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黄金茶产业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
2013-11-18刘年元罗金波
刘年元, 罗金波
(1.湘西自治州林业局, 湖南 吉首 416000; 2.保靖县茶叶办, 湖南 保靖 416500)
保靖县黄金茶产业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
刘年元1, 罗金波2
(1.湘西自治州林业局, 湖南 吉首 416000; 2.保靖县茶叶办, 湖南 保靖 416500)
对保靖县吕洞山区黄金茶主产区产业种植成效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科技推广,“保靖黄金茶”依托优异的品质,产业在基地规模、市场和品牌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基础设施薄弱,骨干技术人才缺乏,市场无序竞争是黄金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制约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保靖黄金茶; 建设成效; 发展对策; 吕洞山区
“保靖黄金茶” 原产于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是该县自然生、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保靖黄金茶品质优异,明朝嘉靖年间即为朝廷贡茶,素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1]。早春时节保靖黄金茶氨基酸含量高达7.47%,是同期其他茶树品种的2倍以上,且茶多酚含量适中(20%以上),所制绿茶外形色泽翠绿,香气高而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高爽、叶底嫩匀明亮,属国内同时具备“香、绿、爽、醇”品质特点的国内顶尖级绿茶,被刘仲华、包小村等国内著名茶叶专家称为“茶树品种的资源宝库”和“山区农民致富的绿色金矿”[2-4]。通过近几来的发展, 保靖黄金茶产业已成为保靖县吕洞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响应县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黄金茶产业”的号召,笔者对夯沙乡、葫芦镇、水田河镇三个茶叶主产区进行实地调研, 就保靖县黄金茶产业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作简要分析。
1 自然地理概况
保靖黄金茶原产地位于北纬30°这一世界产茶的黄金纬度带,处于中国绿茶的两个“金三角”之一的武陵山区中心。原产地海拔325m上下,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0mm,年日照1270h,无霜期288d,成土母质以板页岩为主,pH值4.2~5.5。气候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高山峡谷,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高湿多雾,日温差较大,漫射光多,适合茶叶生长。
2 黄金茶产业建设成效
2.1产业收入稳定增加,茶农形成持续增收格局
调查统计,在调查区发展史上,首次连续六年(2007至2012年)增收千元以上,是有史以来片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最稳定的时期之一,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产茶区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700元,茶农户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超预期目标。葫芦镇黄金村全村158户768人,户户有茶,家家受益,种植面积347hm2,可采摘面积213hm2,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最高的有3万多,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夯沙乡夯吉村发展黄金茶面积150hm2,村民人均0.13hm2,人平增收5000元;夯沙乡夯沙村发展黄金茶面积66.7hm2,村民人均0.1hm2,人平增收4000元;吕洞村发展黄金茶面积166.7hm2,村民人均0.17hm2,人平增收4000元。主产区产业建设情况见表1。
表1 主产区产业建设情况Tab 1 Theconstructionsituationofmainproductionarea乡(镇)面积(hm2)产量(t)产值(万元)夯沙乡435231380葫芦镇16671026624水田河镇1355300
2.2产业发展总体形式良好,形成了稳中扩面格局
产业发展变化情况见表2。已累计完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面积2460hm2,可采面积1086.7hm2,覆盖8个乡镇48个村,5500户3.25万人,产值过亿元,茶农人均增收以每年50%以上速度增长。通过变资金分散为资源整合,改零星开发为连片示范,走出了一条区域性贫困山区“产业优先、连片开发、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增效扩面”的建设之路,基地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初步发展,黄金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方向推进,黄金茶产业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新型农业支柱产业,黄金茶产业的规模、质量、品牌效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端倪初现。
表2 保靖县黄金茶产业发展变化表Tab 2 ThedevelopmentofHuangjinTeaindustryinBaojingCounty年度面积(hm2)产量(t)单价(kg)产值(万元)扶持资金(万元)200734017350420100200841320400550100200963342400900500201010677360032008002011169313980085001000201224601801200126002200
2.3产业政策创新突破,步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从200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黄金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的意见》、《十二五黄金茶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确定黄金茶为优先发展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并列为全州“十二五”扶贫攻坚重点产业扶持。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将黄金茶列为国家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省科技厅将保靖县列为省级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给予支持。产业发展采用“政府+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2012年起,县政府决定每年整合资金2200万以上用于黄金茶产业开发,以平均每年2666.7hm2的速度推进基地新扩,至“十二五”末,全县基地面积可达到13333.3hm2,可采面积3333.3hm2,产值5亿元,到2020年基地全面投产时,产值达10亿元,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茶叶产业开发重点县。
2.4产品品质大幅提高,产业品牌大幅提升
通过与省茶叶研究所联合实施产品质量建设,设立了黄金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产品的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同时采取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资金的方式,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黄金茶科研、品牌和市场建设。先后研发出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并投入批量生产。2011年4月在长沙召开的“保靖黄金茶品鉴、拍卖会”上,100g“保靖黄金茶1号母树茶”拍卖出9.8万元的天价,市场反响强烈,保靖黄金茶的市场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2011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局通过了“保靖黄金茶”地理证明商标的注册。如今,保靖黄金茶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在省内由湘西州向外拓展,销售迈向了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2.5产业经营蓬勃发展,产业富民效果显著
全县发展茶叶企业15家、专业合作组织12家,其中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在葫芦镇、夯沙乡等地建设“示范片” 20处。公司化运作实现了茶叶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茶农不仅成为“第一车间”的利益获得者,而且成为整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共享者,入社会员人均年收入比未入社茶农高出500多元,群众发展黄金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深深地感受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带领致富作用。确立了“立足省内市场、主攻国内市场、试探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大力发展茶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流通组织。计划2011年至2015年,每年落实育苗面积33.3hm2,出圃良种茶苗5000万株以上,采取工厂快速育苗4.25亿株,保障“十二五”期间建设13333.3hm2用苗示范基地。
2.6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推进,迈出了改善民生的新步伐
编制完成黄金茶产业发展规划20个,新修和改造茶叶主产区生产道路230km,土地治理800hm2,河堤治理10000m,新建蓄水防旱池300口,扩建集雨窖5000口,新解决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口,民居改造1000户,培训转移8000人;随着夯吉、吕洞、排扭、他者、排吉等20条茶园路和隘口、黄金、排纽、他者、夯吉等6条水泥硬化路的完工,黄金茶主产区群众为“穷”所困、为“路”所累的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模经营依然不足,产品质量还不稳定
目前,成规模的企业和合作组织分别只有少数几家,少数所谓种、产、销一条龙的“小而全”的大户,打着企业幌子,盲目圈地扩大基地规模,看重银行资金支持,忽略茶园经营管理,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致使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效率很难提升,形成不了能够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的能力;有的合作组织由于资金不足,种植规模偏小,缺乏起龙头带领致富的作用;部分散户虽有精湛的加工工艺,但茶叶生产经营仍然停留在粗放经营、停留在提供原料水平,整个生产过程中,只有部分茶农按企业要求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生产,形成了“加工不统一,品质难统一”的乱局面,更谈不上标准化、规模化。以黄金村为例,全村家家都种茶,全村购买小型加工机械100多套,各自独立生产加工销售,不仅规模小,而且浪费资源。
3.2市场无序竞争激烈,销售渠道亟待开发
市场上黄金茶制作销售还以春茶为主,其它产品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缺乏中低端市场产品,无法形成根据市场需要提供适销的系列产品;茶叶加工多由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销售成本增大,市场仅限于周边县市,从而更深程度地影响“保靖黄金茶”的产销,对于开拓更大范围的市场困难重重,未能将茶叶资源优势转化为明显的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了“产地无专业市场,销地无稳定窗口”的不利局面;加上市场上茶叶的价格、包装、品质五花八门,消费者只得看茶买茶,无法凭借认包装、认品牌购买茶叶,导致农民无组织的恶性价格竞争。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千家万户的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如遇市场波动变化,黄金茶“卖难”将不可避免出现。
3.3思想认识存偏差,发展理念需提升
由于我国农村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农民也由此养成独立的生产习惯,小农意识浓厚,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组织、合作意识淡薄。有些工作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干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创新性工作认识不够;有些年富力强、干劲足的干部,工作热情很高,但经验不足,对村级事务不熟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群众感到失望,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
3.4专业骨干技术人才缺乏,生产管理跟不上
一是专业人才匮乏,茶叶专业人才尤其是茶叶加工、市场开拓、茶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储存不足。二是生产管理粗放,茶园管理还停留在重产量轻质量上,生产标准化推进不够,在茶园培管过程中不按标准科学管理,采摘和加工都不规范,个别茶农在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误区,违规施用农药,农残问题还有回潮的可能,如果源头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将损害黄金茶“绿色环保茶”的声誉。
3.5标准化建设程度较低,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保靖黄金茶规模化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茶园管理还停留在重产量轻质量上,管理水平随着差价的起伏而波动,导致茶叶在产量和质量上不稳定。主产区的公路仅仅停留在“通”上,公路的通行运载能力低;有的茶业公司与茶农散户的制茶设备陈旧落后,通讯基础设施只开通移动电话,多数村没有固定电话,大多数村是网络信息的盲区;少数基地至今没有机耕运输道路、灌溉、储存设施,茶叶生产成本增大,制约茶叶产业发展速度。比如夯沙至傍海村的通村公路至今没有全线拉通,沿线近10km长的黄金茶产业带村民只能肩挑背驮。
4 产业发展对策
4.1政府引导建立稳定的产业供销平台
“借鉴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以产业带为链,以企业的产销平台为锁”,构建并延长黄金茶“种、产、销”三环节分工协作的市场经济产业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诚信合作的供销关系。通过优化环境、简化手续,减免企业在当地落户需要上交的费用等优惠政策,让更多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到产业区落户,建立一批“永久牌”的产品集散中心;吸引一批固定投入较大的企业落户,企业依赖于基地农民的原料,建立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开拓营销市场,尽快开发适销的中低端系列产品,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和各种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以及茶摄影、茶诗会、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经营活动,宣传保靖黄金茶,拓展省级以上销售市场,展示“保靖黄金茶”茶文化内涵,提高黄金茶知名度[5]。
4.2转变方式促进产业增产增效
鼓励社会能人参与到黄金茶产业开发中来,大力推进土地、林地流转发展茶叶,做到产权清晰,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发展之路;继续大力引导和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大户、企业、合作组织规模开发经营,实现黄金茶生产由低效经营向高效经营转变。利用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辐射能力,引导黄金茶产业逐步走向标准化产销之路;继续大力推进黄金茶产业现代化经营,延伸黄金茶产业链条,结合吕洞山区风光及特色民寨民居规划建设等旅游开发,建设百里民俗旅游观光高效生态茶海,实现黄金茶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4.3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创新领导机制,实现工作方式由指导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县、乡、村要成立专抓的工作班子,确保各项生产落到实处;鼓励和组织茶农走大市场、大流通之路,积极开拓新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与竞争;其次培育产业开发大户,鼓励、支持农村茶叶营销大户、经纪人成立各种类型的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再次实行考核奖惩机制,要将之纳入县直部门、主产区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及干部任免考核内容,并建立黄金茶产业建设奖惩机制。
4.4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大发展
坚持把黄金茶产业作为产业化扶贫的核心工程,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对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进行整合;积极探索扩大茶农小额信贷额度和范围的新途径,形成政府、企业、农民等多元化投入新机制;财政、扶贫开发等建立产业化扶贫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建设茶叶专业批发销售市场,疏通销售渠道,补贴种苗,加工机械设备,分批修建机耕运输道路、灌溉设施等,总之,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上。坚持项目整合机制,按照“规划先导、项目带动、分工负责、各计其功、各计其账”的原则,以县为单位,整合土地整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综合开发、通村公路、农田水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相关配套项目,集中投向试点成功,具备规模发展黄金茶产业的乡镇。
4.5科技兴茶促进产业大创新
要下定决心,坚决淘汰一批杂种无效、低产低质茶园,用科技育茶的方法,发展一批品种优良的茶园,规划一批高产、高效的经济型茶园,并加大黄金古茶树的保护力度。今后新扩建的产业基地,要按产业化标准布局,推行集约化经营,坚持无性系良种,发展无公害生态基地,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规模,加强科学管理,实行专控、专管、专供,提升茶叶品质,使之达到国家的质量检测标准[6];要加强与省内外茶叶院校、科研机构、协会、学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为黄金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要建立科技服务中心,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力度;坚持采取科技下乡、科普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解决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每年培训茶农在5000人次以上,造就一支有丰富茶学知识的高素质茶叶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队伍。
4.6办点示范稳步推进黄金茶产业
湘西州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区域,要坚持把黄金茶产业作为扶贫攻坚工作主抓手,以“连片示范、整村推进”作为连片开发的切入点,积极探索统筹推进的新路子,实现产业发展局部突破,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十二五”期间,要把黄金、排吉、傍海、夯吉、吕洞五个村建设成666.7hm2生态黄金茶示范走廊,以点带面,把原产地黄金村建设成精品示范区,逐步建成一批“村美民富”的示范片、示范村。与此同时,坚持在普戎、涂乍、阳朝等后续开发乡镇开展适应性区域试验,选择适合黄金茶生长地带进行扩面,千万不可盲目引导村民种植。
4.7打造“保靖黄金茶”品牌促进产业大繁荣
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借助湘西旅游胜地颇多,客源市场分布广的优势,作好品牌的宣传工作,扩大黄金茶品牌影响力,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7]。同时做好品种登记和株系选育工作,建立黄金茶母本资源库[8],保护好黄金古树,统一打“保靖黄金茶”品牌,并在这一大品牌之下,实行系列标识制度,形成不同企业的不同子系列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对外宣传。制定完善的保靖黄金茶标准体系和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消除不利于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区域壁垒,严格保证品牌纯正性。积极引导企业和茶农增强品牌意识,同时加强对黄金茶品牌的法律法规保护。对茶叶企业参加省内外名茶评比,每获得一项金奖奖励、在县内外每开设一家黄金茶专卖店等要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1] 田兴中,陈克君,田金发.保靖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 钟兴刚,宁静,刘淑娟,等.保靖黄金茶主要化学成分初步分析研究[J].茶叶通讯,2008,35(4):27-30.
[3] 张湘生.地方珍惜茶树良种—黄金茶利用现状与前景[J].茶叶通讯,2006,33(2):4-6.
[4] 施玲.我国部分绿名茶内含成分与感官特征分析[J].茶叶通讯,2008,35(2):10-12.
[5] 杨晓春,张明照.保靖黄金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茶叶通讯,2011,38(2):33-35.
[6] 刘振,赵洋,杨培迪,等.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1,38(3):7-10.
[7] 刘伟华.茶文化对宜昌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8] 宁静,赵洋,刘振,等.保靖黄金茶株系在长沙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初报[J].茶叶通讯,2011,38(4):3-6.
(文字编校:龚玉子)
TheHuangjinTeaindustrydevelopmenteffectivenessandcountermeasuresofBaojingCounty
LIU Nianyuan1, LUO Jinbo2
(1.Forestry Bureau of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Western Hunan Province, Jishou 416000, China;2.Tea Office of Baojing County , Baojing 416500,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on the effectiveness on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Huangjin tea in Ludong mountain area of Baojing county. The survey analysis shows that Baojing Huangjin Tea industry scale, market and brand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lack of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in market we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Huangji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ojing Huangjin Tea;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countermeasures; Ludong mountain area
2012-12-17
2013-01-09
S 571.1
A
1003-5710(2013)02-0073-04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3. 02.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