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京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3-04-10陆燕宁
陆燕宁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 210013)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型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型转化,开发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南京目前已建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17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和5个科技创业园,其中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是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江宁经济开发区经省委、省政府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审批权限。它们已成为南京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在内的一批技术密集型外资项目进区落户,逐步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加工的基地。因此,保持开发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开发区资源
目前,南京各类开发区的数量远不止这些,而且有的开发区为了吸引投资项目,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发展代价,因此必须对不规范的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整合现有资源。一是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范围进行扩张,扩大开发面积,提升发展质量,带动周边地区的全面发展;二是放大国家级开发区政策覆盖、产业集聚延伸功能,加速发展江宁、浦口、溧水、高淳等8个省级开发区和全市17个重点乡镇园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将省级开发区、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国家级开发区有机结合,构筑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 抓好开发区环境五大工程建设,完善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
开发区建设最终能否达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除了注重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外,抓好园区内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的条件。2009年江苏省环保厅提出《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明确规定:对环境“五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达不到要求的开发区实施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到位、情节严重的开发区实施区域限批。
目前,南京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但是还有个别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快速的经济发展态势极不协调。因此,必须尽快推进和完善开发区环境“五大工程”的建设。
2.1 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开发区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企业排放废水必须达到接管标准,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后达标排放;新入区企业接管率要达到100%,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减少废水排放量。
2.2 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及配套管网建设
已建有集中供热的开发区要完善供热管网的建设,入区需供热企业的集中供热率达到100%,拆除各类供热蒸汽锅炉。没有实施集中供热的开发区要尽快建设集中供热工程。
2.3 加快推进固废暂存、收集和处置体系建设
开发区必须建立完善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统一规定主要固体废弃物合理处置去向;所有入区项目必须制定并落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计划,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
2.4 加快开发区绿地建设
编制绿地建设规划,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必须规划相应规模的防护林带,并与企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验收。
2.5 加快推进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开发区规模和产业功能相配套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体系,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编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3 加强开发区环境管理,完善和规范区内的环境监管措施
3.1 开发区监管从环评开始
为了加强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必须做好开发区的区域环评工作,为开发区的发展准确定位,同时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管理、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市级工业园区开展区域环评工作,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区开展回顾性评价,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开发规模、产业定位、功能布局和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等要求,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3.2 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项目准入条件,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净”的产业调整目标,根据开发区产业定位,开展绿色招商,严把政策咨询关、行业审批关、环评文件编制和审批关,严防“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进一步提高化工企业准入门槛,切实发挥环评的“闸门”作用;园区要配合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从环评审批到建成投产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严格落实“三同时”验收等环保管理制度;对园区企业日常的环境管理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收集、整理、汇总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定期编写上报开发区环境质量报告。
3.3 建立开发区环境应急系统,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开发区必须制定和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危险污染源档案库、应急专家库和应急资源设施库,成立应急预案管理组织机构,对开发区环境风险应急实行园区和企业二级管理,落实环保、通讯、消防、公安、医疗、新闻等机构的应急职能,及时应对开发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3.3.1 完善机构
优化内部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与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的联系,落实环保执法责任制和联动制,更好地发挥环境执法的作用。
3.3.2 提高能力
对2003,2010,2017年调查与监测资料分析,近15年来,唐山市排污口数量尤其是直排型排污口数量明显减少,混合排污口的数量略有增加。2003,2010,2017年的污水排放总量分别为2.81亿,1.61亿,2.86亿t/a(其中排入水功能区2.65亿t/a、非水功能区0.21亿t/a)[2]。
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制定计划强化对重点企业的检查、配备有关监察、监测设备,防范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对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
3.3.3 强化手段
建立和完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增添现代化的监控设备,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的防护支撑体系,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如: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远程自动监控,完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对交通噪声进行实时监控等。
3.3.4 规范管理
重点规范危险废物处置,调整、优化开发区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的定位与布局,实现危险废物网上申报与管理,引导企业走废物资源化之路。
4 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实施生态隔离,有效预防和减缓污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等,综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文教区等重要生态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受保护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统筹规划布局,消除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现象,设立安全防护距离。例如在南京化学工业园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在企业与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建设扬子石油化工公司与大厂生活区域之间的防护带、南京化学工业园长芦片区与玉带片区之间的生态廊道,在空间上减少污染扰民现象的发生。
5 抓好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从控制污染源头下功夫,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模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通过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节水、节能等措施,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了能源效率,减少了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将清洁生产的审查作为重要部分,对新建生产企业要求高起点的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建立企业“小循环”模式,培育了一批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品牌企业。
开发区应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构建和谐园区、生态园区的核心内容,通过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链等途径,逐步形成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业链和产品链,不断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的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轻工机械和新型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开发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形成了能耗、物耗及产污量都很低的以平板显示器件为代表的生产基地,初步形成LCD/PDP平板生态产业链。医药行业与外界企业的衔接有了一定的生态链雏形,但是区内各企业没有形成相互链接的产业链条,各企业仍然是单打独干为主,现在的产业链条较脆弱,主要集中在中药产品的生产企业。轻工机械和新型材料行业的各企业之间关联度较低,产业链尚未形成。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严格按照《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要求,切实抓好示范园区建设,在完成规划规定的阶段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开发区要实施“绿色招商”,鼓励投资规模大,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清洁生产水平处于国内领先的项目入区,发展低碳经济。在电子信息行业做大、做长现有产业链的同时,仍可继续挖掘区内企业资源,开拓其他行业的产业链,对于不符合开发区产业链的产业要暂停招商或限制其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开发区产业构成。开发区要加大中水回用力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实施。
南京化学工业园是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化学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产业。由于园区面临长江,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做好区域环境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进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指标,严禁安排严重有毒、有害的化工项目。强化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的典型。要制定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推进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对园区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大力引进产品代谢、废物代谢类补链项目,提高园区生态效率,降低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通过对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原材料消耗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园区节能减排目标。
要严格审批新建的区县、乡镇工业园区项目,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严禁区县及乡镇工业园区引进化工项目;开展区域环境评价,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对入园项目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验收等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强化园区环境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6 结语
十多年来,南京经济开发区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和开发区建设规律,在聚集和提升产业优势、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创业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首,省级、市级开发(园)区梯次跟进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但是开发区既是产业集聚地,又是污染集中控制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新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开发区是经济技术国际化的先导区,是要素、人才和体制等多元素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输出体系。本文围绕着南京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从开发区的规划布局、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规范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和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工业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南京百科全书》编篡委员会.南京百科全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72-374.
[2]唐丁丁.全面推进可持续消费促进“十二五”环保目标实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4):5-10.
[3]王毅,赵景柱.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