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3-04-10刘华荣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刘华荣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 730000)

十七岁的毛泽东同志首次离家外出读书时留给父亲一张字条,以诗言志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该诗充分表达了他一心求学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广阔胸怀。从这时起,他的青年观开始确立,并不断成熟、发展,并最终成长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一生就是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生。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脉络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指他在青年时期树立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运用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逐渐培育起来的,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对他自己以及广大青年同志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发展与成长等问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总结。因为其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同步性的特点,所以,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就青年成长、发展及在革命建设过程中作用问题的思考是其纵向维度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关对青年人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观点与指导是其横向维度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辩证唯物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以,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不但对他自己以及同时代青年群体的成长与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当代青少年追求真理与进步的榜样。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发展成熟过程中,既有理论的积淀与进步,也有革命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1910-1921

该阶段处于毛泽东革命生涯早期,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情结。特别是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有感于国家与民族的苦难,他的人生志向与抱负开始变得更加炽烈和远大,并由成就小我的志向逐渐转变为成就“大我”的志向,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式踏上了救国救民思想的征途。

1915年5月7日,毛泽东在一师学生编辑的反对袁世凯签定“二十一条”的文章集《明耻篇》中批注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17此举反映了毛泽东此时此刻已经认识到青年人在国家与民族自强自立道路上的历史作用,自觉地将青年学子看作为民族复兴可以依靠的力量,并坚信青年人就是民族复兴浪潮的排头兵,应该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完成历史使命。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该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他与大多数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他们“七十几个会员,要以至诚恳切的心,分在各方面随时联络个人接近的同志,以携手共上于世界改造的道路。”[2]1-10他们依托学会积极参加时事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反对封建、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及反动政府的卖国求荣活动,把该学会打造成为湖南省学生运动的旗帜,成为全省青年追求真理和进步的榜样,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确立与发展时期:1921-1949

从毛泽东同志参加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革命生涯弹指一挥间。这期间他的青年观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形成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毛泽东在1921年1月1日和2日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就如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发言称:“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至于方法,启民主用俄式,我极赞成。”“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是标志着毛泽东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道路的一篇发言。”[3]1-2他以青年的身份,发出了当时先进青年群体的时代最强音,以他为代表的先进青年自此开始自觉地走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革命道路。

投身革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自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前期,不但始终以青年人特有的激情鼓励自己和战友,而且在革命最为低潮的阶段保持了最坚定和自信的态度。他以青年人的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即使在最为艰苦的长征时期,依旧信心满怀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最为重要的是,对于长征的历史意义,他没有简单地认为是革命的失败,而是辩证唯物地认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4]149-150他通过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给了当时处于低潮的中国革命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极大的鼓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精神力量。与此相仿的是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了一部分青年同志为什么会产生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要求他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他热切地鼓励思想上产生动摇的青年,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而且它“决不是……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4]97-106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但对我国社会性质和现实状况有了清晰判断,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信新事物的成长始终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的观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与中国共产党中先进青年群体的进步成长始终是一致的。

另外,毛泽东同志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始终将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与建设的任务联系起来。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之际,他连续写了两篇文章,分别就青年人的地位、作用、意义、使命作了高度概括,对青年人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希望。他说:“五四运动是做了反对卖国政府的工作,所以它是革命的运动。”“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对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负有大的责任,我希望他们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全国青年们,努力啊!”除此之外,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希望全国的青年切记不要随入那股黑暗的逆流之中,要认清工农是自己的朋友,向光明的前途进军。”“每个青年现在必须和过去不同,一定要下一个大决心,……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这就是我所希望于你们的。”[5]558-569

(三)成熟时期:1949-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一方面对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事业抱有青年般火热的激情,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关怀和指导新中国的青年朋友如何投入到更伟大的新事业中去。他在1955年回复老同学周世钊同志的信中以一首七律寄托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青年情怀——“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1959年在韶山他以同样的情怀咏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此时他没有因为自己步入暮年而感叹时间的逝去,而是满怀青年豪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只是早已把这种情感寄托到“遍地英雄”的身上,寄托到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建国以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将青年纳入到有组织的培养轨道,认为青年只有在一个先进组织中才能更加健康顺利地成长,才能将力量集中起来。比如1953年6月30日,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他指出:“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团结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6]83-86在此我们发现,对于青年人的组织培养和个人成长问题,毛泽东既要求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要求看到矛盾的特殊性,要求照顾到个体差异,从而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特点。

此时,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成熟,还体现在这一思想具备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1957年11月17日他在莫斯科大学会见留学生代表的讲话即是最好的证明。“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年轻人应该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我再送你们三句: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将来工作好!”[7]214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一代人都有各自应该担当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同志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理解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任务,对青年人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种思考一方面体现出他对青年人的关怀,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信心和期冀。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青年观不但在纵向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发展、成熟的特点,而且在内容的构成上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从而使得这种青年观具有了丰富的立体构象。

首先,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体现了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与人格培育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求德性修养与道义的坚守和追求,“舍生取义”、“内圣外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价值观一直是中国士大夫灵魂深处的不变柱石。毛泽东受传统文化熏陶,骨子里与他同时代的每一个先进青年都具有那份不变的华夏情结。以他对“仁人”的理解为例,青年时期毛泽东认为“被仁人者,以天下万世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8]106。这种理解显然超出了以往儒家传统的“仁”的范畴,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志,将自我发展与国家命运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炽烈的民族道义情怀与时代担当精神。这种大丈夫精神在他的诗词中也多次出现,而且既有一次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反思与疑问,更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与豪迈。言辞间,以他为代表的一群先进青年为国请命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其次,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始终强调学习知识、文化对于青年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温故而知新”、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学习态度及方法是他对自己、朋友、战友、子女及全国青年的不变要求。

如果说毛泽东早年就新民学会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态度问题和方法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积极上进青年的自觉追求的话,那么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对青年学习问题的认识就已经上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水平了。新民学会时期,他与蔡和森等人谈论学习问题时称:“至于会友相互及会友个人的态度,我以为第一是‘互助互勉’,第二是诚恳,第三是光明,第四是向上。”对于求学问题,他认为“思想进步是生活及事业进步之基。使思想进步进步的唯一方法,是研究学术。弟为荒学,甚为不安,以后必要照诸君的办法,发奋求学。”[2]1-10随着革命斗争经验的丰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则谈到:“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为此他要求,“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地科学的分析方法。”[4]97-99由此可见,毛泽东特别重视学习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青年同志,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就不能认清中国社会的现状,遑论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第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种特点体现在他对青年体育教育问题的独特思考方面。

毛泽东身体素质自小强壮结实,在入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之前,他对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并没有自觉和明晰的认识。但求学期间,挚友易昌陶的不幸早殁,带给他一个极为重要的警醒。面对挚友的离去,除了因为思念而感叹“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之外[1]18,同时也开始积极思索体育锻炼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倡议下,一师学友会倡导“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1]25的宗旨,该宗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核不谋而合。在毛泽东的发起和倡议下,全校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持续的强身健体热潮,给当时的长沙青年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辩证看待德、智、体三者的相互关系。在给黎锦熙老师的一封信中指出:“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所以“心身可以并完”,人的身体素质和内在精神相互辩证统一,二者并不存在矛盾。同时他也运用质量互变原理解释体育锻炼对人发展的意义。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详细论证了体育运动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意义、作用以及如何增进体质的方法。他说:“体育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身体是“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并极力赞同古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合理主张,强调如果不重视体育锻炼,人的身体就会发生强弱转换,因为“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天生强壮者,如果“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天生柔弱者,如果“深戒嗜欲”,“勤自锻炼”,那么“至弱之人可以进于至强”[1]26-27。

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更加重视青年的身心健康问题。1951年7月13日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当前阶段“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教职员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9]377除此以外,他发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更加具有时空穿透力,在任何时代都释放着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

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学习践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有利于当前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塑造,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 世纪新青年。虽然当代青少年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国家各方面条件相对旧中国有了质的区别,生活条件相对父辈优越许多,但这并不能说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相反,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带有民族特点的、具备穿越时空力量的青年观在当今条件下更具有时代价值。

比如毛泽东同志虽然是党的领导人,但他对于毛岸英兄弟的成长和学习一点都没有搞特殊化,在要求严格的同时,也注意学习方法上的循循善诱,处处充满了人性关怀。1941年1月31日,他就学习在信中嘱咐两个儿子:“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针对与他的特殊关系,他则谆谆告诫道:“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2]166字里行间都透着毛泽东同志在青年子女教育上的良苦用心,既让孩子们感到温暖亲近,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合理定位,不至于走上人生的弯路,迷失自己。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前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优越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值得许多家长思考。

就青少年体育教育来说,毛泽东同志一生坚持体育锻炼,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当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不容乐观,虽然生活水平较过去取得实质性飞跃,但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加之社会生存竞争激烈,家长、学校甚至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始终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忽视学生的体育等综合基础素质培养。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低龄化倾向凸显,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等问题依然困扰我国国民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其实就此问题,毛泽东同志“心身并完”的辩证思考足以给我们当代社会以警醒和启发。我们必须清楚“身之不存,心将焉附”的道理,否则,青少年健康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进步。

第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于当前党和政府进一步提高青年工作方面的质量,培养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毛泽东同志结合自身的成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套科学理论。他本人的成长过程特别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与一个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过程是一致的。这就在总体上要求当代共产党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事都必须在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尤其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事物的发展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尊重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找到推动事物发展前进的钥匙。具体到青少年工作方面,要求共产党人充分信任青年,给予青年同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成长时间,在德、智、体各方面关心他们,不断指导他们进步,去争取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比如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知识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不平衡的矛盾,面对成长条件优越与和劳动群众距离疏远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该继续扩大“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项目的范围。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党员只有继续保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优秀品格,必须与普通大众相结合,向历史的创造者学习,才能保证共产主义薪火永续相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萌芽、发展、成熟始终体现出了毛泽东同志在其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中,将自己与同时代青年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予以思考的特征。这种思考和出发点,为其认识清楚青年的历史使命、清晰把握社会现实需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唯物的方法论为指导,为其建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得这一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对于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党的青年工作起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这种理论起源和实践的科学性,使得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为帮助当代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帮助青年同志继续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思想力量之源。

注释:

(1)本文毛泽东诗词部分除特殊说明外,其余均源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吴正裕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1993.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中国共产党编年史:1950-1957[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8]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