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分析
——以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H社区为例
2013-04-10夏明勇刘玉珍
夏明勇,程 军,刘玉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上千万的非自愿移民,在迁移过程中,移民所属的各种社会组织会因为安置方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相对于后靠安置移民来说,外迁安置移民原所属的社会组织几乎受到根本性的破坏。迈克尔·M·塞尼[1]在建构移民风险与重建模型时,阐述了导致移民经济社会衰败的8种贫困风险,其中第8种风险正是“社会组织结构解体”,他指出强制性移民扰乱了现存社会结构:它使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人际关系分散,使亲戚之间变得疏远;互帮互助的关系网、相处融洽的小群体,自发组织的服务团体都被拆散了。对于移民而言,各种社会组织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在移民的生产生活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一旦强制性移民过程发生时,移民原有的社会组织就会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解体,无法发挥组织的各种功能。在移民搬迁到安置地后,移民的生产生活仍然要继续,即“从物质上来说,人还是原来的人,但以往的群体关系不复存在了”[2]。在移民搬迁后直到社会组织重建以前,移民社会生活的不安定极易造成社会混乱,人们整日充满危机感和不安定感,常常迷失自我[3]。此时,移民不得不重建社会组织。
由此,迈克尔·M·塞尼[1,4]提出“从混乱向重建社会网络”作为应对“社会组织结构解体”的策略,但他没有进一步阐述该问题,只是指出从社会解体到社区重建,从边缘化到融于社会,社区财产/服务从丧失到恢复这三个方面是部分区别和部分重叠的。纵观已有的移民研究,鲜有对于移民社会组织的专门性研究。探索并认识移民社会组织重构的机理,对于推进移民在安置地的社会适应与整合、规划和开展移民后扶工作,促进移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极其富有意义。
移民社会组织的重建不仅在理论上有其必要性,而且在实践中有其现实性。笔者自调查以来,综合运用口述史法、深度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获得了丹江口移民搬迁及发展过程的一般图景。本文则以丹江口水库H社区移民的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建构实践为例,阐释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与功能,分析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重构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重构路径。
1 H社区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实践
作为项目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丹江口水库的建设需动迁安置大量的移民,仅中线工程就造成约33万移民,其中湖北省18万人,河南省15万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10月某日凌晨3∶30,Y县L镇D村的人们开始陆续上车,5点整,由100辆车(包括客车、货车、服务车)组成的车队准时出发,经过长达近8个小时的旅程,D村的人们终于到达了安置地省城X街道H社区,移民的新生活从此拉开了序幕。
L镇D村西距Y县城5 km,东到地级市也仅10多km,可谓“面临汉江,一肩挑两城”。由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土地质量,L镇作为一个蔬菜专业镇,每公顷菜地年均收入可达22.5万元,并且许多移民户还拥有沙船、渔船、车辆、渔场等经营资产,这些资产都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应该说D村的人们原来的经济条件总体上是比较好的。或许正是因为良好的经济条件,D村的人们非常反对搬迁,于是在当地移民群体及干部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Y县移民看L镇,L镇移民看D村”。但是,最终人们还是理解了工程建设的意义,秉着对于项目的支持,在村干部和移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村民终于同意迁往H社区。
D村的人们不愿意迁往他处,除了因为故土难离的情结以外,还因为他们深深地担心搬迁以后的生活。2010年5月,移民就开始筹划未来的生计并付之于行动。据说省城的人们爱吃黄鳝,且养殖黄鳝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此外,H社区所在的X街地势低洼,适合稻田生态养蟹等特种水产项目,是省名特水产养殖基地。时经6年的投资建设,已成为生态循环养殖圈,在2010年1月被确定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因此,部分村民希望发展黄鳝养殖业,这一想法得到了村里的支持,决定在搬迁后拿出66 hm2土地,搞黄鳝养殖。当时虽未开始搬迁,但是村里已经派人去H社区学习黄鳝养殖技术了。
徐晓阳(代名)是移民中的一员,也是村里在搬迁前派去学习黄鳝养殖的技术先锋。移民前,徐晓阳曾种过蔬菜,当安置区确定下来后,他决定以移民搬迁为契机在H社区创立一番事业。2011年1月,他从本地村民那里租来两口池子,每口池子年租金7 000元。经过放网箱、消毒等一系列准备,他便大张旗鼓地铺开了养黄鳝的摊子。前期投入大约需26万元,而他当时手头仅有11万元,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在省城农村商业银行贷了10万元,还向亲戚朋友筹措了5万元。看到他大张旗鼓开始了创业,同村的11户移民纷纷效仿,12户养殖户索性成立了黄鳝养殖协会,选举徐为会长,同时推选了两位理事。名为协会,实质上并没有正式的章程,协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的文本,协会也没有固定的办公经费和场所,只是遇到事情需要处理时,协会成员临时开会解决,例如按照养殖面积凑钱聘请养殖专家光临指导(实际上主要用于招待费用,当地给予技术指导的养殖专家不收取咨询费用)。恰值生产旺季,资金链断裂让他有点手足无措。协会的其他养殖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以徐为首的协会将此事反映到X街道办事处,经过跟本地农业公司协调,最终帮12户移民筹到了30万元的无息借款,卖完黄鳝后,所有养殖户的借款一次性还清。2012年年初,黄鳝养殖协会已经拥有26位成员,目前,他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黄鳝养殖了。
2 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功能
2.1 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
按照社会组织的形态与性质,可以分为政治类组织、经济类组织、文化类组织、宗教类组织。本文中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主要借鉴了温铁军[5]的相关研究。温铁军从空间上将农村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组织,比如村委会、党支部、民兵、妇联等等;另一类是经济类社会组织,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又可分为社区性和专业性的。结合H社区移民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笔者将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移民在搬迁安置后,为了恢复生产生活并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状况,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的一种专业性组织。这种专业性组织一经产生,便在移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2.2 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功能
作为移民社会组织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具有其他移民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在移民的生产生活恢复、移民内部的整合、移民与安置地原居民的整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促进移民经济发展。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对移民恢复生产生活,尽快适应迁入地的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废除一个运行着的生产体系‘容易’且快,重建一个新的体系就慢,有风险并且困难”[6]。H社区移民原来的生产水平较高,搬迁后,移民面临着原有的以蔬菜种植和渔业为主要来源的经济模式被打破,对移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而黄鳝养殖协会促进移民安置后积极适应迁入地的环境,利用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恢复和重建家园。协会的发展带动了安置地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b.推动移民的社会整合。这种整合不仅仅包括移民内部整合,也包括移民与安置地原居民的整合。移民外迁导致移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其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生产生活的恢复不是消极地同化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整合过程。H社区的移民通过积极地向安置地原居民学习养殖黄鳝的技术,努力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并整合资源,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移民和当地居民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得到发展。同时,移民内部通过黄鳝养殖协会的成立和运营,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共同降低市场风险,并在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克服小农意识和封闭保守的观念,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利益与协会的发展。
c.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黄鳝养殖协会由最初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26户,移民这种自组织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可以增强协会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协会的利益与成员的收入息息相关,成员之间共同的利益很容易拧成一股绳,为维护协会的利益积极地合作。通常,一个组织的成立必须为其成员提供信息、知识,整合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源,发挥组织的功能,有利于凝聚成员的力量,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协会为了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能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凝聚与互助功能,使每个组织的成员维护组织的利益。
d.降低市场风险。随着农村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出于降低市场的风险、维护自身的利益的需求,农民加入组织是其理性的选择。移民借助迁入安置地的契机,动员潜在的资源,积极学习养殖技术,推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并借助安置地原居民的帮助和政府的帮扶维持组织的生存。
3 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困境
从H社区的黄鳝养殖协会的成立及运营过程来看,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建构和运营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当前,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及重构的困境主要包括:
a.社会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完全体现。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D村的移民在搬迁前积极学习养殖技术,在进入安置地以后便在黄鳝养殖的过程中逐渐成立了养殖协会,但是由于协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各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所以,协会的整合能力、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b.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大。主要体现在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同时可获得的经济性支持较弱。H社区黄鳝养殖协会的自发性强,属于内生性组织,是成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应对市场经济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其合法性不够强。同时,作为经济类社会组织,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还应得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支持,事实情况却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例如他们很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从银行借得资金。我国实行开发性移民,移民搬迁面临着生产生活恢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尽管在移民缺乏资金的时候政府给予了帮助,但是这种作用还不够明显。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移民尽快适应安置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的社区,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使他们的生活尽快地恢复甚至超过搬迁前的水平。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扶持过程中,要在尊重移民的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化建设和政策性扶持,进而培育出示范作用强、独立自主的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移民生产生活恢复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同时,政府应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加大公共财政向包括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在内的移民群体的倾斜,为其提供财政支持。
c.协会成员缺乏经验,科学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案例中,移民是在搬迁前才接触到黄鳝养殖的,即移民学习黄鳝养殖技术的时间较短,所以该协会的成员普遍缺乏经验。加之,移民的总体素质偏低,他们在获取和利用市场信息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市场交易中常常处于劣势,不能够灵活地处理协会的突发事件,面对紧急情况,不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够及时地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很容易使协会成员陷入被动和窘境。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农村社会协会成员的素质,提高协会的地位及应对风险的能力。
d.成员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协会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协会的规章制度的制约,成员之间的分工不明,奖惩不均,利益分配模式还不够明确,由此导致的成员之间的能力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e.安置地原居民的参与程度较弱。安置地原居民参与程度不够可能会导致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与安置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进一步影响到移民组织的生命力。此外,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也需要安置地原居民及社会组织的技术支持,如果安置地居民参与程度不够,移民社会组织所需要的支持便缺乏来源。
4 水库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构路径
通过H社区移民的黄鳝养殖协会,我们既可以学习到移民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组织重建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透析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移民经济社会组织对于移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有必要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移民社会组织的重建路径。
4.1 尽早开展移民后扶项目规划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第16条规定,移民后期扶持需要做好项目。移民的动迁过程虽然是从搬迁才正式开始,但是移民后扶项目的规划却需要尽可能早地进行规划。只有符合移民发展愿望的后扶项目确定以后,移民才有可能尽早地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这样在移民搬行过程结束后,移民就有可能尽可能快地过渡到恢复生产阶段。但是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按照迈克尔·M·塞尼[7]较早时期作出的判断,尽管少数移民家庭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这个过程,但对多数移民家庭来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年,更普遍的是5年或更长时间。尽早开展后扶项目规划无疑可以加快过渡进程,也有利于移民社会组织包括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重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移民后扶项目的规划必须先根据当地的资源、自然条件、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制定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移民发展战略,制定经济可行的、合理的生产措施及开发项目,才可能使移民群众的生活能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与当地经济同步发展[8],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H社区,移民较早地开始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探索并规划项目后扶措施,同时得了村里的支持,黄鳝养殖协会才有可能在搬迁后得以成立。简言之,较早地开展移民后扶项目规划有利于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4.2 加强移民专业项目技术培训
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属于一种专业性组织,这种专业性与项目后扶、技术培训的内容紧密相关。通常,依据项目扶持的内容确定具体的技术培训种类。在H社区,村委会与移民都一致认为黄鳝养殖是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可行的途径,这样移民的想法就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很快村委会联系了X街道干部,在移民搬迁前部分移民已经参加了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搬迁过程完成后,移民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开始了新的生产活动,当生产过程中共同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养殖户就有了“抱成团”的想法,也便形成了养殖协会。应该说,合适的技术培训种类是移民社会组织形成的前提。
4.3 积极发挥移民的主观能动性
参与的发展观特别强调当事人,尤其是受项目实施带来不良影响的群体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测中来。基于此,参与性工作方法的预设是移民户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这些知识均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户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能够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9]。移民是一切移民活动的目标也是手段,部分移民精英则是移民的突出代表,在移民代表或者带头人的先锋作用下,移民更容易形成一个组织,而从事同种生产项目则是他们基于业务上的联系而形成具有专业性的经济类社会组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项目确定时坚持民主程序,尊重和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移民真正参与其中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H社区的个案中,徐晓阳等移民及移民精英在发展养殖以及养殖协会成立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内生的过程。可见,移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成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组织,当然,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4.4 吸收安置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移民的生产生活,包括经济类社会组织的成立不能看成是孤立的移民事务。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比较强调移民的参与,而忽视了安置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移民发展的好坏跟安置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本地人的参与常常为政策制定者或者移民自身所忽略[10]。安置地居民参与项目活动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在项目计划和实施中可以利用当地居民的“土知识”[7],这种“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可以对如何最好地利用地区资源产生重要的信息。H社区移民黄鳝养殖项目得以实施、养殖技术的培训、养殖协会的成立过程中,X街道的人们都有较为深入的参与。在当地人的协助和建议下,黄鳝养殖协会才最终得以成立,而且在养殖协会逐步发挥功能的过程中,他们在协会的组织结构、制度章程、管理模式、资金来源、成员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还在向当地类似的经济类社会组织模仿学习。
4.5 政府与社会各界给予多元支持
21世纪连续9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大力支持和促进了“三农”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成立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型经济类社会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20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获得通过,这为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若依据该法,如上文所述,H社区的黄鳝养殖协会是缺乏合法性的,但是该组织的成立又的确为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并有可能在将来的时间段内发挥更重要的功能。这显然有待于将来通过程序将其合法化。
H社区的黄鳝养殖协会运营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在生产旺季时,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而影响生产。资金问题常常制约着移民经济的发展、移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运营,针对该问题,就有学者提出将商业银行纳入移民项目扶持模式的基本框架[11]。协会运营中还会遇到其他困难,都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6 遵循社会组织一般运作逻辑
移民过程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在搬迁过程完成后,新的社会组织又往往未能及时有效建立起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固然能够促进移民社会组织的重构,但移民社会组织的建立仍需要遵循一般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的建立原则。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自主性原则、专业合作性原则、分合自愿原则等,这也是推动移民社会组织合法化、促进移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遵循社会组织运作逻辑的前提下,移民社会组织将可能获得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1]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13-14.
[2]MCDOWELL C.Understanding impoverishment:the consequences of development-induced displacement[M].New York: Berghahn Books,1996:203-215.
[3]ATTESLANDER P.Social destab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warn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1995(15): 9-23
[4]迈克尔·M·塞尼.风险、保障与重建[C]//唐传利, 施国庆.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202.
[5]温铁军.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J].开放时代,2002(2):33-60。
[6]迈克尔·M·塞尼.移民与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10-11.
[7]迈克尔·M·塞尼.把人放在首位:投资项目社会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67-168.
[8]陈绍军,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社会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11):72-75.
[9]施国庆,余文学,朱文龙,等.水库移民参与式村级后期扶持规划探讨[C]//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3:59-67.
[10]陈瑜.白村生活: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1-192.
[11]黄廷政,段跃芳,张伟立.关于水库移民项目扶持模式创新的探讨[J].水利经济,2009,27(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