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申义”与“比喻义”辨析

2013-04-10程辉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正确理解引申义引申为

程辉

“引申义”与“比喻义”辨析

程辉

“引申义”与“比喻义”是我们在汉语言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正确理解他们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辨,有助于我们在文字语言的实际应用,更好地表文达意,减少分歧和异议。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一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应用,从理论上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引申义 比喻义 辨析

所谓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发展、引申出来的意义,所谓比喻义是由词的基本义通过比喻用法发展出来的意义,它们都是从基本义转化而来的。要理解“引申义”与“比喻义”,首先要正确理解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基本意义,才能加以比较、分析,比较他们异同。

一、正确理解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正确理解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页”的最初含义是“头”;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页”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纸页”。大多数词的本义就是它的基本义,如“信”的本义是“诚实”,基本义也是如此。

探求词的最初意义的依据: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中才有了“监狱”的意思,因而“狱”的本义是“诉讼”。

2.正确理解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扩展而派生出的意义。如“嘴”的本义是鸟嘴,后引申为一切动物的嘴;“深”的本义是水深,现在它有很多引申义,如学问深、年深月久、感情深、夜深,这些“深”都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

词义引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个别到一般,二是从具体到抽象。

(1)从个别到一般。如,获:猎获禽兽→得到其他东西(不劳而获);集:群鸟集于树→任何事物的集中;节:竹节→其他东西的节;习:鸟反复飞→重复的行为动作;没:沉没→隐没,不露出。

(2)从具体到抽象(更普遍)。如,绥:上车时拉手用的绳索→平安、安抚、安定;引:开弓→引导、率领;总:聚合捆束→总归、总括;炼:冶炼→一般的锻炼、磨练;纪:丝缕的头绪→事物的端绪→纲纪、法度、准则、规律。

3.正确理解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以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铁”的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比喻义有“坚硬”(如“铁拳”)、“坚定不移”(如“铁的意志”)。又如“纸老虎”的本义是“一种纸做的老虎”,比喻义则是“表面强大、凶狠而实际上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词的比喻义是指由词语的比喻修辞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只有这一比喻义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强的稳固性,脱离开具体修辞语境依然存在,成为词的一部分固有意义,我们才承认它是比喻义。这一比喻义能否单独列为一个义项,我们还得看它是否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意义。如“滑坡”,原指大量土石由斜坡整体向下滑动,本义使用很有限,只限于在地理学或建筑学领域内使用,而它的比喻义“比喻下降,走下坡路”却被人们广泛使用,如“质量滑坡”“道德滑坡”“成绩滑坡”等。比喻义比本义使用更为广泛,意义稳定,脱离了本义而独立存在,所以应该建立这一比喻义项。

比喻义必须脱离开具体的修辞语境而独立存在,如果这一意义只局限于比喻句中,它仍是词的临时用法,是不能成为比喻义的。如“包袱”的比喻义“负担”,已成为词的固定意义。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应用。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中的“花朵”一词,就是比喻修辞格的运用,“花朵”本身并没有“少年儿童”这一固定意义。

二、准确辨析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和基本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不同。

引申义和比喻义虽然都是来源于基本义的,但它们和基本义的联系方式不同。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意义的相关,亦即“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关联的人和物、物和物的联系,行为和行为结果或行为的施动者的联系,某种性状和具有某种性状的人物的联系,某种性状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的联系等等”。如:“回”,《说文》解作“转也”,本义当是转弯。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由这个意义引申出“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如“回家”、“送回原处”,因为由离家到返回,由把东西拿走到送来,都要转一个弯,和本义有直接关联。“回”还可引申为“调转”的意思,如“回车叱牛牵向北”,“回车”即把车掉过头来,也是转了个弯。“回”还可引申出“答复”的意思,如“回信”、“回电”,有“来”,才有“回”,实际上也是转了个弯。“回”还可引申为量词,如“来了一回”,这也是由“回还”的意思直接转化而来的,不过它与本义之间的关联已不易看出来了。再如“深”的引申义“深奥,不易懂”。如“这套教材太深,学生不易接受。”还有“(感情)厚,(关系)密切”,如“两人交情很深”。又有“(颜色)浓”,如“这种颜色太深了。”还有“距离开始的时间久”,如“夜已经很深了。”又可以表示程度很高,如“深表同情”等。这些引申义都是从它的基本义“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口井很深”、“深宅大院”)直接孳生出来的。

比喻义和基本义的相似性。因为比喻义是通过摹本义的借喻而形成的,不相似就不能为喻,二者的相似或者在形状上,或者在性质作用上,如“包袱”的基本义是“包衣服等东西的布”或“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它的比喻义是“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其比喻义和基本义在性质上是相似的,人有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干什么都抖不起精神,正如背着沉重的布包儿不会精力旺盛地走路一样。再如“桥梁”的基本义是“架在河面上,把两岸接通的建筑物”。如“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它的比喻义是“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如“……妇联组织真正发挥桥梁作用,成为党进行妇女工作的助手”。比喻义和本义的作用相似,它们都能沟通双方。

2.和基本义之间的意义关系不同。

引申义是直接从基本义转化而来的,所以二者意义上的关系比较紧密,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义比较具体,引申义比较抽象。如“道”的基本义是“道路”。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人是要在道路上行走的,因此,又引申为“途径、方法”。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可以引申为“学说、道理,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如“尊师重道”、“孔孟之道”。基本义“道路”是看得见的具体事物,引申义却很抽象,但两者的意义是紧密相关的。再如“被”本义是被子。人们睡觉时要用被子把身体蒙住,所以引申为“蒙受、遭受”。如“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又引申为表被动的介词,如“她又被人救活了”。“被”由“被子”到“蒙受”,到表被动,意思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虚化。其实,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介词,有不少是从表具体意义的实词引申发展而来的。由于引申义与基本义的意义关系紧密,所以,我们看到这类词时,往往同时能想到它的几个意义,而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它的基本义。如学、老、熟、想、活动等。

比喻义是通过比喻手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所以比喻义所指的对象和原义所指的对象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悬殊很大。如“饭桶”的基本义是“装饭的容器”,它的比喻义是“无用之人”,一指物,一指人,性质差异很大。再如“帽子”的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它的比喻义是“罪名”,如“不要乱扣帽子”。一指具体事物,一指抽象事物,本质是不同的。比喻多是以物喻物,所以表名物的词类比喻义的能产性高。此外,由于比喻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具有比喻义的词经常使用的是它的比喻义,因此,看到这样的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比喻义,而本义倒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皮毛、饭碗、烟幕弹、宝库、堡垒、本钱、辫子、弹丸、传声筒、吹鼓手、迷雾、破绽、疙瘩、高峰、股肱、干戈、招牌、钉子、萌芽、分水岭、结晶……

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来验证某一词的词义究竟是引申义还是比喻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凡在用法前加一个“◇”号,或者释义中已说明“比喻……”的都是比喻义;同一条目下的几个义项,如没有另加说明的,均是引申义。

[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王艳.修辞学[J].语文报,1978,(10).

[3]司马迁.鸿门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方苞.左忠毅公逸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程 辉 河南永城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正确理解引申义引申为
如何正确理解并灵活应用动能定理
正确理解功的公式和正、负功
兔死狗烹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神奇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