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储存消防安全研究
2013-04-11张宏宇
张宏宇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云南 昆明 650208)
1 引言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每年烟草行业为国家提供的税收占我国总财税收的l/100,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烟草叶片经调制后成为制烟工业的主要原料,可以制成卷烟、旱烟、水烟、斗烟、鼻烟、嚼烟、雪茄烟等多种制品,由于烟碱特殊兴奋作用成为许多人的特殊消费品,从而使烟草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烟草原产于南美洲,15世纪以后传入世界各地.在中国古书中,烟草被称为“淡巴菰”、“谈肉果”、“相思草”等.烟草对环境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自北纬60度至南纬45度的广大地区均有种植,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全世界大约有100个国家生产烟草.其中主要生产国为中国、印度、巴西、美国、土耳其、津巴布韦以及马拉维,这些国家的烟草总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中国晾晒烟栽培始于16世纪中叶,烤烟于1900年首先在台湾试种,逐步由沿海各省传入内地.目前我国烤烟生产占了主要位置,烟叶品质达到高浓度、高香味、高烟碱、低焦油的要求.中国烟叶和卷烟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烟叶出口量居世界第2位,为16.9万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其消费量目前仍然在继续迅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以烤烟为主,既有白肋烟、香料烟又有多种名晒烟的品种比较齐全的烟叶生产国.
烟草行业包括烟草种植、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重要环节,而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储存,每个程序都会用到仓库.全球生产的800万吨甚至更多烟草以各种长短时间存放在各种仓库中.从烟叶刚采集完到成品烟制造、销售要经历好几个不同的存放地点.由于烟草加工的历史较长,烟草加工工艺几经变革,卷烟生产量不断增加,烟业仓库的形式也发生着变化,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烟草业的实际生产、储存、销售需要,在建造专业存储烟草仓库时,烟业仓库也朝着零库存管理、远程仓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自动化仓储、仓储信息网络化、仓库设备现代化、仓储安全监控电子化、仓库设计的系统仿真等方向发展.
几种仓储形式并存且均储存价值极高是烟业仓库运行使用时的显著特点,一座仓库的占有资金往往超过百亿.因而烟业仓库的消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 烟草仓储现状
按照建筑类型分,烟业仓库可分为单层仓库、多层仓库、高层仓库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目前烟叶仓库使用最多的是多层仓库和自动化立体仓库.多层仓库是指2层及2层以上,且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仓库,这种仓库是当前全国烟业仓库使用量最较大的一种仓库类型,使用方便也便于杀虫熏蒸和烟叶发酵.自动化立体库是一种用货架高度超过7m的高层立体货架存储物资,用计算机控制管理、自动控制的巷道堆垛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进行搬运存取作业.这种仓库多用于烟业公司卷烟制品的物流环节.单层仓库因占地面积过大不能满足储运要求;高层仓库是指2层及2层以上,且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仓库,这种仓库与多层比火灾危险性大且投入增多,性价比不高;因此单层和高层仓库在烟业存储中使用率低.极少数烟叶公司在烟叶收购高峰季节采用露天仓库堆放烟叶,这种仓库因其火灾危险性较大,现在极少使用.
3 烟草储存的火灾危险性
3.1 烟草为丙类可燃固体
烟叶属丙类储存物品,是可燃物,燃点为220℃.烟草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高温烟气,通过热对流、辐射热等传播方式加快火灾蔓延的速度,另外烟草火灾在扑救后容易复燃,使火灾的扑救难度增加.
仓储的烟叶最常见的燃烧形式是自燃和阴燃.自燃包括生物作用阶段、物理作用、化学作用.阴燃包括干馏分解、碳(焦)化、氧化等过程.烟草在存放时被压得很紧,湿度较大内部缺氧,发生火灾时,燃烧速度较慢,物质燃烧不充分,分解出的气体量较少,所以表现出来的燃烧形式就为阴燃.阴燃的烟草遇到明火时,如空气补充充足,燃烧的速度会明显增快,形成的飞火对周围烟包和整个库区安全的威胁加大.
3.2 熏蒸时的火灾危险性
烟叶在储存时往往有病虫害.最常用的解决烟叶病虫害的办法是使用磷化铝配以其他辅助剂混合而成片剂或粉剂进行熏蒸杀虫处理.磷化铝与水反应生成磷化氢.磷化氢能有效地抑制和杀死微生物,可以防止烟叶发霉,但磷化铝是遇湿易燃物品,遇酸或水和潮气时,能发生剧烈反应.
磷化氢着火点为150℃,气态相对密度为1.183,有毒、易燃,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当空气中的磷化氢浓度达26g/m3,温度超过60℃时会立即在空气中自燃.
3.3 外来火种控制难度大
露天堆场是烟叶收购季节采用的一种堆放的形式.由于堆场周围临时住宿的人多、杂,外来火种难以控制.如:烟囱的飞火、小孩玩火、烟头、汽车、拖拉机排气管带出的火星、燃放烟花爆竹等;堆场靠近村落或森林,容易受到相邻建筑火灾或周围森林火灾的威胁;烟叶进场时就在内部带有火种;违章进行电焊操作;堆场上空的违章电线、附近的电器设备发生短路、雷击等事故产生的火花;机械设备在运送烟叶时因摩擦、撞击产生高温、火花等.
3.4 自动化立体库的火灾扑救困难
自动化立体库仓库最高可达40米,存储数量可达数万甚至十几万个货物单元,架与架之间的通道很狭窄,仅供堆垛吊车进入和上下左右堆货使用,发生火灾后不易发现,难以扑救.
自动化立体库内部是钢结构金属架,火焰的高温会使其失去支撑能力而发生坍塌,使储存的货物散落在通道空间内,又阻塞了唯一可以进入人员进行多角度射水灭火的途径.
4 烟草仓储消防安全措施
烟草是一种特殊食品,烟草要在仓库中储存1~3年甚至时间更长,期间如果被水浸泡或吸附外界不良气味或发生火灾都会失去使用价值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烟草储存的消防安全十分重要.
4.1 消防安全布局、防火间距
4.1.1 对于新建和改建的烟草仓库,应距工业和居住区围墙不小于20m,并确保库区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和防护飞火的能力.
4.1.2 沿仓库外围应铺设1m以上砾石或水泥以减少虫害并便于卫生检查和安全巡逻.如果需要种植灌木和树,应距仓库5m以外,最好只种草坪和花坛以减少鸟、虫和飞火的危害,围墙外侧保留大于2m的边界清除草木或种植草坪以便于检查.
4.1.3 为便于灭火救援,库区内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禁止堆放物品,安全出口必须保持畅通,当有栈桥或架空管线跨越道路时,其高度应大于4m.
4.1.4 单层库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为10m.高层库房之间以及高层库房与其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为13m.当库房与库房、库房与其他建筑相临的两面墙中,高一面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以不限.库区的围墙与库区内库房的距离不宜小于5m,并应满足围墙两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要求.
4.2 建筑防火要求
4.2.1 新建、扩建、改建厂房和仓库等工程时,其防火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技术法规的规定,报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审核.工程竣工后,主管部门应会同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对消防工程进行验收.工厂、仓库区内不得搭建临时建筑,如因生产、储存确需搭建时,应当由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审批.
4.2.2 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厂房和库房,内部装修应采用不燃或阻燃材料,厂房,库房建筑内不宜装吊顶或假墙.
4.2.3 高架仓库在我国烟草行业已经广泛采用,但目前国家和行业尚未有可参照的规定,而高架仓库在火灾初期应有时间让消防人员进入扑灭初期火灾和疏散物资.因此高架仓库耐火极限,应以保证扑灭初期火灾和疏散物资的人员安全为重要参考依据.上海海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规定钢结构仓库的承重钢构件耐火极限要求不应低于1.5小时.
4.2.4 库房内成品、半成品、原辅材料堆放要整齐,并分类、分垛储存.每垛占地面积不宜大于100m2,垛与垛间距不小于1m,垛与梁、柱的间距不小于0.3m,垛与墙间距不小于0.5m.垛与用于商品养护的电器设备间距不小于1m,主要通道宽度不小于2m.每个卷烟堆垛垛高不得超过八件,烤烟原烟堆垛不得超过六包,复烤把烟不得超过七包.
4.3 陈烟仓库熏蒸杀虫的防火要求
为了保证烟叶的质量,在储存期必须要进行杀虫作业.目前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熏蒸剂是磷化氢,制剂是磷化铝.由于磷化氢具有毒性和易发生自燃的特性,在熏蒸前、中、后必须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4.3.1 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投药当日应实行专人值班,每两小时巡逻一次,且必须至投药后8小时.熏蒸作业中对熏蒸空间和烟箱内熏蒸剂浓度进行定时测量,以确保箱内熏蒸剂的浓度达到标准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库房内必须具备防水条件方可进行磷化氢熏蒸作业.投药完毕按密封要求密封投药口或投药门,同时在密封袋上粘贴警示标识.高温烟垛不宜熏蒸,大风大雨或天气突变,应停止进行投药、开封或残渣处理.
4.3.2 熏蒸作业应采用有效防止人身伤害、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熏蒸设施、设备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存在人身伤害、火灾等事故隐患,或有害物质排放、处理不符合有关环保法规的熏蒸杀虫药剂、设施、设备.磷化铝残留物:包括残渣、使用过的磷化铝包装物和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操作人员必须戴上专用防毒面具,收集的磷化铝残留物集中放入干燥的容器,移至露天或指定地点.磷化铝残留物由指定专业单位处理.
〔1〕D.LaytenDavis和MarkT.N ielsen.烟草——生产,化学和技术.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教育司,中国烟草科技信息中心组织翻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云南省消防协会,云南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烟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M].云南省:科技出版社,2004.
〔3〕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云南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防火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6〕程新胜,王方晓,魏重生.从CORESTA指南谈我国烟草仓库熏蒸灭虫实践.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