设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体育场馆与器材的数量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时间与频度,体育场馆的质量(如采光、方位、高度、空间、器械质量、安全保护措施,等等)直接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心情与质量。因此,加大对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力度,尤其是区域内各大学体育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将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纳入到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通过建设优良的体育设施、合理调配区域内高校优势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培育良好的体育文化发展氛围,为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3.2 为体育行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中间载体,包括生活制度、行为习惯、体育行为规范等,是在大学意识文化的引导下,以大学物质文化为基础、大学制度文化为规范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德、智、体各方面行为及由这类行为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心理状况[6]。它对体育活动参与者具有强大感召、深刻同化和密切融合的功能,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对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行为、运动素养及良好心理品质和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3.3 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为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营造了氛围
体育意识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对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出来,是一种内隐和、无形的蕴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各种体育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6]。区域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运动空间。通过大量的体育活动这一中介,学生的拼搏精神、协助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挑战精神等都得到广泛锻炼,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另外,通过群体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他们体味到集体的力量与团结协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4 区域体育资源开发与大学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策略
4.1 制定互动发展战略,完善互动机制
区域体育资源与大学体育文化的互动应包括两层含义。
1)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对互动共生的体育现象,应制定学校体育发展的长远规划。
2)区域体育资源开发与大学体育文化发展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校内部体育发展的互动,还应包括区域内各高校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繁杂而又宏大的系统,并非学校相关部门自己就能制定,而应通过教育厅等更高一级部门的长远规划,同时不断完善两者的互动机制。
互动机制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特色体育资源和优质文体活动的遴选机制,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仅包括体育资源的创新与创建,还包括对现有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现有状况对体育资源选择性的开发与整合,将特色体育资源置于较高的平台上面向区域内所有高校开放。体育文化的发展亦如此。第二,建立体育资源与体育文体活动的开放机制。只有本校资源实现了对外开放,外校师生才进入学校从事文体活动。这种开放并非全天候开放,而是固定时间开放。如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等资源只能在非教学时间段开放,而跨校选课时只能针对上课时间,人力资源的开放时段则可灵活。第三,建立体育信息互联网共享机制。区域内各高校在什么时段有何种资源可以利用,有什么文体活动可以参与应在特定网站上一目了然,供区域内师生查询。
4.2 转换发展理念,激发互动内驱力
从区域体育资源开发与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大学体育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为区域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提供了良好平台,为区域体育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体育资源开发直接促进了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同时为体育行为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说,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在制定学校体育发展规划时应摒弃原有单一的发展理念,将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制定相关发展政策与发展规划。采取理念先行、政策保障在后的方式,遵循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其互动共生的原理,以大学体育独有的特征与优势,依托区域内不同高校的发展特长,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同时合理优化整合和开发体育资源。这种优化与整合除了针对本校体育资源外,更重要的对区域内各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转变观念并非只在一朝一夕,需要广大学者和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由于涉及到区域内诸多高校,因此在制定区域大学体育发展规划时,需要所有学校相关领导的共同努力,以区域内大学体育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准绳,发展本校体育运动。
4.3 吸纳社会资源,广扩互动路径
作为公共学科的体育教育投入经费一般较其他学科有限。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湖南省高校用于体育学科发展的经费比例不到学校总经费投入的3.8%,与其它学科,如能源、土木、金融等相比,还不到这些学科的一半[8]。因此,如何融资发展自身成为体育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从现有条件分析,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吸纳社会名人、社会慈善家的个人投入,如各地多校均建有逸夫楼等,体育部门可通过学校名义向这些知名人士寻求帮助与支援;第二,学校体育部门可利用非教学时间有针对性的对部分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拓宽融资渠道,获取更多资金;第三、学校社区共建,学校可依据自身条件与周边社会进行共建,避免重复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1]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以超重与肥胖人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
[2]常 青.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表现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3]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浙江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率不足10%[EB/OL].(2004-04-03).http://www.zjskw.gov.cn/.
[4]马万凤,徐金华,夏小平,等.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5]浦义俊,王如佶.体育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全民健身工程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2011(12).
[6]张 璇,赵夏娣.体育行为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彭永群.湖南工业大学城乡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调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