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变革引领可持续发展——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会
2013-04-10岳尚华
本刊记者 岳尚华
7月19日至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贵阳召开。该论坛以“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发去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宣读贺信。
三天时间里,论坛举办分论坛及各类活动50余场,多国政要和前政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联合国主要机构、相关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等汇聚一堂,探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议题。
以下是记者整理的重要嘉宾发言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种发展模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而不单纯是一个就污染论污染的问题。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构成要素、能源来源及空间载体。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引导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升级,以及为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
要加快现代林业的建设步伐,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左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确保森林、湿地红线。树立保生态就是保民生的理念,把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态需求作为底线。保留西部森林建设用地,加强东部森林建设。建立有利于生态自然发展,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弘扬生态文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生态文明要基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他说,300年的工业文明告诉我们,城市是坑害生态的罪魁祸首。75%的能源、资源是被城市消耗的,75%的废物、废气是城市产生的。人类造就了城市,也给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生态文明要基于绿色的建筑、生态的城市,确保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向自然索取最小。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
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治理水土流失放在重要位置。水土流失的治理,除了对河流有保护作用以外,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作用。生态的物质环境有三大重要因素:水、空气、土地。水土是生态之基也是生态之本,保护了水土也就治理了环境,保护了生态。
全国政协常委、人资环委主任贾治邦
人人都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者和义务者,也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每个人的生态意识增强了,就会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这样,全社会就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矿区生态修复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吴海洋
矿产资源开采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料的同时,也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持久而严重的破坏;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是促进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
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院长吴次芳
耕作层土壤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凝聚了从祖先到当代人的辛劳和智慧,是人类进化的“历史集体记忆”和情感宝库,也是一面寻找和映照历史文化的“镜子”;人类应该像保护古文物那样保护好土壤遗存,也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珍惜每一颗表土,对表土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就像对古文物等历史遗存的认知和价值取向一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存在境界。
江苏省徐州市市委书记曹新平
良好的生态是生存之基、健康之源,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主动顺应百姓求富、求变、求绿的强烈期盼,把党委、政府意图和群众意愿有机统一,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显山露水、还绿于民等生态惠民工程,千方百计创造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把最好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把最美的自然风景留给百姓。
林业与生态文明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印红
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基础,人类文明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将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和应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才能更好地发展林业,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华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近年来,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政府、社会、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这将有利于深入开展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研究,完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和量化技术,加快推动生态服务在政府决策和绿色经济核算中的应用。
长江湿地保护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
近年来,在保护与合理利用长江流域湿地资源的同时,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面临着“湿地萎缩,功能退化,利用过度”等问题,其支撑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淡水安全的能力在进一步衰退。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家宽
长江湿地的保护涉及多个省市区域的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完善,更需要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统筹管理。首先应借鉴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流域法,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流域管理法;其次是建议成立长江局,由国务院直属,跨部门、跨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