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大平台运行与管理
2013-04-10陈省平刘潇潇
陈省平, 刘潇潇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80)
0 引言
当前,各医学院校纷纷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实行中心化管理,其目的在于促进实验室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然而在共享法规和机制缺乏,共享氛围不浓的情况下,投入不足与共享不够往往长期并存。因此,实行共享后的实验室资源,其正常的运行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予以保障。
1 建设与发展
1.1 建设阶段:2007~2009
2007年,中山医学院参照国际、国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遵行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规律,全面推进资源共享,打造涵盖医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全程性、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构建阶梯式、开放式医学实验教学大平台(即中山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简称“大中心”)。该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的,包括公共课教学、基础医学教学、临床技能教学及医学专业教学在内的综合性医学实验教学大平台,为推进基础和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从而为克服基础与临床知识教学分隔的弊端提供了条件。在管理模式方面实行“五个统一”与分级管理制度;在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协同发展;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带动平台各项工作;在资源利用方面以“教—管适度分离”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大中心拥有仪器设备500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为56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56台/套[1]。
1.2 创新发展阶段:2010~2012
2010年以来,中山医学院在已有医学实验教学大平台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医学科研需求,新建科研仪器管理中心和动物实验室,改扩建生物安全实验室和核医学实验室。大中心陆续配置了激光共聚焦系统、全自动激光捕获显微分离系统、分选型流式细胞仪、体内可见光成像系统、高通量测序仪、活体动物影像分析系统、分子相互作用仪、全自动血液体液培养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多功能全自动样本制备工作站等可解决医学科研技术瓶颈的高端仪器;拥有我国华南地区唯一一家的人类病原BSL-3实验室;建成了包括病毒操作区、细菌操作区和PCR操作区的BSL-2实验室;建成了具有广东省科技厅颁发的SPF级和普通级动物实验许可证的动物实验室;建设了符合广东省环保局颁发的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辐射安全许可条件的放射性实验室。在教学实验室方面,完成对医学数字化实验室和语音室等的改扩建,建成并启用了拥有大体标本7 540多件、玻片标本1 000多件的医学标本馆。大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达6 500多台/件,设备金额达10 7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114台。
2 运行与管理
2.1 专设综合事务室、网络媒体与设备维修室,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
大中心全面统筹所辖各实验室工作,内部实行“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设备管理、统一教学任务、统一协调师资和统一考试标准。通过实行“五个统一”,原本分散的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重组,实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中心专设网络媒体与设备维修室,负责全中心显微镜、计算机、离心机 、恒温箱 、超净工作台等常规设备的维修工作,有力地保障了设备完好率。中心专设综合事务室,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所辖的医学数字化实验室、医学标本馆等公共平台既为基础医学教学、医学专业教学服务,也为临床教学服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放射性实验室等专业实验设施既为全校医科科研PI组服务,也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临床实习见习服务;分子医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语音室、医学数字化实验室等既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服务,也为全校医科研究生实验教学服务。
2.2 构建扁平化管理组织,实施以激励机制为依托的全程预算模式
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本实验室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预算和方案,落实本实验室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各项实验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大中心与各功能实验室之间实行扁平化管理,各室实验资源由大中心根据任务需要统筹调配、共享。各功能实验室日常运行费实行全成本预算制,预算一旦批复下达,各功能实验室将预算作为协调工作的基本依据,确保控制年度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大中心在业绩考评过程中增加预算考评因素,体现权、责、利的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功能实验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运行扁平化预算管理能够提高大中心总体决策能力,降低各功能实验室与大中心之间的信息沟通延滞,同时又能加强大中心对各功能实验室的集中管理,特别是对各类重大任务、经费、大宗采购等日常运作环节起到强有效的监控作用,让有限的实验资源发挥的效益最大化。
2.3 明确自身职能定位,按“三个分离”原则对外实现共享服务
明确大中心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此前提下,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向PI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大中心为教学服务而不具备直接教学职能,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由各教研室负责;大中心为科研服务但不具备直接从事科研的职能,鼓励所属实验技术人员开展与岗位相关的实验研究和学生开放基金,但不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职能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以“三个分离”的原则,即管理者与使用者分离:管理者不使用仪器,执行严格的使用准入制度,所有仪器面向有需要的研究人员开放,给予使用者独立自主的操作机会,实现仪器的最大化利用;管理者与财务分离:收支两条线,实现便捷的财务付费服务,从而保证仪器使用的公平性;管理者与托管教授分离:以“虚拟货币”支持部分使用者,仪器管理者直接由中心聘任,不归属任何教授课题组,从而保障对外共享服务的客观性[2]。
3 建设成效
3.1 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实验室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中心执行“管—用适度分离的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和“教—管适度分离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在实验室日常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强化“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学院/中心—各功能实验室”轴线管理。在设备管理、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教学资料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2011年以来,我们将RFID技术和同步视频监控系统引入贵重仪器共享管理,全面实现仪器使用者授权、仪器开放预约、仪器分管共享、仪器实时管理、经费结算和效益评估等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截止2012年底,仪器使用次数达30 000多次,仪器使用机时达87 000多小时,注册用户1 200多人。仪器设备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少数院内课题组扩大到校内外的370多个课题组,贵重仪器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共享服务能力均大大加强,公共实验室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2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实现中心的自身可持续发展[3]。从近五年的建设效果看,大中心的凝聚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每年均有1~2名实验技术人员申请加入党组织;先后荣获中山大学女教职工文明示范岗、中山大学先进党支部、广东省委组织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团队”、“探索性实验”等活动,实验中心分子医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全面加强,在中心内已形成了实验技术互相补充和协作的良好态势。
3.3 促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强化了临床技能操作训练
大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应经费支持,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促进强化了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4]。本科生于2009、2010年获“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2次;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1项(2009);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9);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1);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0);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一等1项、二等4项、三等2项(2012);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各1项(2011、2012)。我校医学生参加全国临床医生执业医师考试连续五年排名前三(其中有两年是第一)。
3.4 辐射示范效益良好
大中心建成了“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临床类别)广州考区考试基地,每年完成2 300多名考生的考核工作。与学校相关附属医院合作,已逐步成为了华南地区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面向社会举办执业医师考前技能培训班,开展麻醉、急诊等各学科现代医疗技术培训班,培训专业医护人员10 000多人次/年。依托标本馆、遗体捐献接受站和“医心遗意”学生志愿团队,与红十字会合作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服务基地,每年组织各类活动志愿者达1 000余人次。中心现已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已接受国内外100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师(团)的来访交流,深受好评,并接受新疆医科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大理学院等高校数十位教师进修学习,示范辐射效益良好。
4 发展目标与规划
4.1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遵循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规律,在综合性大学体系下,打造涵盖医学教育各个阶段(包括公共课教学阶段、基础课教学阶段、临床教学阶段、专业课程教学阶段)的全程性、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阶段性、模块化、开放式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医学生基本科技能力和临床技能。
4.2 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之间的紧密结合
统筹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科研支持实验教学,服务人才培养,使医学生及早进入系统的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提供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向医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3 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之间的密切联合
与医疗卫生行业密切结合,在临床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建立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培训与实践体验相关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打造贴近实际的模拟实验环境,承担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任务,面向社会举办执业医师考前技能培训,以及麻醉、急诊、急救等各学科现代医疗技术培训服务,实现专业实验与社会应用相结合。
(References):
[1] 陈省平,吴珏珩,贾延江,等.医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51-154.
[2] 贾延江,黎孟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9):66-68.
[3] 施开良,要天阳,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1-3.
[4] 陈省平,陈琼珠,夏 丹.综合性大学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2.
[5] 刘潇潇,陈省平,满 意,等.学院文化及其管理属性与文化属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35-36.
[6] 李红宇,侯春莲,陈穗君,等.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73-375.
[7] 陈省平,蓝秀健,吴珏珩.浅谈仪器共享管理中的“三个分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164-165.
[8] 迪力拜尔·马合木提,郭 卉,肖 晋,等.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2):259-261.
[9] 陈省平,胡黎平,夏 丹,等.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46-47.
[10] 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实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5(4):8-9.
[11] 刘树霞.浅谈标本馆在高校教学及科普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30):347-348.
[12] 王庭槐,王淑珍.“三早教育”在我校医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成效[J].医学教育探索,2004(6):17-18.
[13] 汪华侨,潘实清,吴忠道,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70-73.
[14] 颜少平,汪华侨,胡黎平,等.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92-95.
[15] 顾明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