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锅庄舞发展研究

2013-04-10黄优强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锅庄藏族民族

黄优强

藏族锅庄舞发展研究

黄优强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研等方法对我国的藏族锅庄舞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体育舞蹈,体现体育功能同时兼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做好锅庄舞的普及,使锅庄舞成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并能够进入学校体育,把握好锅庄舞发展过程中的民族体育认同感、继承与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和人才师资培养等制约因素,将会使民族体育文化历史中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锅庄舞发扬光大。

藏族锅庄舞;发展;民族体育舞蹈

锅庄舞是青藏高原上一种古老的藏族民间舞蹈,在藏语中称“卓”舞,汉语称“锅庄”,“锅庄”就是“圆圈”歌舞的意思。主要在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以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地区,深受藏族地区群众喜欢。独特的地域风情和良好的锻炼健身价值,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场地、参加人数不受限制,因此锅庄舞不仅在藏族地区广泛开展,近年来在西北地区一些城市如兰州、西宁、格尔木、酒泉、张掖、定西、宝鸡等逐步流行起来。锅庄舞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在2006年6月7日进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经有一些对藏族锅庄舞的研究,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锅庄舞的起源、特点、分类,以及锅庄舞的体育价值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锅庄舞普及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一点绵薄之力。

1 锅庄舞能够从藏区逐渐流行开的受众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项群众体育的现代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体育的本质直接决定的,即满足人的娱乐需要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的功能,这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另一种是社会根据多种需要,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进行开发利用所产生的功能,即体育的社会功能。锅庄舞能够从藏区逐渐在西北地区流行,并有普及之势,其中的受众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1.1 体育功能

1.1.1 健 身 锅庄舞简单易学,健身效果非常明显,群众具有自觉接受的内在动力。(1)锅庄舞是一项有氧运动,舞蹈分四段:序舞、进入慢板锅庄、进入快板锅庄、结束曲,运动过程符合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2)男、女、老、少,不同人群都可以参与,对于一般人可以选择低强度的练习,达到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目的;对于具有较好身体素质并有意进一步提高练习水平的人来说,可选择运动量较大的锅庄舞。(3)练习形式多样,多以徒手进行,不受场地、环境、气候等条件影响。

1.1.2 愉悦身心、调节情绪 锅庄舞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藏族文化传统。对于大多数没有在雪域高原生活过的人们来说,藏族传统文化在他们内心里是神秘而具有吸引力的,锅庄舞的流行,满足了众多参与者对于其特色民族文化的了解需要。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精神压力增大,通过跳锅庄,有助于调节情绪,“释放宣泄”。

1.2 社会功能

1.2.1 宣传效应 锅庄舞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多的时候数百人身着民族服装、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场面壮观宏伟。在各种大型节会的开、闭幕式上,经常能够看到大型锅庄舞表演,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公益事业、旅游发展起到宣传带动效应;更体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1.2.2 教育引导功能 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大繁荣,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锅庄舞是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存在的生动体现,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受到精神的感召、理性的教化,在舞动中达到对于民族文化的再认识,比起简单的说教,这种在参与中获得的教育显得更具有直接性和广泛性。

2 锅庄舞普及化路径

在世界体育一体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民族体育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留住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在吸收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基础上,进行新一轮整合创新,促使民族体育实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转型,使之不失传统特色又能跟上时代步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锅庄舞不仅是藏民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历史中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我们有责任对它进行保护、传承、发扬光大,不仅仅限于藏区和西北地区,就如“兰州拉面”一样,从西北走向全国、全世界。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合适的路径进行锅庄舞的普及化。

2.1 让锅庄舞成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

全民健身现在逐渐深入人心,“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再是一句口号,大家把锻炼、健身当作生活的必须。在西部的兰州、西宁等城市,每当清晨或夜幕降临,无论是人头攒动的广场,还是在居民社区的空旷地带,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明快的节奏,嘹亮的歌声,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少年,即兴围成大圆圈或大方阵载歌载舞,激情澎湃。但是我们在欣喜锅庄舞能够被大家喜欢的同时,也要看到来源于民间的民族体育舞蹈,存在着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缺少规范性,对于持续发展、普及提高,存在着一定缺陷,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2.1.1 有效的组织管理 政府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在锅庄舞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和各部门间的横向联合,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组织。各级体育局加强和街道、居民社区的联系,成立各级锅庄舞协会,便于进行管理和指导。把锅庄舞的发展情况作为对基层体育考核的内容之一,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2.1.2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 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我国现阶段城市每千人中应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目前平均每4 000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健身人为的简单化, 缺乏正确方法和技术指导, 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70%的锅庄舞参与者开始的时候主要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动作 “照葫芦画瓢”,缺乏规范性。因此, 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专业的锅庄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以便正确地引导人们进行锅庄舞的学习。

2.1.3 竞赛活动的开展 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要加强运用体育比赛的有效形式:一是办好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节,二是要经常性的开展比赛。锅庄舞推广过程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举办比赛,增加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及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如2007年兰州市举办了三次大型锅庄舞比赛,甘肃省体育局从2009年举办首届全省锅庄舞比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西宁市每年要举办锅庄舞比赛。各地区汉、藏、回、蒙古、裕固、满、白族等不同民族的选手参加比赛,年龄最大70多岁,最小十几岁,影响之大,较好地推动了锅庄舞的普及。

2.1.4 加强对锅庄舞的研究 不同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方言、服饰上的差异,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多样化,表现在舞蹈上,就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和地方特点的艺术风格。中国地域宽广,从西北到西南都有藏族聚居地,锅庄舞在舞蹈基本动作,姿态和技巧总体上很相近,但是不同藏区的锅庄舞具有一定的差异,舞蹈动作上:有的强调下肢,有的强调上肢;服装上:在色彩、肥、瘦等方面,显示出不同藏区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归纳、整合资源,推出让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的人们都喜欢的锅庄舞。如今已经有高等院校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兰州大学的少数民族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研究所等,但是在研究规模、机构设置、经费投入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2.2 加快锅庄舞进入学校体育的进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既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因此,面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只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教材改造,则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体育课堂,且该内容进体育课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与中小学同质化问题,做到校本教材的多元化和乡土化,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内容充实高校体育。2007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第一套中小学集体舞。

锅庄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经具备了从民间进入到学校教育的条件。有的学校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高校方面:陇南师范专科学校最早把锅庄舞作为课程内容;兰州大学体育部于2004年9月首次将锅庄舞引入课堂;2006年3月成立了兰州大学锅庄舞协会;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锅庄舞协会。锅庄舞在校园得到了推广,锅庄舞协会组织各种活动,由校园走向社会走入社区,产生良好社会影响。中学方面:兰州市的西北师大附中和西宁市的部分中学把锅庄舞作为课间集体舞大力推广。

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教育中应以引导为主,以课间集体操形式进行,暂不纳入教学内容。对于高等教育,锅庄舞应该成为高等体育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纳入教学内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于锅庄舞的健身作用上面已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2.1 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层次的发展,体育的目的已远远超过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范围;当体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后,体育就变成了特定的审美对象,特殊的美感形态也就由此而形成了。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当代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美的追求有其独特的审视角度,锅庄舞作为民族舞蹈在服装、音乐、动作等方面展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出审美效应。不仅能够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通过对美的享受来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通过调查,87.5%的大学生认为锅庄舞有其他舞蹈所不具有的魅力,是现代体育舞蹈不可比拟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在大学期间学习锅庄舞,毕业后分布到全国各地,在无形中成了锅庄舞的宣传大使。

2.2.2 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生通过跳锅庄,有助于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建构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与人交往和集体协作方面存在着不足,通过有效的、集体性活动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锅庄舞通过大家手拉手、面对面的舞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在表演或者比赛时,充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调查显示,85.6%的学生认为锅庄舞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81.3%的学生认为锅庄舞能够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91.2%学生认为跳锅庄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2.2.3 符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求 通过对已开设锅庄舞课程高校的调查,锅庄舞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符合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求。体现在:(1)锅庄舞动作技术的学习能够满足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36个学时,教学中从单个动作、小组合学习、整个套路练习、以及跟随音乐练习等,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特点。(2)能够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大教学目标,在感受、理解、表现中使学生的心智、心理、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3 锅庄舞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3.1 民族体育认同感

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西方体育漫步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似乎让人们别无选择地接受其理念与价值。这种以“竞争精神”与“利益至上”为宗旨的强势体育文化不仅使人们的感性体验方式发生变化,而且带来了人们理性的误导,即对“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体育活动”问题的理解产生狭隘化,逐渐地吞噬着民族体育理念,导致民族体育的认同危机。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或缺。

作为极具藏族特色的锅庄舞,体现着藏族人们的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特点,是藏族人民“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了解藏族文化的一扇窗户。如巴西的“桑巴舞”、西班牙的“斗牛”,日本的“相扑”等,极具民族特色,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理念,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使锅庄舞不仅作为体育活动形式被接受,而且要使锅庄舞所体现的藏民族文化得到藏族和不同民族的认同。一项民族体育项目只有当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它,才能在行为上乐于接受、学习,并逐渐普及开。

3.2 继承与创新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快速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我们的民族体育却缺乏生机和活力,处于封闭、僵化、保守的状态,表现为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而缺乏创新。如此下去就会导致民族体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作为。锅庄舞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传承是基础、前提,创新是方向、生命,现代元素是传统创新的必须条件。

值得欣喜的是,锅庄舞已经有了可喜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雪域高原原汁原味的锅庄舞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主要体现在,(1)服饰,除了一些大型的表演或比赛,参与者必须身着藏式服装、佩戴各种饰品,其他时候不论在社区、广场,还是在校园,参与者不受限制,服装各异。(2)队形、动作,传统的锅庄舞队形是固定的大圆圈,现在有时侯因为参加的人数多而变成多队列的方形;另外,一些动作也有了明显的现代舞意蕴。(3)歌舞形式,传统的锅庄舞是边歌边舞,现在更多的是一边听汉语传唱的藏族歌曲一边跳舞,形式多样。这些创新,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于锅庄舞的喜欢与传播热情,不分民族、男女老幼,大家在舞蹈中获得快乐,这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包容、友好和率性。

3.3 传播方式与手段

人类文明的继承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传播的理念、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程度。民族体育开展普及需要媒介、受众、文化产品、政策等综合因素运用,在手段与方法上要注意大众的可接受程度,在喜闻乐见与通俗易懂同时注重“经典传承”,锅庄舞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音像制品、网络媒体、宣传手册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把锅庄舞推向大众。“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重点培育项目”——《三大藏区民间舞蹈数据库建设研究》的课题是对锅庄舞传播创新的尝试,把三大藏区锅庄舞通过网络数据库建立,使大众学习锅庄舞更加方便、快捷。

3.4 人才师资的培养

在我国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培训锅庄舞人才,保证锅庄舞有良好发展的人才优势。第一、在体育院校中开设锅庄舞课程,进行锅庄舞专门人才的师资培养。第二、吸收优秀锅庄舞民间艺人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到街道、社区,辅导帮助大众学习锅庄舞。第三、锅庄舞民族民间体育组织的成立,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培养锅庄舞的传承接班人。

4 结束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锅庄舞,具有体育功能的同时兼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是民族体育文化历史中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只要我们做好锅庄舞的普及,使锅庄舞成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并能够进入学校体育,把握好锅庄舞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锅庄舞作为民族体育花园中的奇葩,一定会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1] 严 睿.藏族锅庄舞体育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1):13.

[2] 王怀虎.锅庄舞的体育价值及其发展走向研究[J].大众科技, 2011(3):124.

[3] 倪欣,叶巍.浅析增设体育舞蹈选项课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J].体育与科学, 2006, 27(3):96.

[4] 王东升,等.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的生态学诠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7):72.

[5] 钟卫刚.构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模式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2):44.

[6] 祁龙祥.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的瓶颈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5):112.

[7] 毕研洁.体育视角下的藏族锅庄舞[M].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 267~268

[8] 李先国,等.论海派秧歌[J].体育文化导刊, 2010(2): 114.

[9] 李延超,虞重干.关于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体育学刊, 2010, 17(2):93

[10] 张利洁,锁晓梅.试论民间跨文化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 2011(4): 244~245.

[11]姚晓琪,毕彦杰.锅庄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2, 26(2):92.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Guozhuang Dance

HUANG You-qiang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n Chinese Tibetan Guozhuang dance development were studi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ational sports dance, Embody the function of sports with culture social function; As long as we make Guozhuang dance popularization, The dances became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serious content, And be able to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 good grasp of Guozhuang danc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ports sense of identit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and means of training teachers and personnel constraints, Will make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Most can manifest the Tibeta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most far-reaching impact of Guozhuang carry forward.

Tibetan Guozhuang dance;Development;National sports dance

G852.9

A

1007―6891(2013)01―0029―04

2012-10-11

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重点培育项目(12LZUJBWZP003)。

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甘肃 兰州,730000。Det. of P.E.,Lanzhou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00, China.

猜你喜欢

锅庄藏族民族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我们的民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多元民族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