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2013-04-10董嘉佳
董嘉佳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北京 100084)
0 引言
创新是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环境因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所需的客观条件,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教育环境而言,高校拥有诸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质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一个更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教学在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从物质资源、制度机制、文化氛围等方面,就高校实践教学环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案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实践教学环境现状分析
1.1 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就目前的实践教学环境而言,包括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在内的以“物”的形态存在的资源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设备陈旧落后、不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无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先进设备的需求;资源共享率低,难以实现物尽其用;设备存在闲置、误置、重复购置等现象;资金没有得到科学的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就不能更好地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降低了优质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效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管理制度
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行为依据和政策保障,有引导、约束、激励等作用。制度本身蕴涵着一定的政策信息,可以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制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明确了学生应有的权利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其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制度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保证,激发并鼓励其通过良性竞争和有效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者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较低;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惩罚性、强制性为主的管理手段往往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过于强调管理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效果;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等等。
1.3 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既要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要力求引领社会的进步;既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发展。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新主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创新主体的思维和灵感的活跃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创新成果产出的效率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不同。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有利于保持校园的生命力和集体的凝聚力,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在目前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如:“灌输式”、“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较为严苛的管理制度,单一的交流沟通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压抑的氛围,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障碍;网络上充斥的大量不良信息以及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的渗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等。
1.4 小结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创新教育功能,除了要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硬件设施等外,还要进一步排除制约资源创新功能发挥的机制方面的障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同时有效利用国内外、校内外各种有益资源,建立以高校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创新平台,有效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功能。
2 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物质环境
2.1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建立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是有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创新目的的必要机制。资源配置的规划和策略,需要以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为基础,不仅要服从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适应学校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应该注重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分配资源。并基于学生的发展潜质进行适当的提前配置,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资源奖励。在资源管理制度上,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如: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等。
2.2 有效整合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方面,目前高校内各院系的实践教学资源虽然学科特色鲜明、自成体系,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将校内各级各类具有可兼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整合,建立开放式、体系化的创新平台。依靠整合后的资源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形成合力,共同发挥创新教育功能。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拓展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如:建立远程控制的网络虚拟实验室、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等。
2.3 加强开放与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共享是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共享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潜质。资源的共享需要借助于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方法科学、机制灵活的管理模式等来实现。建立通畅、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创新主体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源的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共享机制,保证实验室资源的使用、维护等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不断丰富资源共享的内涵,拓展共享的广度与深度。打破学校和企业间、学校间、校内各学科间的壁垒,搭建更广泛的资源共享渠道。通过开放共享提高资源整体效益和创新效率,形成持续的资源竞争优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
3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有助于规范学生行为,提高管理效能,对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既包括制度改革,也包括制度新建,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具体实施效果,不断进行修订和调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制度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制度体系,致力于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工作应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关注点,使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如:在选拔机制方面:凡在各项科技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给予倾斜,表现优异者可以考虑破格录取。在培养机制方面:放宽学分认定范围,允许学生用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等替代一部分课程。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丰富评价形式,除考试等传统的方式外,融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课程答辩等新的考核方法;改革考试内容,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在监督反馈机制方面:注重过程督导,通过同学互助、教师督导、管理部门督导等多种监督评价形式,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反馈机制,避免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发生。在激励机制方面:加大奖励力度,对于在实践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利用包括改善学习环境、在奖学金和其他奖项评定时予以倾斜等多种物质和精神手段去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创新积极性。等等。
4 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创新文化
4.1 营造良好氛围
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氛围能够提高凝聚力、促发吸引力,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催化创新成果的产生,也有助于吸引外界优质资源,提高校园文化环境的竞争力。
营造诚信的氛围。相互信任是保证知识顺畅交流和技术自由转移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和与他人共同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同时要进行人性化管理,不能过分区分学生在创造力水平上的差异,使学生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营造开放互动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互动,通过知识的交叉渗透,实现深度融合。互动的氛围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缩短创新周期。
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通过自我挑战和同学间的良性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不断追求进步。竞争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创新成果的产生。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开放式、具有包容性的校园文化氛围。除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外,还应该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理念,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知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4.2 加强载体建设
以各种比赛竞赛、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活动为载体,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一个自由探索、大胆创新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以体育、文艺等方面的社团组织为载体,开展如运动会、辩论会、艺术节等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可以享受各种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造一个关系融洽、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人际环境,为创新火花的迸发提供更广阔、更宽松的空间。
5 探索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方面,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拥有包括电力系统教学实验室、高电压教学实验室、电气设备及智能化教学实验室、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教学实验室、电机教学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教学实验室、电气工程自动化教学实验室、电工与热工计量教学实验室等八个实验室在内的、涉及所有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的完整实验教学平台,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创新效率。中心积极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开放性平台和个性化服务。通过装修改造将电工与热工计量教学实验室建成全开放式的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电气工程自动化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将已有的仪器设备编列成清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组合,节约了实验空间,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还积极利用校外资源,目前已拥有十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2009年,清华大学—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实践基地获批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清华大学—宁夏电力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成为2011年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制度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本科生科技活动鼓励办法”等制度,遴选优秀学生采取导师制进行重点培养,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同时,不断加强已有制度建设,如对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办法进行了修订,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障。
我系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清华大学SRT计划和校内外各种赛事,并积极主办如:新生C语言竞赛等比赛,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开设电气工程学科前沿课程,提供平台使学生参与到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中去。选派本科生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科技和文化交流,定期举办系级学生节、周末茶话会等文体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营造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严肃处理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一稿多投等行为,加大本科毕业论文的审查力度和答辩抽查力度,加强学风建设;并不断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营造诚信氛围。
6 结语
教育环境既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所需的发展空间和实现条件,也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与创新主体间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保证了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个环节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References):
[1] 张洪奎.开展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68-70.
[2] 孙建国.浅论地球物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29-31.
[3] 肖红霞,陈美莲,陈惠卿.改革“传统”实验模式开放与共享实验室资源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01-404.
[4] 刘树郁.高校实践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103-105.
[5] 王 骥,吴立保.建设高教强国:制度环境的角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70-73.
[6] 陈兆夏,阎 燕,吉东风,等.共享实验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408-410,425.
[7] 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193-195.
[8] 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等.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14-16.
[9] 罗 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
[10] 张晓明.对高校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3):32-33.
[11] 杨 屹,张常群,张丽丹,等.以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教学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63-65.
[12] 王 伞,赵旦峰,刘文智,等.分层次开放型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322-325.
[13] 冯 艳,高岩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18-23.
[14] 安连锁,王秀梅,安江英,等.优化体系 依托共建 营造氛围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52-53,19.
[15] 李 正.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17-19.
[16] 陈靖芯,马明星,王文山,等.综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3):26-29.
[17] 徐志君,隋成华,魏高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共建与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