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解读

2013-04-10鞠方安张丽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沃尔夫语言学思想

鞠方安,张丽华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北京 100872;2.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1.0 引言

针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这一古老话题,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在对英语和印第安土著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科学与语言学》(1940)一文中提出了“语言相关性原则”(principle of relativity):

……同样的物质现象并不能使所有的观察者对世界产生同样的认识,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相近,或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得到校准。(Whorf,1956:214)

该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讲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物质现象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在同年发表的《作为精确科学的语言》(1940)中,沃尔夫将语言相关性思想阐述得更加明晰:

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使用明显不同的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作为观察者他们是不对等的,也势必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世界观。(同上:220-221)

沃尔夫认为,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结果)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当时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以及语言具有“普遍性”等思想的主导,沃尔夫的观点自然不会被接受。因此,自1954年Hoi-jer在向有关沃尔夫思想研究的会议提交的论文中首次用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术语起,语言相关性思想就以“沃尔夫假说”(Whorfian hypothesis)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命名一直被误读、误解、争论和研究。(语言相关性思想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原因在于沃尔夫和老师萨丕尔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都分别进行了研究,而且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今天,人们一般将语言相关性思想解读为“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前者认为,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后者认为,不同语言有其特殊形式,因而对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有不同影响。

当然,从语言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思想贯名为“假说”,也是一种必要的科学研究的理性态度,可以给人们足够的空间来否定它、肯定它或修正它,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深入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假说”特别是“语言决定论”的前提下,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思想却常常被误读和误解,他的诸多研究观点和方法被忽略,有些争论和研究已经大大偏离了沃尔夫本人研究的初衷——语言成分在认知思维过程中的作用。

人们对沃尔夫有三种明显的误读。一,如果语言相关性思想成立,就表明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彼此不能够沟通。二,语言不同会导致世界观的不同。较为极端的看法是,不同阶级会使用不同的语言。三,语言相关性可能导致种族语言优劣论。这些误读足以否定沃尔夫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足以导致人们去规避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些视角和途径。

有鉴于此,在语言学和分支学科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沃尔夫相关性思想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发展的前提下,本文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沃尔夫思想进行一些语言学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够进一步揭示语言相关性的本质和合理性,消除一些误读和误解,也希望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以及语言相关性的合理应用和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2.0 相对独立和完善的思想

同其他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相比较,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受到宗教和神秘主义哲学启示后的独立思考。John B.Carroll(1956)认为,“1925年,沃尔夫试图证明法国神秘主义者、希伯来语学者法布尔·多利维的理论,即某些希伯来字母以及字母的结合含有神秘的、基本的词根意义。为了证明这些,沃尔夫经常试图在看起来不相关的概念之间发掘微妙的深层语义相似性”。即,“透过枯燥、坚硬、孤立的词的表面,挖掘出隐藏着的基本意义。”(Whorf,1956:23)他要研究就是“语言对于文化和个人活动的影响”,语言对“材料的一贯的组织排列方式,以及它对世象的最一般、最日常的分析。”(同上:120)

第二,超越前人的探索。在美国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传统中,Boas的基本主张是,为了交际目的,各种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经验含蓄地进行分类。Sapir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构成连贯系统的语言范畴可以影响人对现实的观点。但是,沃尔夫则阐明了语言范畴之间的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运作与意义,并且首次提供了语言影响思维的经验性证据。(Lucy,1992:257-258)例如,在阐述语言相关性思想的重要文章《习惯性思维和行为与语言的关系》(Whorf,1934)中,沃尔夫对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与其他研究者相比较,沃尔夫不是从词汇个体的角度,而是从各种语言结构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对思维的“制约”作用。(Bolinger & Sears,1981:139)

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的完善性则见于他的一系列论述、研究和考察中,内容涉及从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角度对语言与思维的思考。他的《中墨西哥双语混合铭文》(1931)、《玛雅象形文字语言部分解读》(1940)、《霍皮建筑术语中的语言学因素》(1940)等从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的角度思考和探索了语言和人类思维的关系;他的《霍皮语动词的瞬止体与链续体》(1936)、《语法范畴》(1937)、《霍皮语的几种语动词范畴》(1938)等探索了语言型式在思维中的作用;他的《论概念之间的联系》(1927)、《对心理学的一点看法》、《肖尼语词干复合构词中的格式塔方法》(1939)等从心理学角度探索了语言结构和意义在思维中的作用;他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宇宙模式》(1936)、《原始社群思维的语言学考察》(1936)、《关于霍皮语言学的讨论》(1937)、《语言系统轮廓之构想》(1938)是从语言结构和系统的角度对语言对思维“制约”作用的深入研究。在为普通读者写的《科学与语言学》(1940)、《作为精确科学的语言》(1940)、《语言与逻辑》(1941)和《语言、心理与现实》(1942)等四篇文章中,沃尔夫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和总结了自己的语言相关性思想。(Whorf,1956)

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的完善性还表现在,其研究涉及到的背景语言有英语、美国印第安人的霍皮语(Hopi)、墨西哥印第安人的阿兹特克语(Aztec)、中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语(Maya)、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科塔语(Kota)、美国印第安人的肖尼语(Shawnee)、俄语、陶斯语(Taos)、汉语、日语等。通过对比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考察了语言对思维的“制约”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夫对Hopi语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深入。通过英语和Hopi语对比,他对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深入和有效的研究。

沃尔夫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独立思考和全面的研究给我们呈现了新奇和精彩的思想。在为沃尔夫文集《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所作的序言中,Stuart Chase对沃尔夫语言相关性作了如下概括:

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类思维。

讲不同语言的人,所看到的宇宙不同,对它的评价也不同,这种差异有时小,有时大。思维相对于所掌握的语言而定。不存在原始落后的语言。

我们有必要研究那许多未开垦的语言,发现其世界观。它们其中的一些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也许会发现,有可能建立一种国际语言。有朝一日,所有民族的人都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语言,思维也因而比现在有效得多。(Whorf,1956)

3.0 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种视角和方法

人们对语言影响思维心理活动的现象并不敏感或不太敏感。沃尔夫认为原因在于,人们熟知的语言常识在个体之间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交流系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如果未有新的需求,这些语言常识不会改变。因此,人们误认为“思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直截了当的行为。(Whorf,1956:250-251)为了揭示和探讨语言成分在思维中的“制约”作用,沃尔夫对思维和语言进行了界定,并且特别选取了文化、意义和现实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内容。这样,不易被感觉到的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就被凸显了出来。

在研究中,沃尔夫将思维界定为“习惯性思维”(habitual thought),也就是语言社团中语言者的个体思维。根据沃尔夫(1956:147)的研究,可以这样归纳出他关于思维的定义:“习惯性思维”是人们借助语言型式进行的一种语言类推和联想等心理过程,是人们的微观世界,藉此人们可以尽量去度量和理解宏观世界;“习惯性思维”(或“思维世界”)的成分不但包括语言的建构影响,而且还包括语言形式的所有类推和联想价值(如“虚拟空间”及其深远意义)以及语言与整体文化之间的所有互动;“习惯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非语言的,但是显示了语言的建构作用。

对于语言,沃尔夫视其为一个由语言型式构成的系统。语言的型式可以具体体现为词汇、句子和语篇。语言型式具有显性和隐性特征,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能够对经验进行切分,它的模式化关系产生的意义就是思维。沃尔夫认为,由于语言范畴的存在,语言至少可以视为连续的七个层面,每一层面都由明确观察到的一个型式级别构成。这七个层面由低到高排列为:物理、声学现象层面、生理-语音层面、音素层面、形态音素层面、形态层面、形式层面和其他层面(Whorf,1956:248-249)。这就意味着,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沃尔夫认为,文化也与思维有关。通过考察习惯性观念和行为的文化模式,他证实了思维个体形式的存在(Lucy,1992:268)。在对原始社群的习惯性思维作语言学考察时,他特别指出,“原始社群中人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内部结构特别紧密的文化现象聚合体问题。”(Whorf,1956:65)该观点既表明文化与思维的关系,又指出了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语言是内部结构特别紧密的文化现象聚合体。这无疑揭示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通过研究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来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形式中蕴涵了文化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沃尔夫还有更深层次的含意:虽然文化规范和语言型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相关的或诊断的对应。(Whorf,1956:159)该界定不但避免了文化等同于思维的极端看法,而且有利于从文化因素角度进一步揭示语言对思维的作用。沃尔夫认为,“不管是否是普遍事实,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说话方式’同整个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结合中存在着种种联系:语言分析和各种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语言分析和各种文化发展的形式之间的联系”(同上)沃尔夫认为,对这些联系的研究可以在把文化和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的前提下来进行,这些行为(反应)和文化发展的形式是与思想体系相联系的。(同上)很明显,沃尔夫就是要告诉我们,思维与文化的有密切关系,而文化又是语言的重要构成成分,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内涵丰富的文化表征来考察和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

“现实”是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面对的客观物质世界。以“现实”作参照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人们对于“语言相关性”产生的疑问:如果语言真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思维,那么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者又怎样摆脱自己语言(或某一语言)的束缚从而获得不带偏见的结果呢?通过语言结构的对比,沃尔夫从操不同语言的人面对同一“现实”产生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中,考察了语言型式对语言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实”成为了沃尔夫用来检验语言影响思维的参照物,因为“现实”对于同一语言者也好,不同语言者也好,都是一样的,它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Lucy谈到,曾经有一些研究者引入了非语言“现实”作为参照进行研究,希望从两个方面研究语言相关性假设:(1)语言的指称范畴将现实“分类”的方式;(2)这些分类影响(人们)关于现实的思考和观念的方式。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这种方法能够保证对现实的描述独立于任何语言和文化范畴,而且不属于一种特别语言范畴和思维系统吗?(Lucy,1992:273)相比而言,还是沃尔夫的“现实”最具有客观性。Lucy(1992)认为,沃尔夫的“现实”是最具“中性”特征的。(但是也要注意到,由于沃尔夫对现实的描写主要以研究的两种语言为基础,而且没有探索建构类似描写的一般步骤(Lucy,1992:274),因此也有值得改进之处。)

对于“意义”,沃尔夫指出:词不是话语的本质,人们使用的句子才是话语的实质所在;意义不是词汇或词素的结果,而是词汇之间或词素之间模式化关系的结果;至少在一些语言中,语言意义来自于显型与隐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只是来自于显型本身;人类语言学家应该清楚,语言学的本质就是对意义的探寻。(Whorf,1956:67,72,73)在今天看来,沃尔夫的认识有着认知语言学的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不是自主的认知能力,即人类语言能力除了具有内在性外,还因语言知识表征同其他知识表征相同的缘故,人类具有利用语言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及交流的认知能力。(Croft&Cruse,2006)因此,沃尔夫的“意义”可以视为语言者的“认知意义”。语言相关性思想正是体现了“认知意义”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左右”。

作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是难以证明或证误的。任何类似的企图和尝试,都可能是对沃尔夫思想的夸大或误读。原因在于,语言相关性思想的内涵远远胜过“语言决定论”或“语言相对论”等单一的命题,人们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必要的前提条件保证它作为一个整体命题被证明和证谬。但是,可以借鉴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对语言在思维的作用在某一点、某一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

4.0 揭示了语言的认知功能

语言在交流思想和获得信息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被视为语言的工具功能。但是,对于一些语言现象,仅仅从语言工具功能层面却难以解释清楚。比如,沃尔夫(1939)注意到,人们听说“空汽油桶”时,就会表现出粗心大意的行为,而当听说“汽油桶”时,人们的行为则变得小心翼翼。如果从语言工具功能的角度给予解释,只能认为是情景命名语言“空汽油桶”作为工具传递了不危险的信息,“汽油桶”传递了危险的信息,仅此而已。然而对情景命名语言为什么会影响语言者的行为却难以解释。沃尔夫的解释则是这样:“空”这个词一般有两种用法。即:(1)作为“不存在、空虚、否定、无生命”的同义词;(2)用于分析容器内的物质状态,而不考虑其中的气体、残液、散落的垃圾等。“空汽油桶”的“空”是根据用法(2)来命名的,但是这个名称显示的却是用法(1)。语言就是这样制约人的行为,引人误入歧途的(Whorf,1956:134)。再比如,沃尔夫注意和研究过的一种他称之为“隐喻客体化”的现象,从语言工具的角度也难以解释。沃尔夫(1956:136)认为,“隐喻”语言能够促使语言使用者将语言形式表示的概念、意识和观念变成客观经验而非主观经验,“隐喻客体化”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将概念等视为客观事物或与主观事物相对的心理过程。例如,英语ten days(“十天”)语言型式的“隐喻客体化”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把时间概念“十天”客体化为可以计算的数量,而不再是一种主观概念。很明显,沃尔夫的上述解释都揭示了语言还具有一种有别于工具的功能。

在认知科学中,“认知”是人们思维、记忆、感知、识别、归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过程。沃尔夫探索的“习惯性思维”也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按照沃尔夫的观点,语言型式也具有帮助人们感知和归类经验的作用,因此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思想揭示的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就是一种“认知”功能。还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认知语言学有这样的推定,语言知识(即意义和形式知识)是基本的概念结构;语言知识的组织和获取同大脑中其他知识的组织和获取无多大区别,人们运用来表达和理解语言的认知能力同运用于其他认知任务的认知能力无多大区别。(Croft&Cruse,2006:1)因此,语言成分完全可以进入“认知”过程,帮助语言者建构概念和交流思想。这就是沃尔夫讨论的情况,即语言成分在思维中的能动作用。一些语言研究者也有类似看法。Suzanne Kemmer(2008)认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被视为蕴涵于人类整个认知能力,因此它的讨论内容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当然就涉及到语言相关性和普遍性。Evans&Green(2006:55)也认为:“在语言反映了认知组织的前提下,语言间差异的存在意味着操不同语言者具有不同的潜在概念系统。这种观点隐含着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的论点。”所以,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思想揭示的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认知功能,它使人们具有了一种语言认知能力。

对于语言的这种认知功能——语言成分对思维的制约作用——的工作机制,沃尔夫是这样解释的。语言者在进行语言思维活动时处于高和低两个心理层面。低层心理(lower mind)具有语言代数特征,词语介于符变量符号的纯粹形式化与真正确定的量之间.(Whorf,1956:259)高层心理(higher mind)也称为高层自我(a high ego),是出现于每一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它不关注具体事物,只处理符号变量,符号无固定所指;具有系统(systematic)和构型(configurative)性质特征,因此语言“型式”的内容层次总是高于“词汇”或命名的内容,但又控制着后者。语言的核心是句子而不是词。(Whorf,1956:258)沃尔夫的观点很清楚,高层心理是人们较高层次的语言性思维活动。此时,语言“型式”的内容是句子层次以上(包括句子在内)的各种语言形式,如语篇等。

沃尔夫揭示的这种认知功能有提供认知模式的作用。例如,沃尔夫注意到,英语词汇sky(天空)、hill(小山)、swamp(沼泽地)等提供一种词汇“原型”sky、hill、swamp认知模式,把一些难以捉摸的自然中变化无穷的某方面表达为一件具体的东西,差不多就象表达为桌子和椅子一样。(Bolinger&Sears,1981:139)

从沃尔夫的研究来看,语言的工具功能和认知功能是互补的,两者的结合使得人们能够借助语言来认知和描述主客观世界成为可能。但是,语言的认知功能不那么明显。沃尔夫的贡献在于把语言的对思维起制约作用的认知功能呈现在人们面前,界定了语言型式的显型范畴和隐型范畴,把语言制约习惯性思维的方式概括为切分自然、语义类推、词汇化、语义投射和隐喻实体化等。

值得注意的是,沃尔夫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语言认知作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但是他的研究揭示了这两种倾向。沃尔夫曾用现代语言学知识对语言“正面”影响思维作出解释:由于说英语的人严格按照“词素音位结构公式”构词,因此该公式可以影响英语者的思维活动,制约着多音节词汇的构造和产生。这说明了在语音层面,有意义的行为(即英语者构造有意义的单音节词汇)受制于个人意识之外的语音型式。在语言的更高层面——我们称为思维表达的东西——情形也是一样。(Whorf,1956:254-256)

至于“负面”影响,沃尔夫(1956:246,247,269,270)举例说,(目前)科学思想还受到语言的制约。因为(1)未从普通逻辑虚幻的需求中解脱出来,(2)这种需求就是对西方印欧语法型式的需求,如,实体的需求就是对某个句位中名词的需求,力和吸引力的需求就是对另一些句位中动词的需求。科学思想受到语言的制约的实质是把下列情况当成了理性本身:语言规律出人意料的事实、科学理论中僵化的语言模式、虚幻的语言需求。解决方法是,采纳语言学原则,将科学从虚幻的语言需求解放出来。

当然,沃尔夫揭示语言认知功能的目的并不是说人们在语言面前就无能为力。他的意思是,语言一方面在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又有能力运用语言进行一切正确的语言思维活动。沃尔夫(1956:259)认为词汇意义部分即“所指”只是相对固定的。词汇所指受到句子和语法型式的支配。有时词汇所指会被降低到很小的程度。如句子“我大老远一路走到那里,就是为了见杰克”,只有一个确定的所指“杰克”。其他的型式均没有特别的附着物。即使是“看见”,也明显地不是指接受视觉形象。

5.0 语言相关性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语言学意义

语言相关性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语言学意义,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一些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和具有目的性。如Lucy(1992)关于名词数标记认知影响的实验就是在沃尔夫的研究基础上进行。Lucy的结论是,操英语者描写物体时倾向于用描写物体形态的语言形式,操尤卡坦语者描写物体时倾向于用描写物体物质构成的语言形式。

语言相关性思想与语言学及其一些分支的发展和研究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在一些后来的语言学理论中可以找到沃尔夫思想的踪影。虽然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理论都发轫于沃尔夫,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由于沃尔夫探索的是语言与思维关系,而许多语言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或最高境界也在于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因此沃尔夫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自然而然地蕴涵着这些语言学分支发展的精华和方向。例如,Halliday提出的“语法范畴不可言说性”也是在沃尔夫“隐性范畴”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认为,由于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自然语言将一种文化的集体经验蒸馏成单一的可以驾驭、可以学会语码能力的语法范畴,它处于人们有意识的解释之外。(黄国文、丁建新,2001)中国学者陈保亚(1993)坦承,自己探索语言对文化影响的《语言文化论》发轫于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并且认为“如果他不是过早去世,现代语言学、分析哲学和文化学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陈保亚,1993:280)还有,Lakoff&Johnson(1980)谈到,他们关于语言反映语言者概念系统的方式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过萨丕尔和沃尔夫思想的影响。今天的一些认知语言学内容也是在探讨语言成分在思维中的作用。

再来看一下语言相关性思想的语言学实践意义。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思想作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对一些研究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如心理学家Hunt和Agnoli(1991)倾向于将沃尔夫思想视为“语言运用”假设而非“语言能力”假设;Ulla Connor(2001)将此观点运用于专著《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的研究,对第一语言与文化影响人们第二语言写作时思维活动进行了探索;Martin(1988)借鉴沃尔夫区分隐性范畴和显性范畴的方法,分析了菲律宾他加禄语中“语法合谋”的语法运作过程无意识地影响了菲律宾人的说话、意义和行为方式。(转引自黄国文、丁建新,2001)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和进行汉译英时,英文的口笔头产出形式常常受到汉语语言结构模式的影响,表现为中式英语(Chinglish),在进行英译中时,汉语的口笔头产出形式又常常受英语语言结构模式的影响,表现为英式汉语。对于这种语际语思维(interlingual linguistic thinking)活动现象也可以用语言相关性思想进行研究。

6.0 结束语

今天我们可以和应该做的是,借鉴沃尔夫的视角和方法,运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语言科学研究成果,对语言对思维的作用作进一步的探索。

我们一定要清楚,通过寻求语言和思维之间微妙的“制约”关系,沃尔夫是想了解讲不同语言的人是怎样思维的,语言在人们的习惯思维过程中有什么作用,语言会导致怎样的行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求消除语言差异导致思维差异的语言学途径。沃尔夫的研究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探索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大门,指出了一条探索的路径。在沃尔夫的语言学思想中,找不到一丝一毫语言歧视的影子。他不认为一个社团文明程度的高低与生活在该社团中的人们所说语言的地位有多么密切的关系。例如,他甚至认为,在表达科学知识时,美洲印第安土著人使用的荷皮语(Hopi)比欧洲均质语(SAE,如英语、法语等)具有更大的优势。他甚至认为“许多美洲印第安语言和非洲语言在表达原因、行为、结果、动态或能量性质、经验的直接性等方面有着非常精致漂亮的种种逻辑识别能力,它们都与思维的功能有关,是理性的精髓。在这方面它们远远超越欧洲语言。”(Whorf,1956:80)还有,他认为,语言知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美丽的逻辑分析,土著语言中含有科学有效的表达方法。在高层心理层面,“土著人”或“文明人”都一样受到语言的制约,没有任何语言是原始的。科学地理解语言可以超越当地文化、民族等,从而发现“人类都是平等的。”(Whorf,1956:257)

当然,沃尔夫思想及其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一,沃尔夫本人未对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行很好的建构。沃尔夫的许多灵感来自于自己的亲历亲为,天才般的见解散见于多篇文章。他向读者呈现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和最深邃的思想,但是在自己思想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方面还需完善。即使他发表于1940-1942年的《科学与语言学》(1940)、《作为精确科学的语言》(1940)、《科学与逻辑》(1941)和《语言、心理与现实》(1942)等四篇文章也不那么容易实现向普通读者宣传语言相关性思想初衷,因为一般读者甚至包括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学研究者也难以了解和掌握沃尔夫思想体系的全貌。(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赞同者和反对者常常会走向极端。)其二,沃尔夫思想带有经验性和解释性特征,有着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角度的思考,但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相关理论的有力支撑。作为众多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中的一种理论视角和方法,沃尔夫思想具有以上局限性是正常的。我们了解这些局限性,有助于对沃尔夫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正确评判、掌握和深入研究和利用。

但不管怎样,沃尔夫的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沃尔夫关于语言“制约”思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就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沃尔夫的文章,用现代相关语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对沃尔夫的思想和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探讨。

[1]Bolinger,D.& D.A.Sears.Aspects Of Language[M].Harcourt College Press,1981.

[2]Croft,W.& D.A.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Evans,V.& M.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4]Kemmer,S.Abou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istorical Background[EB/OL].2008.1.4.http://www.cogling.org/cl.shtml.[2012-08-16]

[5]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ucy,J.A.Language Diversity and Thought:A Reformulation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

[7]Whorf,L.B.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M].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B Carroll,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56.

[8]陈保亚.语言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9]黄国文、丁建新.沃尔夫论隐性范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99-306.

猜你喜欢

沃尔夫语言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我的妈妈是狼王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