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廉政建设机制研究

2013-04-10董英山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腐败权力监督

董英山

董英山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硕士

一、新时期廉政建设的意义

建国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党的廉政建设。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几个重要会议上先后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和“实现中国梦”的新要求。“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和“实现中国梦”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党的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腐败会破坏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原则,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腐败侵害的是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公平与正义原则。腐败会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让国家经济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腐败会侵蚀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以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归宿的。而腐败是一种滥用公权的行为,是以牟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为根本目的的行为,是与社会主义道德背道而驰的。所以腐败横行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的堕落。腐败会导致社会动乱。腐败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助推器,哪里腐败严重,哪里就有干群关系紧张,哪里的人民内部矛盾就容易激化。

廉政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1.腐败产生的人性原因。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把利益的实现作为人们结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参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有更高的追求,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现实生活的有限性的冲突,是造成腐败的内在根源。

权力主体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体而存在,人性的内在冲突时刻在每个人的内心潜伏着,一有机会便蠢蠢欲动,加上了权力这个因素使权力拥有者人性的缺点更容易也更多地爆发出来,从而变成权力腐败。对于人性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腐败的深层次原因,也可以看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才是廉政建设的根本之道。

2.腐败产生的政治体制原因。

当前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执掌权力的机关和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直到有限制的地方为止,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由于权利的这些特点,即使权力掌握在廉洁的人手中,也必然产生滥用的可能。因此,对权力进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权力监督如果失效,腐败就不可避免。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权力的扩张似乎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样,权力和利益的呼唤可以把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为了相互利用而使用各自拥有的权力。以致权力成为商品,而要使权力正常运行,就必须建立一套制约监督机制。

在我国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的来说还未形成一套精细缜密的权力制约机制。具体表现为:权力制约机制乏力,下级对上级无法监督,不敢监督,同级监督也是软弱无力,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时有发生,权力的分配过于集中,常会出现权大于法,言大于法的现象,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党政领导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约,少数领导个人专断,既成为导致腐败的原因,又成为包庇腐败的最佳保护伞。干部选拔和考核制度具有封闭性,使我国干部的任命极容易受领导意志的左右。

新闻监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事情难以公开披露,群众的监督渠道也不畅通。行政行为不够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也为腐败创造了条件。

3.腐败产生的经济体制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机制还不够健全,经济活动容易受权力的左右。政府过多干预时常导致权利寻租现象,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首先,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措施具有过渡性,在破和立的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和碰撞,甚至会出现某种空隙和无序状态,在不同层次的衔接上,不可能绝对吻合,从而也会导致某些脱节和失控。其次,不同领域的改革难以完全同步,难以同时到位,这样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方面就会造成滞后和漏洞。再次,改革本身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新旧两种体制弊端同时出现的情况,加之宏观调控不可能一步到位,空隙、脱节和缺陷会使腐败现象乘虚而入。我国在这种转型时期,不可能短期内制定出非常完善的制度来遏制腐败[1]。

江泽民同志分析腐败的原因时说:“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会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2]

4.腐败产生的思想文化原因。

江泽民同志说:“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久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将长期存在,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趁机钻进来。”[3]

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腐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加分析和选择地进行渲染,从而造成部分干部阶级思想泛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腐败的蔓延。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全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现代公民意识不强,陈腐政治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为腐败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传统的民族习俗和人际关系,对社会风气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腐败。传统的风俗侵入公共生活领域,诸如“礼尚往来”、“以物表心”、“知遇之恩”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造成了公私不分的恶劣现象。

5.腐败产生的成本原因。

从经济学上来看,理性的腐败分子追求的是腐败收益的最大化,腐败也要付出成本,腐败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惩罚的严厉程度和被惩罚的概率。一旦成本大于收益,理性的个人是不会去腐败的。惩治不力是腐败的原因。联合国官员说:“腐败低廉的‘生产成本’足以让殖民时代洗劫加勒比与太平洋地区的强盗们感到嫉妒,因为利用职权进行欺诈的行为,耗尽的成本只占所得‘收益’的百分之三,腐败的成本和风险如此之低,以至让后来者趋之若鹜。”[4]另外,法纪监督带有滞后性,许多官员带有侥幸的心理,而一旦问题出来,却悔之晚矣,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无法挽回,可见,建立事前的预防机制是必要的。

三、新时期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构筑道德内约防线。

一是要各级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明确公共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强化依法行政,减少人为因素。针对党的干部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党的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每个党员干部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疏远、憎恶腐败的政治心理,从而实现由“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以达到从根本上医治腐败的目的。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让公民知道如何用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打破国家本位,把法律的制定转移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防止公共权力侵犯公民权利。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反腐败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克服传统风俗及传统政治观念的负面影响,提高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从而形成一种遵法为荣、违法为耻的法治文化。加强政治道德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政府官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道德规范是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5]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从校园开始加强个人世界观的改造,从而形成一种个人政治道德的内约机制。

2.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起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等多方面的严密的监督网络。

人是善恶通体的高级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仅靠“内圣”等道德自律来克服腐败心理是不够的。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监督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加强党内上下相互双向民主监督制度。党内的民主监督,特别是自下而上的监督可以大大增加腐败的交易成本,遏制腐败的市场化。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从根本上改变自上而下的权力授受机制。在自上而下的权力授予和逐级向上负责的体制中,腐败的“一把手”只要“搞掂”与其直接上级的关系就可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为所欲为而畅行无阻。自上而下选拔任用干部的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使干部管理权集中在少数党政领导者手中,同时对他们的权力又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是导致用人腐败的重要制度诱因。因此,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要扩大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逐步从选拔政治过渡到选举政治。

二是要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要加大人大的职权,完善立法,监督执法,人大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充分发挥廉正监督体系的核心带头作用。

三是要重视人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毛泽东曾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寻租”空间。

一是培育健全的市场体系。要继续拓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实行政企分开,全面落实企业自主权,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从体制上减少党政机关和企业之间权钱交易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切实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总之,要通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平等竞争来进行;使企业摆脱依附于政府的状况,消除行政权力所依托的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从而减少和削弱产生权力腐败现象的土壤[6]。

5.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人把它叫做“第四种权力”。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是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栗。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1]焦健.当代中国廉政制度预设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59.

[2][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07,407.

[4]王志成.全球化腐败[J].读者,2002,(6):24.

[5]章育良,陈宗喻.廉政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41.

[6]曲颖.论转型期政府公共权力腐败的根源及其治理[J].襄樊论坛,2000,(1).

猜你喜欢

腐败权力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