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
——以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13-04-10栾文敬刘长青付双乐

社会工作 2013年4期
关键词:专业本科对口社工

栾文敬 刘长青 付双乐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
——以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栾文敬 刘长青 付双乐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虽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社工需求量大与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流失率高等矛盾突出。本文基于保定市X大学2009~2012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近四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较好,但是就业不对口现象严重;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虽不断提高,但继续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寥寥无几;女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比例较高。社会环境、制度安排、培养机制、毕业生个人因素是影响社工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状况的政策建议。

社会工作 本科毕业生 就业去向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失衡,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表明,专业社工人才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到2015年,我国需要培养社工人才200万,到2020年则要培养300万(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可见,我国社会对专业社工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实际上,我国目前社工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答记者问时提到,虽然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开发的社会工作岗位已经超过7万,从事专业社工的人员已经超过30万),但是现有的社工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①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我国从事专业社工的人员已经超过30万,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3/03/13/ 19188269.html中青网.2013-3-13.

为了满足社会对社工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扶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李迎生(2008)的研究表明:截止到2007年底,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为211所,153所学校培养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73所学校提供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的社工毕业生约为1万人。虽如此,实际上每年进入社工行业的毕业生却很少,从全国范围看,毕业后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生不足8%。①孙建立.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http://renshi.people.com.cn/GB/15168196.htm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7-15.即使进入社会工作行业,其人员流动性也很大,人才流失率很高。深圳社会工作行业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0月,社工流动率为28.7%,其中流失率接近17%。②公益时报.中国社工人才的去与留,善心能否成为职业,http://gongyi.qq.com/a/20120619/000001.htm.2012-06-19.因此,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

二、国内外社会工作的就业现状

(一)国内外社工的总体概况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罗竖元等(2010)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为大众所熟悉,并且与律师、医生同属于三大热门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极高,被称为“社会工程师”。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很低。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不仅地位崇高,而且队伍十分庞大。进之等(2008)的研究显示,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日本为0.5%,加拿大为0.22%。截至2005年,美国社工约有56.2万人,每500人中就有一名专业社工,社会工作已经完全具备职业化特征(罗竖元等,2010)。到2006年3月,香港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数已达2.6万多,占到总人口的3.9‰,其中1.2万多人为注册社工,所占比例为1.8‰(民政部,2007)。在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和国际社会社工发展状况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差距仍比较大。截至2005年底,我国民政系统大约有45.3万人员正在从事社会工作,距离占总人口0.2%的目标,还差两百多万。再加上社会工作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训练的意识以及相关条件,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非常缓慢。③孙建立.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http://renshi.people.com.cn/GB/15168196.htm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7-15.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民间机构已经成为社工就业的主要渠道。不少国家规定,政府直接提供的社会服务仅限于某些法定的核心社会服务,其他绝大部分则由民间机构提供。在我国香港地区,1.2万多的注册社工中,工作在政府部门的仅占14.8%,61.6%的社工工作在民间机构,在其他非政府组织工作的占23.6%。在上海,社工也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的民办机构,这些机构的1400多名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服务,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④中国社会报.民间组织:社工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http://sw.mca.gov.cn/article/llyjlm/200711/ 20071100004886.shtml.2007-11-29.然而,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其他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极少。比如,广东、河南、辽宁三省分别有77.53%、73.8%和81.3%的社工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①李雪林.紧缺专业为何成了预警专业,http://sgxh.mca.gov.cn/article/sgrc/201203/20120300281735.shtml.文汇报.2012-03-08.

(二)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岗位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公务员系统,即制定、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机关部门;二是开展社会服务或从事社会福利保障的事业单位;三是其他相关的民间组织或群团组织;四是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居委会等相关岗位。虽然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就业率低。2012年2月,上海市教委发布2012年度预警专业,在18个连续三年以上签约率低且布点较多的预警专业中,社会工作专业排名第一;2013年社会工作专业又进入了上海市发布的15个预警专业,表明该专业就业困难的状况具有持续性,就业率一直偏低。

其次,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钱红丽(2007)的研究显示,90%左右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改行做了其他工作;周正彬(2008)的研究表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专业不对口现象更严重,从事社工行业的屈指可数,甚至仅占总人数的10%,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工毕业生从事了其他行业;王晓瑞(2002)的调查显示,即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也仅占三成。

最后,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深圳社会工作协会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11年10月,深圳社工的流动率为28.7%,流失率为17%。②公益时报.中国社工人才的去与留,善心能否成为职业,http://gongyi.qq.com/a/20120619/000001.htm.2012-06-19.社会工作专业以34%的离职率成为2011年离职率最高的本科专业之一。

那么,已经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如何,这种择业倾向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趋势存在哪些关系,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本研究的重点。

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二手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保定市X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毕业生数据统计。以X大学2009~2012届共102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占32.35%,女生占67.65%。本研究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去向分为三种:读研继续深造、正式签约(分为专业对口和专业不对口两类)、灵活就业。

(二)实证研究

1.总体情况

表1是对X大学2009~2012届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的数据描述。其中,在所有毕业生中,34.31%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并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学三个专业,继续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近四年只有一位;65.69%的毕业生选择了就业,但只有49.02%的工作属于正式签约。在正式签约的学生中,只有11.76%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并且0.98%已经离职。从事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均在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对社工的需求也多、扶持力度大,社会工作行业发展也较规范,待遇较好,37.26%的社会工作毕业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些数据表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虽不错,但是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

表1 2009-2012年X大学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描述

2.年度对比

随着国家对社会工作行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社会工作行业不断完善,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逐步加深,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表2是对2009-2012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年度对比。

表2 2009-2012届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年度对比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读研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12年,这一比例超过了40%。这与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持续扩招以及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此外,灵活就业的比例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9年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毕业生不存在灵活就业现象,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加剧,部分学生找不到正式签约工作,因此灵活就业的比例在增加;最后,在历年签约的毕业生中,专业不对口的比例均远高于专业对口的比例。

3.性别对比

由于毕业生自身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去向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表3是对2009-2012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的男女生对比。

表3 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性别对比

通过表3可知,女生读研的比例、灵活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属于文科类,女生人数明显多于男生,以及女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男生专业不对口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这表明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男生毕业后更不愿意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工作,此外,也可能与男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能力更强,更容易找到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关。

四、原因探讨

从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案例可知,近4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虽然不错,但是就业不对口现象严重;读研的比例虽不断提高,但是继续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寥寥无几;女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比例较高。归结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环境方面。当前我国社会整体价值追求从道义导向转变为利益导向。青年人在人生价值的评判与选择上,也开始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倾向。出现了价值目标务实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追求个人美好生活成为大学生较普遍的人生理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念。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社会认知度较低,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最难以面对的现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相比,我国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从事社会工作没有前途。在我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统计的69个职业中,社会工作仅排53名(蔡秀萍,2008),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社会制度方面。影响社工职业化的关键是岗位的开发设置,没有相关的配套岗位,社工职业化就很难开展。①公益时报.中国社工人才的去与留,善心能否成为职业,http://gongyi.qq.com/a/20120619/000001.htm.2012-06-19.目前,我国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工作任务比较集中的事业单位,均未设立社会工作岗位。袁琳(2007)的研究也表明,我国的社工专业化先于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一直缺少名分和编制,这一因素严重影响着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虽然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自身还面临法律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欠缺、资金匮乏、人员培养与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与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②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http://www.china.com.cn/guoqing/zwxx/2011-10/16/content_23635963.htm.中国国情-中国网.2011-10-16.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内部也很少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可以找到对口岗位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即使能够在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从事工作,依然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薪酬待遇标准过低等问题。在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初级社工的月薪一般为1.2万~1.8万港币,高级社工的年薪一般可以超过40万元。③社会工作者行业新闻: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分析?http://www.examw.com/works/news/152009/中华考试网.2011-10-08.而在我国大陆地区,进行社会工作试点薪酬指导标准的仅有深圳等个别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尚未制定统一标准,以至很多社工的薪酬长期处于偏低水平。从全国水平来看,大专毕业的普通社工月薪一般为1500元,本科毕业的社工也仅为1600元左右(东东蕾子,2006)。这无疑会造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失。目前,我国还缺少专门的针对社会工作的法律法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民政部、财政部虽于2012年联合颁布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但是距离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社会工作多元投入机制还存在较大差距。

再次,在培养模式方面。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不健全,具有固定专业实习基地的高校仅占总数的63%,而实习总天数超过30天的也仅占53%(刘美玲,2009)。而且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不少属于“半路出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学等专业转行。①李雪林.紧缺专业为何成了预警专业,http://sgxh.mca.gov.cn/article/sgrc/201203/20120300281735. shtml.文汇报.2012-03-08.不良的培养方案以及不合理的师资配备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最后,在毕业生个人方面。上大学前很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根本不了解,即使经过专业学习后,对本专业“深有领悟”的也仅占10%”,“略知皮毛”的占到25%,“不后悔学习这个专业”的仅为50%左右(常魏等,2009)。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归属感均较低,很多在读的学生将社会工作看成是“社区老大妈干的活”,没有技术含量,并且繁琐,看不到社会工作广泛的就业前景,而是停留在最直观和浅显的认知层面。

五、政策建议

(一)改善社会环境

首先,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求职不仅要满足自身需求,实现个人利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认知度,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企事业单位认识并接受这个行业,使其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最后,改善社工的社会地位,社工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具有与其作用相对应的职业声望,更应受到公众的尊敬。

(二)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积极推进社工职业化。在岗位设置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都应该为社工留有一席之地,让其有用武之地。其次,鼓励并积极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引进且留住更多的专业社工人才。再次,完善社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薪酬待遇制度,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激励更多更优秀的社工投入到工作中。最后,建立健全有关社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运行机制,使社会工作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运行。

(三)完善培养模式

首先,不仅公众对社会工作行业的认知度需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也有待提高。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对就业前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并满怀信心。其次,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行业归属感,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社工感到骄傲与自豪,并且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改变传统观念,改善培养模式。社会工作是技术性强、实用价值高的职业,对社工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要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使其满足社会要求,并解决社会问题。

六、结语

通过对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原因的分析发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了社会环境、制度保障、培养模式、毕业生个人等方面。

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也为了促进社会工作更好地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等方面做出努力。此外,学校教育要不断改进和加强,提升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最后,全社会需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只有政府、学校、个人、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改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更好地发展。

[1]蔡秀萍,2008,《专业化与职业化:社工人才开发之路》,《中国人才》第2期。

[2]常魏,茅馨丹,2009,《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以N学院社工系毕业生为例》,《社会工作》第5期。

[3]东东蕾子,2006,《新职业的掘金指数》,《国际人才交流》第4期。

[4]进之,田萍,2008,《社会工作走进美丽的春天》,《浦东开发》第8期。

[5]李迎生,2008,《如何应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挑战》,《中国社会导刊》第6期。

[6]刘美玲,2009,《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社会工作》第7期。

[7]罗竖元,李萍.,2010,《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美国经验及其启示》,《继续教育研究》第3期。

[8]钱红丽,2007,《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内江科技》第7期。

[9]王晓瑞,2002,《七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0]袁琳,2007,《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继续教育研究》第2期。

[1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7,《和谐社会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

[13]周正彬,2008,《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第3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4-0079-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4.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GL07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2QN34)。

栾文敬,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刘长青,华北电力大学人事处师资科,行政管理硕士,;付双乐,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河北保定071003)。

猜你喜欢

专业本科对口社工
青春社工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西藏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新旧课程设置比较
中药专业本科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