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荒”背景下高等护理教育职业信仰教育的思考

2013-04-09郑一瑾余桂林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护理职业信仰人文

郑一瑾,徐 晶,余桂林,程 红,路 兰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护理职业信仰是护理从业者对其职业的意义、规律、原则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的一种情感体验。护理职业信仰是护生专注专业学习、抵制外界物质利益诱惑、践行人道主义价值观、立志终身从事护理工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在目前护士缺口巨大,护生大量流失的背景下,高等护理教育加强职业信仰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护士荒”背景及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据报道,目前我国护士缺口逾200万,“护士荒”严重影响医院诊治工作[2]。“护士荒”与临床护士离职、转行突出有关,还与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生源不足且流失率高达30% -50%有关[2-3]。护生就业前通过转专业、毕业转行造成的流失率远高于工作后的流失率,大量护生的流失直接造成护理高级人才培养上的浪费,也加剧了临床“护士荒”的严重局面。造成护生流失的原因很复杂,大致归纳如下:

(1)临床护士离职转行造成示范效应。由于国家医疗政策和医院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薪酬低、工作强度大、责任重、医患矛盾多成为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1],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护士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态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护士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无奈离职。临床护士离职或转行成为常态,对在校护生及其家长起到示范效应,引发护生的大量流失。

(2)多元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造成护生择业的现实倾向。目前,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盛行,大学生群体也表现出信仰多元化、多变性与实用化的倾向。郭秀兰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动机和行为倾向等无不打上信仰的印痕[4]。护生择业更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薪酬高、地位高、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更受欢迎[5]。加上许多护生和家长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士只是“伺候人”,做一些铺床、换药、打针等无关紧要的小事,没有发展前途,同时护士工作的“脏、累、苦”,对部分从小生活优越、父母极其宠爱的“90后”独生子女来说,也成了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3)护生心理不成熟,专业思想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多项调查研究表明,本科护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随着年级增高而下降[6-8],男护生的专业认同远低于女护生,调剂志愿录取护生的专业认同也处于较低水平。家庭因素、社会舆论、护理教师的职业心态等是影响护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6]。近年研究也表明,护生在经历医院实习后专业认同和护理择业意向降低较明显[8],这些研究都表明护生的专业思想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波动。

一项5年跟踪调查表明,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护生专业认同和择业意向的重要中介因素,护生职业价值观体现出多元化、多变化的特点,这可能是导致护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内在原因[9]。

(4)高等护理教育信仰教育缺失,专业教育、信仰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较差。欧美等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往往通过社会实践、宗教教义领悟等方式宣扬护理信仰,培养护生尊重人的生命、自由等终极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对护生人文精神培育不够重视,护理内涵、生命关怀、终极价值的思考还没能贯穿于高等护理教育的始终,片面强调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导致护生仅仅为了谋生目的而学习,体会不到护理职业的崇高、护理人的价值和人性光辉,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为护生择业时的流失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针对护生的信仰教育、护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融合还远远不够,专业和部门间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信仰教育主要以“两课”等显性课程为主,主攻政治信仰教育,较少“两课”教师能关心护生的职业发展;护理教师强调护生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护生社会实践和信仰教育;学工部门重在提高护生择业技巧和手段,追求的是护生的高就业率,而不是高护理就业率。三者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现状是信仰教育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专业教育缺乏信仰指导,无根漂浮;职业教育技巧化现实化,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校成了护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加工厂”。

综上所述,高校护生通过转专业、转行等途径大量流失导致“护士荒”的原因之一。而种种原因导致的护生对护理学科较低的认同、职业心态低下、缺乏救死扶伤的职业理念和护理职业信仰是护生大量流失的最终原因。

护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职业信仰教育,加大专业教育、信仰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融合,重视多元文化对护生职业心态的影响,加强对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加大护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护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护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这对提高高级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护理队伍、减少护理人才流失有重要意义。

很多学者对护生流失原因、护生专业认同低下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10-11];不足之处是,目前的对策研究都较重视对护生宣扬护理工作的社会价值,没有关注到目前多元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对护生产生的更为严重的影响,对护生价值观的引导没有上升到信仰教育的层面。而在当前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护生的文化选择和信仰建立变得混乱和困难,高等护理教育必须明确提倡信仰教育,只有帮助护生确立了信仰才真正达成了高等护理的教育目标。

根据目前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要求,结合护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护生信仰教育模式的探索,对信仰教育前后的护生专业认同、职业态度、择业意愿等进行测评和比较分析,进一步对信仰教育模式进行修正。

2 构建职业信仰教育内容体系

(1)以人生信仰教育为前提和根基。人生信仰教育的目的:一是让护生理解建立人生信仰的重要性。二是引导护生慎重、理性地选择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4]。

(2)以政治信仰教育作为价值支撑。政治信仰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判断。政治信仰确立意味着职业信仰的构建达到了可能性和合理性的地步。对护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在于指导护生用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理性看待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抱有信心,从而对护理学科的长远发展树立信心。

(3)以人文关怀护理信仰作为具体载体。对护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进一步深化护生人文情感,进而变成内心的信念和体现在行为中的人文意志,最终形成人文信仰。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护理人文关怀信仰是现代护理理念的具体阐述。人文关怀护理信仰教育应作为信仰教育的具体载体,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4)以护理职业信仰建立为目标和皈依。护理职业信仰是护理从业者对其职业的意义、规律、原则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的一种情感体验。护理职业信仰是护生专注专业学习、抵制外界物质利益诱惑、践行人道主义价值观并立志终身从事护理工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引导护生建立护理职业信仰是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

2.1 探索职业信仰教育的策略、方式和方法

(1)护理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理念,提高自身多专业协作能力。护理教师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师德信仰,增强教书育人理念;要关爱护生的成长,了解她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做护生人生的引路人;护理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注重言传身教。

同时护理教师要加强和“两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等人的交流沟通,共同学习和提高认识,以帮助护生形成护理职业信仰为共同的工作目标,教育上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2)信仰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信仰教育策略。护生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择业与就业中所表现出的应对心理失衡等问题,正是价值观迷茫与选择的表现,因此,信仰教育应成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灵魂,只有将信仰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者完美融合,才能达到建立职业信仰的最终目的。

要根据护生不同时段的心理特征融入信仰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护生入校开始,护理教师就应保持和护生的密切接触,随时对护生的专业思想状态进行干预。尽早开始专业课程学习,防止公共课时期护生专业思想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我校从护生入学军训结束就开始《护理学导论》的学习,在第一学期安排护生到医院参观学习,帮助护生了解护理职业的发展历程和学科现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理想,加强人生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第二、三学年是护生调整与发展阶段,主要是加强人文关怀信仰教育,帮助护生深入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第四学年是护生职业选择阶段,应加强择业心理教育和职业信仰教育。

(3)护理专业教育渗透信仰教育。学科渗透主要采用隐性教育法,以文化、环境等载体为背景,以潜移默化的手段达到教育目的。护理教师以隐性教育法进行信仰教育更能被护生理解和接受。

护理学各门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和信仰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探讨学科发展史和护理前辈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学生献身护理、奉献社会的志向;通过强调每门学科特殊的立场、观点、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求真求实、不断探索的精神;通过讨论学科背后的社会现实问题和伦理精神来培养学生的人文信仰等。

护理学人文课程应成为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人文课程要加强信仰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注重选取信仰教育的侧重点。人文课程中可以适当讲授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文化中的积极进取、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强调道家文化中的淡泊名利、辩证思维、心身合一的思想来开阔护生的视野。

在专业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主题讨论方案设计、作业设计与考核等各环节,都应该注意结合信仰教育目标的达成。

(4)重视社会实践和精神陶冶。信仰教育以知识教育、价值引导为前提,包含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行为养成过程,信仰确立的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12],信仰教育要特别重视情境体验和精神陶冶。

可通过丰富校园护理文化来增强护生专业认同感。如我校每年开展5·12国际护士节活动,时间持续一周,护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护理职业征文、校园和社区爱心义诊等活动,为护理新生举行授帽仪式,勉励她们献身护理事业,成长为护理精英。

可通过榜样激励来帮助护生树立职业目标。我校数次邀请“武汉最美护士”肖芳校友等优秀护士来校为新护生做演讲,体验临床护理老师的敬业精神,分享护理职业的酸甜苦辣;带领护生到国内三甲医院参观,到台湾辅仁大学和美国游学,感受国外护理工作氛围,这些活动给了护生很大的心灵触动,很多护生表示“要当一块砖,把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

可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来增强护生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我校组织护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护生到养老院护理孤寡老人,到白血病儿童病房进行爱心助教活动,到社区进行义务健康知识讲座,到贫困山区进行爱心助教,到农村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为他们进行义务辅导,为校区后勤人员子女免费家教等。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活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知识和实践能力,锻炼了护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有效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激发了护生对人生和终极价值的思考,这是值得加强的有效的信仰教育途径。

2.2 探索职业信仰教育评价体系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其又外化为人的素质和价值践履。对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护生信仰认知的考核采用试卷方式,对护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践履采用动态定性考核方式,主要考察护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护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能力,护生在处理师生、同学等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道德素质、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反思等。还可以采用一些量表对护生信仰教育前后专业认同和职业态度水平进行评价。

总之,根据新时期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内涵以及护生的心理特征来构建护生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进一步探索信仰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对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信仰、缓解当前的“护士荒”有现实意义。

[1] 裘炯华,张丽.护士缺口愈200万[N].生命时报,2013-05-10.

[2] 王莹.高校护理本科学生流失情况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1,9(3B).

[3] 李辉.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流失现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4] 郭秀兰.信仰心态:产生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深层次因素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

[5] 吴彬彬.960名护生求职意向、地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5).

[6] 陈凤姣,胡秋兰,张小艳.影响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4B).

[7] 戴立丽,陈瑜,史瑞芬.某校一至三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12).

[8] 杨杰文,麦小菡,佘毅敏.1年级和4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3.

[9] 郑一瑾,余桂林,程甦.3名本科男护生择业心理的5年跟踪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8(8).

[10] 黄星.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教育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3).

[11] 刘鑫,柳乃康,李文婷.提高“90后”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

[12] 梅萍.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

猜你喜欢

护理职业信仰人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护理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