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可控生态养殖管理促进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04-10曹艳
曹 艳
(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实施可控生态养殖管理是保证水产养殖规模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水产养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水产养殖所特有的种类结构与生产方式所必须做出的选择。
一、可控生态养殖的内涵
所谓可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建立在渔业生态系统(主要指池塘养殖系统)基础上,加强人工对生态系统调控的一种养殖新模式。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的内涵是:人工构建满足水生动物生长发育要求的生态系统,围绕水生动物健康与快速成长所需要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综合调控技术措施,改善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适时适量放养健康优质苗种,清除敌害生物,科学地输入能量并使其最有效地转化为水生动物机体。
二、实施可控生态养殖管理的意义
1、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实施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可使养殖池塘基本达到少换水和无污染排放,减少池塘养殖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2、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可使养殖池塘保持稳定的水环境,减轻对水生动物的应激反应,有效地减少水生动物疾病发生,这样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做到少用药或不用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实施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可保证水生动物能充分利用水体中丰富的饵料生物,有效减少人工饵料的补给和营养的补给,减轻因大量投饵导致的养殖自身污染,可有效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三、可控生态养殖管理的关键措施
(一)养殖环境
池塘结构及其环境不仅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也是养殖水体环境稳定的必要条件。池塘建造的位置及结构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池塘要保持适宜的面积与水深,还要重点考虑养殖的品种,以及水源、水质、底质和当地气候等条件。
(二)养殖模式
根据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点、养殖条件和技术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水生动物生长潜力并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养殖模式。
(三)投入品管理
1、鱼种
选择健康、遗传性状良好、无特定病原、规格适宜的苗种。
2、饵料
选择水生动物利用率高的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配合饲料,以促进动物生长,减轻养殖环境自身污染。饵料的投喂方法以少量多次为宜。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有益菌等微生态制剂,提高饲料转换率,增加营养吸收,减少粪便产生,降低粪便中氨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3、渔药
(1)不使用杀藻类及浮游动物药物,谨慎使用生石灰及絮凝剂。杀死藻类和浮游动物以后,池塘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水平需要很长时间,这段时间内将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健康水平,甚至发生疾病。
(2)增强水生动物抗虫、抑虫、防虫能力,减少杀虫药物的使用。杀虫药物不仅杀虫也杀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施药往往引起人为的水质突变,严重破坏池塘生态平衡。通过内服低聚壳聚糖、植物多糖和内酯类物质等免疫增强剂,可提高免疫力,提高对寄生虫的抵抗能力。
(3)可使用内服保健药物。合理选择保肝解毒、免疫增强剂等内服保健药物,可克服水生动物特异性免疫力低下的缺陷,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4、水质调节
(1)加大增氧力度,提高水体的氧化能力。充足的溶氧是水质稳定及鱼类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溶氧丰富,水体中各种生物能够存活,生物多样,生态平衡,物质和能量循环和碳酸盐缓冲体系稳定,氧化还原电位高,水体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氨、亚硝酸、硫化氢才能减少,同时鱼类摄食能力加强,消化率和饵料利用率提高,致病菌的繁殖得到抑制。
(2)正确使用底质改良剂。谨慎使用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底质改良剂,它们使用后能大量吸附水体的氨等有害物质,沉积于池底,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极易引发底质败坏。可使用降解型的底质改良剂,不仅能降解氨氮等有害物质,去污除臭,而且适用较宽的pH范围,缓慢溶解,理化和生态因子变化缓和,对鱼类的刺激性小。
(3)正确使用水质改良剂。稳水、调水要选用弱氧化剂、酸制剂、活菌制剂等配合或交叉使用,慎用“消毒剂”及絮凝剂等快速改水剂。
(4)保持水体较高的浮游生物数量。保持水体较高的“肥度”,有利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并节约饲料,选用可溶性有机肥及液体活菌制剂是肥水的关键调控措施。
(5)不换水、不排污。大量换水不但容易造成鱼类应激反应,造成水质突变及营养物质的流失,而且进水是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周边养殖疾病暴发期间,不进水、不换水,依靠池内调水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