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

2013-04-09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

湖南林业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菌根食用菌经济

丁国龙, 谭著明, 申爱荣

(1.沅江市林业局, 湖南 沅江 413100; 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

丁国龙1, 谭著明2*, 申爱荣2

(1.沅江市林业局, 湖南 沅江 413100; 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从生态结构、资源利用特点、操作便利性、副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近年国内几种主要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劣。林药模式基本上没有种间矛盾,但不适合大规模经营;林菌模式适应种类多且地域广,但对栽培区水源条件、交通条件要求较高;林禽模式宜根据不同禽种生态习性择地饲养和轮养,应特别注意解决污染和疫病问题;林草、畜模式宜将林下种草和动物圈养结合起来,防患面源污染和疫病,防止对林地土壤扰动太大;林虫(蜂)模式中适合发展的经济昆虫较多,应根据各地传统习惯和加工能力,分项发展;林花模式中,适合林下种植的花卉和荫生植物较多,这一模式相对而言,对林地的干扰较少,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一类群落结构,合理性较好。以上各种经济模式各有特点,各见其长,均可供林权主发展林下经济时甄别选择。林下经济发展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注意群落种间关系的协调。林下经济物种不可生硬拼凑,本木倒置。各模式的推广应充分考虑气候、市场等地域特点。文章还介绍了一种菌根性食用菌模式。菌根性食用菌与多种树木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且多是市场俏销的种类。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栽培技术提高林下菌根性食用菌栽培集约化程度,可实现多年持续高产、高效益,且对林地的人为干预最少,能很好地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这是其它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认为菌根性食用菌模式是目前最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前景良好的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 模式; 生态优先; 菌根性食用菌

林下经济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备受重视的经济模式。关于林下经济的概念,不同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大同小异[1-3],其中以钱静等给出的概念较能完整地概括林下经济背景、对象、功能、手段、模式等特征。即在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以林地、园地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动植物等物种,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构建稳定、持续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经济[4]。林下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采取适量、适度、合理的原则,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5]。

林下经济资源涵盖森林群落中除建群种之外的非木材林产品资源。通常情况下,林下生物资源与建群植物之间的关系由自然演化形成,而非人为生硬凑合,因而是一种天然、协调、稳定的关系。通过利用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林下植物资源、菌物资源或动物资源,适度调整其中的种间关系,获得比较理想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目的。

1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从资源的利用种类和效益模式来看,林下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典型类型: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草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虫(蜂)模式、林花模式等。上述模式均是通过利用林下空间或时间交错来发展适宜的短周期种植或养殖业,长短结合,持续获得生态与经济效益。

各种林下经济模式主要通过不同时段内林下水、热、光、气等空间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乔木主体与林下经济植物或动物协调共存和发育。也可根据树木的功能多样性,充分利用不同器官的经济功能发展非木材林产品产业,而不影响树木整体的生态、生理功能或影响极小。如利用植物器官之叶或芽(香椿、石柯、银杏、龙脑樟、桉树叶、黄连、青钱柳)、皮(桂皮、杜仲、厚朴、黄柏)、块根(葛)、果(种子)(红松、银杏、梨、苹果、板栗、核桃、枣、杨梅、香榧等)做食品或药品;用小桐子、光皮树、乌桕、白檀种子做生物柴油;用八角、木橿子、花椒果做食用香料;用松脂、生漆、橡胶之树液做化工原料;用松花粉、木棉花、紫荆花做食品;松针、山楂、黄芪、茯苓、合欢、黄连、桐叶、薄萝茴做饲用。

2 林下经济模式分析

2.1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是在林下培育、经营植物药材的一种利用方式。药材种类,有人参、刺五茄、甘草、黄芩、黄精、七叶一枝花、桔梗、五味子、板蓝根、铁皮石槲、三七、田七、朱砂根等[6]。不同药材喜好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林下环境,有南北地域之别,因此有道地药材之说。 药材的林下栽培模式一定要根据其自身的生态学特性设计,不可千篇一律。

优点:根据药用植物生态学特性,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宜栽培较耐荫的种类,如七叶一枝花、黄精等;而中度耐荫植物则宜栽于郁闭度较低的林下,如板蓝根、白术、山药等。与上层乔木植物基本没有种间矛盾。

缺点:不适于大宗药用植物规模化种植,多数中药材在专辟土地上像作物一样栽植、管理,单位面积效益更高。

2.2林菌模式

利用林地荫蔽、湿度较高的环境,将经过室内接种、发菌后的袋栽菇,置林下培养、出菇。 林下种植毛木耳、大球盖菇、灵芝等可与橡胶等主业齐头并进,甚至取得超过主业的经济效益[7]。

优点:郁闭度0.6~0.9的林下环境基本上能够满足食用菌出菇环节对温度、湿度高低变化及光照强度、CO2浓度的要求。林内修剪的枝条(特别是板栗、榛子等果树枝、壳斗科、杨柳科、桑科、榛科、桤木科植物的枝条)是优质而便捷的培养基原料。但根据地域自然气候不同,栽培食用菌的种类和季节需要因地因时而变。

缺点:腐生型食用菌需水较多,栽培劳动强度较大,费时较多,因此,用于栽培食用菌的林地应尽量靠近清洁水源,且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林道完善。此外,腐生性食用菌栽培的多个环节中,只有出菇、采收环节在林下进行,森林只是一个阶段性寄居场所。根据资源需求模式看,腐生型食用菌栽培对木材资源是单向需求关系。

2.3林禽模式

林下养禽种类各地均有地方特色品种,如三黄鸡、临武鸭,武冈铜鹅等。禽类动物,不仅可以利用林下的草茎、草籽,也可利用林下昆虫,如蚱蜢、蟋蟀,白蚁、鳞翅目昆虫幼虫、成虫等。如果结合人工饲养大麦虫、蚯蚓等作为鸡、鸭等的高蛋白活饲养,则可提升经济效率。不同家禽种类需要不同的林下环境。如鸡,可以在山坡地或平原地区各种树木林下自由活动,而鹅、鸭属水禽,喜欢在山溪、湿地、水边活动,喜食水生植物和动物,最好在杨树、柳树林或河流、洲、滩林下养殖。

优点:林下养禽,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下杂草资源,起到控制杂草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此外,还能扩大家禽活动空间,提高禽产品抗病性和品质,收到双倍效益。

缺点:家禽的粪便因散落面广,不便收集处理,易污染水源,传播疾病,;不同禽类,有不同的环境要求,需要因地适宜地选择养殖种类。需要对进行养殖密度进行合理控制;家禽持续对林地踏踩,易致林地板结,尤其是鸡喜欢刨地啄食嫩根和地下昆虫,不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护。 因此,必须采取错时轮牧的方式,缓解禽类对林地生态环境的不良作用。

根据林地水源条件和树种类型,应选择相适应的家禽养殖种类,天然饲料与人工就地养殖蚯蚓等动物饲料相结合。要利用简易发酵床或沼气池,对饲养量大的家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2.4林畜、草模式

可以利用林下野生草本植物或林下人工种植饲料植物,为兔、猪、牛、羊、鹿等大型家畜提供饲料,获得绿色、安全、畅销的动物产品。如森林郁闭前,栽植紫花苜蓿,效益可达7151元/hm2[8]。果树林下可种红薯藤、欧洲巨苣养猪、葛藤养兔。紫花苜蓿、三叶草、黑麦草均适合林下种植。

优点:林下活动空间大,可为家畜提供自然、健康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提高抗病性;林下天然的新鲜饲料,也有利于动物自由生长发育,提高动物产品品质;提高林下CO2浓度,有利于植物生长。牲畜踩踏,有利于地表枯落物进入土壤成为有机质[2]。

缺点:牲畜践踏,易至林地板结,不利于树木生长;牲畜啃食树皮、嫩枝、树尖等,妨碍树木正常生长;粪便不易集中处理,增加碳排放;容易导致面源污染,恶化水源等环境;需要专门的畜牧兽医知识和技能。羊等牲畜特别喜欢啃食树皮、草根,林下放养对林木和土壤有一定破坏性,须特别注意[10]。总之,相比于有利的一面,林下牲畜对林木的健康更多地偏向于有害,经营时应设法趋利避害。

因此,林下养畜,应远离河流、溪水,但必须有供牲畜饮用和洗浴的必要水源;严格控制单位面积数量,分区圈养,轮圈放养;对树干基部做好防啃护套;合理处理好牲畜粪便,发展沼气,变害为利。林下养畜有别于草原放养和围栏饲养,林下空间有限、天然饲料不足,须人工种植饲料作物和药、饲两用植物,讲究集约化,小面积高效益,并做好疫情处理。加强畜牧兽医知识和技术普及与推广,提高当地畜牧农技服务专门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2.5林蜂(昆虫)模式

刺槐、椴树、柑桔林下养蜂、养金蝉[11]、女贞林下养白蜡虫、盐肤木林养五倍子、黄檀林下养殖紫胶虫,对森林植物本身基本上没有不利影响,值得推广。

优点:养育以上昆虫,收获昆虫产品,只需根据各种资源昆虫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或森林,按照专业养殖方法操作即可,对森林不会构成损害。养蜂还能促进植物授粉,利于植物繁殖和天然更新。

缺点:目前人工养殖的蜂种多数是意蜂,对当地土蜂种群繁育有一定的影响,须适度控制。其它经济昆虫养殖则不易形成规模。

除养蜂业相对较成熟外,其它资源昆虫的养殖需要下游加工链配套拉动,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

2.6林花模式

林下荫湿、温凉、厚腐殖质的自然环境是大多数兰花和荫生植物花卉最适宜生长的处所,如春兰、蕙兰、剑兰、兜兰、石槲,花叶芋、铁线蕨、马蹄莲、虎眼万年青等。在林下栽培这类植物对林地自然生境的影响甚微。这种模式基本上不受交通、水源等条件影响。在上述各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区林下均可培植。但市场波动较大,需要灵活应对。

2.7林菜模式

林下种菜,在北方平原地区比较盛行[1]。但一般蔬菜对阳光、水、肥要求高,必须选好自然条件合适的地段。 目前,林下种蔬菜,基本上是采取农林间作的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下种植。不过,像紫萁、鱼腥草、蕨菜、檧木之类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且能在密度较小的林下进行,可归属于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

事实上,目前各地呈现出来的林下经济模式多种多样,效果各有千秋,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主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必须确保上层林木健康生长,坚持林业为主,生态优先,林下养殖、种植效益为辅,不可倒置,否则势必违背发展林下经济的初衷。此外,发展林下经济,要保证林地不受过分干扰,土壤结构不遭破坏;防止林下种养区成为污染源、疫病传播源或生物入侵基地;除市场因素外,南方与北方地区,东部与西部,平原与丘陵、山地,干旱、半干旱、湿润与湿地区域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林下经济应区别发展,独立试验、选择适宜的模式。经济模式的选择甚至还要考虑人文历史、习俗的差异,在一个地区有良好效益的模式,如果不考虑消费习惯和市场环境,贸然引进到其它地区,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林下食用菌种植模式,在自然属性上最符合林下经济原则,在此着重介绍。

2.8菌根性食用菌模式[12-16]

菌根性食用菌是指与松科、壳斗科等植物共生、具有菌根结构和特性的食用菌。其生物学特性决定它必须与树木共生才能正常生长、完成生活史;反过来,它也能帮助树木活体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促进生长,并提高树木免疫力,增强抗逆性。其生活习性完全不同于以消耗木材资源为代价的腐生型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此类食用菌包括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种类,如著名的黑孢块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红汁乳菇、松乳菇、灰肉红菇、血红铆钉菇、鸡油菌等。它们以纯天然的风味和营养特色,成为高档农产品市场的佼佼者。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等国均将菌根性食用菌产业当作替代利润平平的传统农业的新型生物产业。

菌根性食用菌的国内市场巨大,长期供不应求。如长沙、广州、上海等地新鲜红汁乳菇子实体市场价约140~200元/kg。人工经营的红汁乳菇-马尾松林,仅收获红汁乳菇一项,每年产值可达4000~5000元/667m2,且同一地段上可连续收获30年以上。野生菌根性食用菌的采收、贸易活动在解决许多农村家庭生计和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扶贫攻坚、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替代产业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菌根性食用菌这一生态、经济效益双高的林下经济项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菌根性食用菌技术的推广,不像大面积竹林山坡地垦复、桉树等速生林高强度经营、山坡地林下养畜、禽产生污染那样存在生态隐忧,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之一。

我国开展菌根性食用菌研究起步虽晚,但在一些特色品种的栽培和保鲜技术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经过十多年努力,已成功实现了红汁乳菇等菌根性食用菌的规模化栽培,共获得与此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建立栽培示范和推广基地200多hm2。技术的原创性强,繁殖、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几乎所有高价值菌根性食用菌。此外,还开发了在现有森林下,促进菌根性食用菌产量提高的实用技术,一定条件下,可以成倍提高现有森林珍贵菌根性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我国林下经济模式色彩纷呈,各地均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模式,有的已成规模,取得了良好效益。但各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是要遵循适宜、适度、合理原则,做到理性发展。因菌根性食用菌生物学特性不同,与目前推行的以腐生菌为主体的林菌模式有本质差别。从资源节约与生态友好的视野看,是最值得推广的一种林下经济模式。

[1] 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2]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3] 袁顺全,王锐,韩洁,等.适合生态涵养区农业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1):26-29.

[4] 钱静,律江. 都市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28.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R].国办发(2012)42号, 2012.

[6] 孟庆洲, 邢亚丽, 高鹰灵,等.半干旱地区林地经济新模式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0(1):112-113.

[7] 张永北,冀春花,曹启民,等.开割胶园节水灌溉胶-菌间作高产模式[J].热带农业科学, 2012,34(6): 16-20,24.

[8] 李春志.安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区林下经济模式推广[J].湖北林业科技,2011(3):73-74.

[9] 唐初明,张宜香.广西荔浦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2001(4):90-92.

[10] 崔明杰,王玉华,柏鲁林,等.商河县林下经济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2(4):97-100.

[11] 苏少堂,王彦芳,王磊,等.发展林下经济走富民强国之路——濮阳市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实践[J].中国林业,2009(5):49.

[12] 谭著明, DANELL Eric,申爱荣,等.红汁乳菇(Lactariushatsutake) 的成功栽培—分子方法评估[J].食用菌学报,2008,15(3):85-88.

[13] 谭著明,傅绍春,周小玲,等.菌根性食用菌栽培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3,10(3):56-63.

[14] 谭著明,曾万明.林木共生食用菌开发利用大有可为[J].湖南林业,1994,19(5):15.

[15] 谭著明,傅绍春. 新西兰菌根性食用菌开发现状与启示[J].湖南林业科技,2002,29(3):72-74.

[16] 谭著明,傅绍春.我国块菌采收和贸易问题浅议[J].中国食用菌,2003,22(4):3-5.

(文字编校:杨 骏)

Theanalysisofthequalitiesofeconomicsunderforeststorey

DING Guolong1, TAN Zhuming2*, SHEN Airong2

(1.Forestry Bureau of Yuanjiang City, Yuanjiang 413100, China;2.Hun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angsha 410004, Chin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quality of recent major under-forest economic mod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ir ecological structures, resource utilizing features, operational feasibility and side effects.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forest mode with medicinal herbs has showed that under this mode, different biological species would not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but could not be produced in large scales; Various species and extensive distributions are adapted to forest mode with mushrooms, but there are great demands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raffic condition; For the forest mode with poultry, ways of feeding and alternate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ccording to the habi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ultry species, and non-point pollution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are of great concern; Both grazing and stock feeding should be combined for forest modes with herbage and stock so that the non-point pollution and epidemic diseases are expected to be prevented and the disturbance to forest land could be avoided; Tremendous economic insects are available to forest mode with insects, but only applicable with proper local tradition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 Considerable number of flowers and shade plants are fit for under forest storey environment, and seldom interfere with forest land, which are considered naturally, reasonably existed. Each economic mode above has its unique merits, offering wide choices for every forest property owner. In a word, ecology always takes the prio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 forest economic modes and the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lations among species in a community. The species under forest storey should not be combined stiffly, or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ranging from weather to marke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efore the promotion of each mode. The mode of ectomycorrhizal mushroom (EM) culture is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EM embraces high value in the marke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symbiosis with many species of forest trees.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EM orchard by the use of mature culture technology,the objectives of sustainable high yielding and great benefit could be realized. This mode has little interference on forest land and the diversity of forest could be preserved. This is an unparalleled merit. Therefore, the mode of EM is regarded as the economic mode of under forest storey which combines both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owns very promising prospects.

economics under forest storey; modes; ecology first; ectomycorrhizal mushroom

2013-03-05

2012-03-11

国家林业局林下经济研究专项(201301)。

* 为执笔作者

S 789

A

1003-5710(2013)02-0052-04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3. 02. 014

猜你喜欢

菌根食用菌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保存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不同生长基质和菌根种类对柑桔生长和营养吸收的影响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