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战略小史
2013-04-10武志权
本刊记者 武志权
地球的诞生已有四五十亿年的历史了,可人类真正开始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却还是近一两千年的事。公元前500年左右,早期的思想家赫卡托伊斯就绘制了一幅最早的世界地图。他认为地球是一个滚圆形,世界只不过是汪洋大海环绕下的几个小岛而已。
马汉
公元150年,地球中心说之父——克劳迪亚斯·普托利米则认为地球是一个椭圆形,像大西洋、印度洋这样的海洋并不是环绕世界的大洋,只不过是类似于地中海那样的封闭式海洋。
19世纪的陆权论者,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则强调大陆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主张把世界地理与政治结合起来研究,也就是根据地理因素的空间关系来论述国际政治和战略问题。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球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而世界的中心则是亚洲大陆的中部和东欧,即所谓的“心脏地区”。根据这样一种地理现实,他引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结论:欧洲是地球的中心,谁控制了“心脏地带”欧洲,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确实一直是世界必争之地。这个“心脏地带”居然真正成了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并也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因为谁都想通过控制这个“心脏地带”来控制“世界岛”,进而吞并全球。但数百年过去了,这仍然是一场梦幻而已。
19世纪晚期,醉心于战略研究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总结了14世纪西班牙称雄海洋以来,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海洋霸权优于大陆霸权”的新观点,成为海权论的创始人。他强调海洋地理的重要性,以及海洋地理对国际政治和列强地位的影响。
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他强调,对海洋的控制,既掌握海权是决定国家强盛与繁荣的很总要因素。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
马汉指出:英国之所以称霸世界海洋,主要是其一度控制了除巴拿马运河之外的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一系列海上通道。因此,美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的近海战略体系,把大陆海军发展成为远洋海军,进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和咽喉要道,并凿通巴拿马运河,在夏威夷等前沿岛屿建立海军基地。马汉的海权思想影响了国家的决策层。历任美国首脑一直把“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奉为金科玉律,从而使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美国海军也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支海上劲旅。
麦金德的陆权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一度风靡全球,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派克曼却认为他们的陆海两论未免都有些偏颇。他来了个合二为一的大折中,提出了一个“边缘地带论”的学说。他认为,西欧、南欧、中东、西南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都应看做是边缘地带,这些大陆上的边缘地带又可看做是中间地带,因为它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与大陆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据此,斯派克曼又推出了他的高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洲大陆;谁统治了欧洲大陆,谁就能掌握世界的命运。
这种边缘地带理论强调了海洋战略的重要作用,并把海洋战略与大陆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成为战后美国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上述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美国曾相继在欧洲建立了有16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则建立了有8个国家参加的东南亚条约组织,还签订了《澳新美共同安全条约》、《日美安全条约》、《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美日韩三角军事同盟条约》和《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等一系列双边条约,企图直接和间接控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遏制内陆大国苏联从欧亚大陆向东西方的扩张,以便达到控制世界、称霸全球的目的。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喷气式飞机和现代化船舶使跨洋和环球航行的距离大为缩短,地球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村镇而已。对当前的人们来说,又该怎样认识战略地理呢?
1965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籍华人伍承祖来华讲学时,曾推出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内外环区”的新理论。首先,按常规的地理区划,把地球展为一个平面,以赤道为基线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再以零度经线为准,分为东西两个半球,然后,再以北极圈为中心划一个内环区,内环区之外则又构成了一个外环区。这样划分的内环区包括:北美大陆的美国和加拿大、欧亚大陆的苏联、欧洲各国、日本及中国等。外环区则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西南亚、南亚、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然后,再用地缘政治学方法对内外环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内环区是世界的中枢,人口虽仅占全世界的1/2弱,面积也只有1/3多一点,但经济基础雄厚,发展速度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基地。由于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在政治结构的两极体制中,美苏各执一方,形成两大阵容的对抗。美苏两国都力争在紧急上特别是军事上占据优势,以控制内环区,进而可能告知外环区,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如果把亚、欧、非、美诸大陆看做是一个整体——“世界大陆”,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也看做是一个整体——“环球海洋”的话,那么,沟通内外环区之间的通道则是四个“地中海”,即:沟通北美与欧洲大陆的“北冰洋地中海”,沟通欧、亚、非大陆的“地中海”(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黑海及土耳其海峡),沟通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地中海”(包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等)。除“北冰洋地中海”之外的其他三个“地中海”,加上北太平洋、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构成了全球的战略海运航线,是世界上内外环区之间进行海上运输的大动脉。在这四个“地中海”中,除“北冰洋地中海”苏联占有大部分外,其余三个“地中海”都是苏美争夺的重要场所。北太平洋至北大西洋航线基本为西方所控制,北印度洋海域苏美互不相让。谁都知道,谁控制了四个“地中海”及三大洋的战略要道,谁就会在争夺海上霸权方面占有优势。
从麦金德到伍承祖,前后不到100年,但人们对地球上的战略地理的认识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理论又产生了不同的战略,从而推动了历史进程。
麦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