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的时代诉求

2013-04-10李晓通张成胜王建朝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观念体育大学生

李晓通,张成胜,王建朝

1.Sport Department,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663000;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Yunnan,650031;3.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6505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且逐步加重,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统筹的失调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为此,党的十八大后国务院、教育部、各省地相关机关都下发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通知,要求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研究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应从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关注[1]。就大学而言,其育人属性是第一职能,也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出发点[2],进一步可以认为,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不难理解,学生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视域,依照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从作为健康主体的学生着手,以清晰具体易于操作的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为起点和基础,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多角度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继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健身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健康水平。

1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概念及健康认知状况

1.1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认知”是一个很普通的心理学术语。一般可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认知是指个体通过知觉、感觉、想象、表象、记忆、思形式把握客观事物规律和特征的认识活动,和认识含义基本相同。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差别不大,主要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思维活动过程。“认知”通常被认为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人的行为、情绪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由此,我们认为“健康认知能力”就是“认知”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能动反映,是建立在广义的认知概念基础上的综合的认知能力,是人体通过各种智力活动方式认识自身健康水平、自我保健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产生健康促进效应为目的综合认知活动,通常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认知能力是大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了他们自身健康相关的智力活动倾向与能力,以及这种倾向与能力的发展过程,通常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内在动力系统。在此基础上,健康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健康状况的自我诊断、健康观的培养及健身实践具有直接影响。

1.2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要对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述评,他们的认知兴趣、技能和习惯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就兴趣而言,大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健康,他们也常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生活把精力投入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中去,对健康的关注就比较少,健康认知仿佛不是他们必须培养的能力,所以他们缺乏健康认知兴趣在所难免。兴趣的相对缺乏也必然导致他们对健康知识积累的无意识,在健康认知方面也难以进行辩证思考,更不可能规范自己的健康认知过程,实现认知的多角度参与,这样学生的健康认知技能的培养就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健康认知兴趣和技能的相对缺失也注定他们认知习惯的无从谈起。一般认为,良好的健康认知习惯是长期培养而形成的,能时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认知活动,使认知过程科学化、程序化、生活化、简单化,能借助多种手段探索身边有趣的生命现象,获得健康与保健知识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虽然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健康认知要求,但由于认知目标相对模糊,对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提升依然收效甚微,健康知识匮乏、习惯缺失、认知观念淡薄及健康认知范围狭窄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2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健康的取得和维持绝非偶然,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健康认知基础之上的。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通过体育来获得,体育只是取得健康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全部。但学校体育可以立足整个高等教育从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开始。

2.1 要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

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健康认知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我国学生自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实施上也相对缺乏规范,使学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几乎没有一定的系统可言,重复和疏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堂上通常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考试时更侧重于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相关基本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很低,认知目标定向模糊。即便是近年来体育考试纳入中高考总分,但只重视测试成绩的“功利主义”思使多数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不求进取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健康知识亟待充实。譬如,很多同学至今仍然不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不懂其类型和预防措施;不留意长期熬夜对身体的危害;不关注自己的体质类型和饮食调理;不懂心率变化和运动负荷的关系,没听说过长跑中的“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反应,不知道疲劳和肌肉损伤的区别。这种知识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发展的严重滞后,也间接弱化了体育中学生智能的作用,导致他们健康知识不够,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缺乏规划,他们眼中学校体育的学术地位和学科形象不断下降。

2.2 要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

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健康意识的缺失和认知观念的单薄,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明确认知要求的学校体育经历,几乎扼杀了他们的认知需求,淡化了或者从来都没能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健康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他们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认知能力与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就困难重重,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就健康素养而言,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相关的健康决策的能力,我国也强调健康常识和技能的把握,但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比例很低,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仅为6.48%[4],当然也包括在校大学生。不难理解,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观念和丰富的健康常识,他们就会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积极学习运动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和保健习惯。虽然多数学生都会参与运动,但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娱乐和表现功能的项目,尤其是球类等具有游戏性的项目更受欢迎,对运动量、强度以及运动的时间一般只会凭感觉去控制,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很难遵循一定的健身规范,也不求去理解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原理,这样良好的健身习惯就很难养成,体质与健康的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健康认知观念。

2.3 要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

大学一般都是在学分制主导下采取开放自主的选课形式,其实这种选课范围非常狭窄,尤其是体育课主要在很多运动单项之间进行选择,学科之间的缺乏联系,具有融合、广域、问题和活动课程等多项特征健康通识课程几乎没条件开展,更不可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这样看似还学生以自由,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则更容易导致他们在体育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对健康认知的无意识,也很难在各种生理现象、健康知识及人的形体美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事实上,能否保证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休闲方式。怎样科学而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休闲时光,实现休闲效益的最大化,怎样处理休闲和健康的关系,怎样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又参与了运动健身,把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进行积极休闲,怎样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功能,将其融入个人生活,结合中医养生原理,将其作为健身和养生活动的一部分,怎样通过体育的视角进行自我健康状态诊断,认识常见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大学生,尤其是非专业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安排既要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先进的教育及传媒形式,弥补学生过去健康知识的不足,又要斧正他们的健康认知观念,拓展认知范围。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不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健康基础知识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健康认知意识、观念的不强,健康认知观念的淡薄又造成学生健康认知范围的狭窄,这些因素无形中制约了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另外,这三方面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大学应该严肃看待这一问题,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弥补学生过去健康认知能力的缺失,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认知技能和认知习惯着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新修正学生的认知观念,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3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强化的基本策略

针对性的加强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也应是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目标的一部分,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和我国大学教育的其他目标协调起来和谐发展。要强化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培养途径,注意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3.1 科学规划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建设、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构件。大学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5]在课程建设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性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生命人体科学、医学等学科或内容结合,尝试开展公共体育核心课程等较为先进具有健康通识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进一步传播健康观念和知识,完善学校体育,严格健康标准。有研究表明,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借鉴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6]。另外,还可以尝试引进课程生产与消费观念[7],将体育课程建设为“性价比”很高的高端产品,以此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实践的愿望,结合具体的养生保健案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健康认知与实践体验,进而获得系统化的健身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传播基本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把终身体育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大学体育的生活化发展[8],尤其是将其和学生的休闲方式结合起来,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健康认知活动中很自然的组成部分,保障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融入。另外,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认知方式的专题化和认知行为的艺术化也将是未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

3.2 准确把握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应注意的事项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协调好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非认知因素在大学生健康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而结合智育、德育工作,充分认识身心健康及健康认知对他们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其次,要正确认识目前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困难,重视教师发展,开展有效教学。目前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对充满诱惑的大学生活而言已显得滞后,由于对健康认知方面的不足,本该运动的时间被移作他用就是明证,当然这和教师的素养也是分不开的。学校体育应和其他学科及教育形式接连,注重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有效教学更能保证教学效益、转型教学规范和关注学生成功。[9]提升知识性、学术性和影响力,从健康认知着手触及学生心灵。再次,注意个体差异,重视健康与健康认知的弱势群体的健身习惯。对健康和健康认知的弱势群体而言,健身习惯的形成与坚持较为困难,应结合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知识储备从实际出发重塑他们的健康价值观,以身心健康需求为前提,逐渐培养他们的健康认知与体育运动习惯。最后,要结合各种先进的养生育保健思想,在学校相关体育政策的指引下,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积极思考意识,结合校本实际培养他们的健康认知的综合能力。

4 结语

在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体现出高等教育对生命的深切关怀,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形式发展学生的各种健康认知能力应成为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调等和学生健康相关的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要经历一个健康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素养提升、运动与养生习惯培养、健康提升的过程。大学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是国家相关学校体育政策实施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是一致的,大学体育必将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实施过程中要立足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发展,辩证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以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为准线,根据政策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健康认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培养他们正确的健身、健康观念和良好的体育卫生保健习惯,使他们深刻理解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未来终身体育的精神内涵,真正发挥健康认知能力在他们自我健身运动中的内驱力作用。

[1] 唐荣德.学习生活质量:学生发展的本质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2(11):16-21.

[2] 张建林.育人属性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6):30-33.

[3]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0.

[5] 魏 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75-78.

[6]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74(1):1-5.

[7] 徐同文.大学课程创新的时代抉择[J].教育研究,2012(11):73-77.

[8] 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100-102.

[9]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猜你喜欢

观念体育大学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健康观念治疗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