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机制 加强管护保障节水增粮工程良性运行
2013-04-09安达市水务局
□安达市水务局
2012年,我局落实国家“节水增粮行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在节水灌溉工程保障下,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达1 700 斤,亩均增产400 斤。为确保工程发挥良好功效,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着力在建后管理上下功夫,创建管理机制,创新收费形式,探索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一、落实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为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我们努力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全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体系,做好投入、管理、维修养护等长效机制建设。一是明确责任分配机制。明确了所有权主体为国家,产权主体和监督主体为水务局的产权管理形式。水务局成立节水灌溉设备运行管理中心,负责工程资产登记、发放、调拨和监督管理,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等工作。管理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具体负责项目运行和设备管理;资本监管主体为市财政局,负责对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使用主体为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和村集体。二是明确运行服务机制。确立了节水灌溉设施的使用程序和运行模式,并由市节水灌溉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运行的总协调工作。明确由使用人向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或村集体提出申请,签订使用协议书后即可使用节水灌溉设备。在运行上主要采取三种运行管理模式,第一种是以合作社为载体,出资购买农户土地,自主管理设备运转和维修看护,实现集约经营、自主灌溉;第二种是集体组织运作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灌溉,工程维修养护费用由农户按面积出资;第三种是大户承包运作模式,动员群众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由其管理设备运转和维修看管,实施自主灌溉。三是明确维修管护机制。为增强维修管护力量,我局加强了机构配置,在升平镇设立了农田水利装备管理维护中心,负责全市节水增粮项目设备管理、维护工作。中心设专门电话,全天候值班,处理区域内设备技术指导、维修等事宜,在接到报修电话2 小时之内到达,保障设备运行。
二、创新收费管理办法,保障工程持续发展
为充分实现“节水增粮行动”功效,我局积极探索不同灌溉模式的收费管理办法,以确保设备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一是明确收费范围。制定了《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节水灌溉设备使用上,可收取电费、运行费、维修费、管理费等费用。二是明确收费责任人,电费、运行费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受益责任人自行收费,做到保本微利。维修费由项目乡镇收取,管理费由市水务局收取,分别设立专户管理,实现专款专用。三是规范收费标准。在维修费收取上,中心支轴式喷灌、膜下滴灌每亩每年提取27 元,绞盘式、移动管道式喷灌维修费在管理费中提取。在管理费收取上,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每台每年提取1 000 元、绞盘式喷灌机每台每年提取500 元、移动管道式喷灌机每台每年提取300 元,膜下滴灌每亩每年提取5 元。四是创新收费形式。推行缴粮抵资收费办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可不必先行缴纳灌溉过程中产生的运行、维修等费用,待土地收益后,此费用由合作社在农户所得的分红中扣除。在膜下滴灌推广过程中,对二次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农户,积极鼓励有投资意愿的农户入股工程建设,投资人与农户签订收益合同,确定常规种植亩单产量,年底按增产部分的效益1:1 分成,进而有效提高了农民实施膜下滴灌的积极性。
三、探索信息管理模式,打造工程示范样板
按照部领导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着眼于建设野外教科书式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样板”的要求,我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积极筹划信息化平台建设。我们将小农水重点县管控中心做为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平台,安装了整套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对抽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信息化培训,掌握信息管理技术,初步建立起了信息化平台雏形。二是倾力打造信息化示范样板。我局投资150多万元,在升平镇新建村建设了节水信息化管理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节水增粮高产示范区核心区2千亩农田地下水位、水量、地表墒情的视频监测,实现田间管理的数字化,打造出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信息化管理样板。三是全力提升信息化载体功能。高标准规划了信息化管理示范区建设,今年计划完成投入1 350万元,加强中心监控能力,监控面积将达到5万亩,积极探索由人工控制灌溉向自动化控制灌溉转变,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化高效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