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3-04-10车助镁蒋嬿钦谢佳洁
严 俊,车助镁,蒋嬿钦,谢佳洁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杭州 310012)
浙江省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对策
严 俊,车助镁,蒋嬿钦,谢佳洁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杭州 310012)
浙江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浙江也是全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作为最有效的公众信息传播工具,浙江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海洋灾害的早期预警和信息宣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仍存在发展缓慢、覆盖面小、信息量少、表达生硬等问题,无法满足快速繁荣的沿海经济社会,以及海洋意识日益觉醒、海洋兴趣日渐浓厚的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的获取需求。文章分析了浙江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现状,给出加快其发展的对策。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浙江省
浙江是地处东南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连江西和安徽,北邻上海和江苏,是全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也是海洋资源大省,拥有海岸线6 696 km,面积500 m2以上的海岛2 878个,近26.7万hm2滩涂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 “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当前,海洋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2 350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 775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8%,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0%,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2]。
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浙江省海洋灾害复杂多样,是全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 《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和 《浙江省海洋灾害公报》,2003—2012年的10年间,因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8亿元,死亡(含失踪)200多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浙江省的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更呈现出发生次数增加、强度加大、影响范围扩大的特点,重大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或辐射、海啸等灾害的潜在风险也有加剧的趋势,对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和海洋灾害威胁加剧的大背景下,海洋预报在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沿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海洋经济保驾护航上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当前海洋预报信息的公共发布和传播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短信等平台进行,这其中电视由于其传播迅速、权威性强、声像结合、老少皆宜,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媒业发达的西方各国,电视也是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3]。因此,各级海洋预报机构高度重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发布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浙江省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在海洋灾害的早期预警和信息宣传中起到越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仍存在发展缓慢、覆盖面小、信息量少、表达生硬等问题,无法满足快速繁荣的沿海经济社会,以及海洋意识日益觉醒、海洋兴趣日渐浓厚的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的获取需求。
1 浙江省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现状
1.1 节目数量少,影响力较弱
截至2013年初,浙江省共有10档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省、市、县三级电视频道中播出,其中省级2档、市级2档、县级6档。省级2档为独立节目,分别在浙江卫视和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播出。市级2档在宁波播出,都为非独立节目,一档插在宁波电视台1套的气象预报电视节目中播出;另一档在宁波数字电视气象频道播出。县级6档分别在岱山、嵊泗、象山、慈溪、玉环、洞头的电视台播出。舟山和温州两市曾经播出过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但因为种种原因被当地电视台撤除,嘉兴、台州两市及其他29个沿海县 (市、区)至今尚未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这和气象电视节目数量相比差距很大,当前浙江省内的气象电视节目已经覆盖了全省135个电视频道,每天播出151套电视气象节目,其中省级境内电视媒体8个频道全覆盖,每天多时段播出14套节目[4]。
由此可见,当前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尚不能覆盖所有沿海区域,也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和宣传合力,致使公众影响力和认知度无法快速提高。
1.2 机构和人员少,节目质量较低
现有的10档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中,2档省级节目由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制作;2档宁波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由宁波市气象局完成,宁波海洋预报台只提供海洋预报要素信息; 6档县级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分别由当地电视台制作,海洋预报机构仅提供海洋预报要素信息。
目前仅有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设立专职制作机构,但配备的专业人员较少,仅有4名,设备方面当前仍以非线性编辑系统为主,2012年开展虚拟演播室建设,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但尚未投入使用。宁波、岱山、嵊泗、象山、慈溪、玉环、洞头7地的节目均由第三方代做,当地海洋预报台站均未有专职机构、人员和设备。而曾经有过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舟山和温州两地,舟山未配备专职机构、人员和设备,仅提供海洋预报要素信息,节目由舟山电视台制作;温州海洋预报台配备了1套非线性编辑系统自行制作电视节目,但无专职机构和人员,制作人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
这种机构、人员、设备三缺的局面导致浙江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质量和包装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第三方代做的节目,表现形式上基本为图文加幕后配音,尚未实现气象预报电视节目中早已普及的主持人出镜形式,无法紧跟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1.3 节目内容信息量较少,指导作用不强
已播出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中,有大面海洋预报、重点港口潮汐预报、海水温度预报、滨海旅游区海洋环境预报等不同预报产品,其发布内容以浪高、高低潮时、水温等水文要素预报信息为主,辅以由水文气象要素衍生的游览适宜度、海钓适宜度等旅游适宜度预报信息。这些内容基本能满足海上捕捞、海水养殖、海上交通作业相关人员的需要,但对于滨海旅游行业和相关人员来说,其内容所表达的信息量和精细化水平还远远不够。
据报道,2010年,浙江省滨海旅游业接待国内旅游者17 564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38万人次;滨海旅游业总产出1 203亿元,增加值480亿元;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在海洋主要产业中居于首位,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8.6%,对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因此,做好滨海旅游区的海洋预报对于促进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保障景区人员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而当前浙江仅开展普陀、嵊泗列岛、象山百里黄金海岸、洞头列岛和南麂列岛等5个滨海旅游区的海洋环境预报,另有嘉兴九龙山、温岭石塘、玉环大鹿岛、苍南玉苍山等一大批优质滨海旅游景区未纳入预报范围。已开展的5个滨海旅游区,也只提供共性的浪高、水温、日出日落时间、海钓指数和表述模糊的游览适宜度指数预报信息,未能根据不同旅游区的特色旅游项目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预报信息。因此,对旅游人员的指导作用不强,对广大内陆地区的观众吸引力不大。
1.4 节目受众少,收视率偏低
和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比,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受众群体和节目收视率上明显先天不足。由于气象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受众几乎覆盖了社会中所有群体,其影响力和收视率常年高居不下。2009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表明,我国每天有10亿公众接收气象信息,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主要手段[5]。
而海洋环境状况的好坏只对海上生产、出行、游玩等的特定群体产生影响,对其他社会人群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其他人群特别是广大内陆区域的人们很少关注海洋预报信息。对比而言,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可以说是覆盖全国各行各业的 “一个面”,而现有海洋节目则基本仅为沿海地区涉海人员的 “一条线”。受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而且当前广电部门的收视率调查以抽样方式开展,和内陆城市居民相比,参与调查的沿海城市居民数量要少很多,根据浙江省广电集团的反馈,从全省范围的收视率调查情况来看,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偏低。
但这并不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根据2012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沿海14个县、市针对社会公众开展的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有75.7%的调查对象表示收看过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有57.4%的调查对象表示日常非常关注或关注海洋预报信息。由此可见,在浙江沿海地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还是有较好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
1.5 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困难
在1994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和2000年起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支持下,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得以飞速发展。而长期以来,浙江省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依赖于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海洋预报机构的自身推动,由于缺乏来自国家层面政策法规的支持,在和电视媒体的对话中常处于弱势,节目推广和拓展非常困难。当前,电视媒体普遍强调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但海洋预报是纯公益事业,不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由于节目收视率低,很难有广告收入,电视媒体也因此没有播出动力,其结果就是节目发展困难,播出平台很难拓展,在播节目的播出时长和播出时间也得不到保障,而播出平台少、播出时段差又反过来阻碍了观众认知度和收视率的提升。以省级节目为例,自2002年开播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以来,由于收视率低和无经济效益的原因,播出频道从3个减少到2个,在播节目时长从2~2.5 min分别缩短到1~2 min,播出时间也屡遭调整,常被调整到中午的午休时间段。舟山和温州两市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先后被撤播,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这种情况一直到2012年才有所改善。2012年6月1日,国务院通过施行的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当地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应当安排固定的时段或者版面,及时刊播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有了该条例的支持,海洋预报机构和电视媒体的对话就有了依据,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也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2 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5个方面的现状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加快浙江省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条例宣传力度,扩大沿海市、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覆盖面
依靠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的支持,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广电主管部门宣传和沟通,强调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拓展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已制作播出节目的预报机构应争取增加播出频道、调整播出时段、增长节目时间,委托电视台或气象局制作节目的海洋预报机构,应在条件允许时拿回节目的制作权,未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地方应争取在当地电视台实现播出。
同时,利用每年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 “6·8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机会,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吸引公众对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关注。
2.2 利用省中心的技术力量,引入集约化制作模式
当前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正加强影视制作人才队伍和装备设施建设,不久将推出有主持人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节目的形式、内容和包装水平将会有很大提升。但沿海各市、县海洋预报机构则基本没有配备影视制作方面的专职人员和专业设备的条件,在向广电部门争取到播出机会后,自行制作电视节目的难度很大。为促进市、县预报机构及早推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可借鉴气象部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入集约化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6],即市、县的节目由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代为制作,制作完成后通过专网或互联网将节目数据文件传输至市、县预报机构或电视台。
这种集约化模式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省中心的人员和设备,避免市、县预报机构重复投入;二是市、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可以共享省中心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节目的品质有保证。
2.3 创新制作理念,丰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内容
要在现有节目内容上开阔思路、创新制作理念,结合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热点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的兴趣点,深入挖掘海洋预报与社会经济及百姓生产生活的关联性,研发贴近观众需要的节目,吸引广大非涉海人员的关注,提高节目收视率,扩大节目的受众群体。
具体来说,内容上的创新有两个方面可以尝试:一是对现有预报信息进行扩展,如增加播报的滨海旅游区数量,并针对不同旅游区的特色播报不同预报信息,像有大片平坦沙滩的景区可播报沙滩排球等沙滩运动项目的指数预报,有渔村农家乐的景区可播报渔家乐烧烤指数预报,水质好的景区可播报潜水指数预报,浪高适宜时可播报冲浪指数预报等,条件允许时甚至可播报外省甚至国外著名滨海旅游区的预报;二是新增其他与海洋或渔业相关的信息,如海洋方面 “历史上的今天”、水产品家庭烹调方法、海洋科普信息、水产品养殖简要指南、联合旅游部门发布即时沿海旅游活动信息等。总之,任何能促进公众认识海洋和渔业、提高公众观看兴趣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尝试制作。
2.4 加强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节目品质
当前,以字幕配音为主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包装上已显落伍陈旧,无法紧跟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迎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节目包装质量,全面提升节目品质。以浙江卫视为例,自2009年创立 “中国蓝”的品牌,其频道定位、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整体风格上日新月异,而其上播出的海洋预报节目却没有随之而变,卫视相关负责人也多次给予提醒和建议。
要提升节目品质仅靠制作人员的自身努力已远远不够,除了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勤与兄弟单位、广电部门进行交流合作,并借助专业制作机构的力量,引进先进的节目包装技术,同时强化节目风格和品牌意识,根据目标电视频道的不同定位,策划制作不同侧重点的电视节目。如,除常规海洋预报信息外,财经类的频道重点播报涉海经济信息,节目风格严肃权威;生活类的频道重点播报滨海旅游信息,节目风格轻松活泼;教育类的频道重点播报海洋科普信息,节目风格严谨亲切等。
[1] 周燕,陆建新,余骏,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 41-46.
[2]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4):6-8.
[3] 罗桂湘.气象灾害电视报道策划[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2):78-80.
[4] 程莹,冯国标,郭帆.气象影视服务差异化策略研究[J].浙江气象,2012,33(1):23-26.
[5] 黄峥.服务为王,央视创建专业气象频道势在必行:中西方电视气象节目之比较[J].声屏世界, 2004(2):55-57.
[6] 雷哲,王宗贝,黄久军.对市、县电视气象服务节目发展的思索[J].河南气象,20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