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颈源性高血压35例疗效观察
2013-04-09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白如玉廊坊065200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 白如玉 (廊坊065200)
颈源性高血压是因颈椎退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压迫刺激椎动脉引起其反射性收缩等,使管腔狭窄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出现的症状,临床表现常为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反复发作的高血压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逐渐降低,笔者应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颈源性高血压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执行。(1)头晕、头痛,血压偏高,血压波动情况与颈椎症状密切相关。(2)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有体位性猝倒。(3)降压药及心血管药物疗效不佳。(4)颈椎X线示:钩椎关节增生,关节失稳。(5)颈椎侧弯及后伸时血压增高明显。
1.1.2 排除标准:排除脑源性、眼源性、耳源性、外伤性、神经官能性及颅内肿瘤等引起的眩晕。精神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35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22~62岁,平均45岁,病程1周~4年,平均2年。患者中血压波动范围最大为120/80 mmHg~160/110 mmHg,最小为 110/70 mmHg~135/95 mmHg。
2 治疗方法
本组全部采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患者取坐位。取穴:颈椎夹脊 (双侧)、风池 (双)百会、大椎。方法:患者坐位,颈椎夹脊穴取C2~6棘突下旁开0.5寸处,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 ×0.25 mm不锈钢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稍斜刺,刺入深度为0.5~0.8寸,大椎穴进针,针尖方向略偏向上;平刺百会穴,针尖方向向后;双侧风池穴进针1~1.2寸,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针刺时以穴位处的压痛、突起、硬结或条索等处为进针点,不做提插捻转,留针20 min。在留针期间,取艾条点燃一端,在风池穴位及百会穴处行温和灸。上述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35例中,治愈 (血压恢复正常,椎基底动脉缺血征消失,能正常工作)28例占80.0%,显效 (血压基本正常,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减轻)6例占17.1%,无效(症状无改善)1例占2.9%,总有效率97.1%。对有效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
4 讨论
颈源性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多由于积劳伤颈,忧郁恼怒,内损肝肾,肝阳上扰所致。与高血压病鉴别是本病的诊疗关键。本病的血压偏高波动范围较大,且与颈部的活动及姿势密切相关,经正规降压药及心脑血管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本病都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而高血压病一般为血压为持续性偏高,波动范围较小,与颈部的活动及姿势关系不大,经正规降压药及心脑血管药物治疗后,血压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且不具备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
现代临床研究证明针刺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艾灸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具有扩张动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作用。笔者以颈椎夹脊穴为主针刺配合艾灸,使督脉及太阳经经气畅通而达到调和阴阳作用,并通过改善颈部微循环状态,来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风池、百会两穴可通达经气,使络脉相通,血和气顺。针刺结合艾灸,可有效改善颈部肌群的病理状态,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紧张度和阻塞程度,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修复、炎症吸收,加快新陈代谢,延缓退变,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颈源性高血压常与情绪因素有关,治疗过程中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其忧郁、焦虑、紧张的情绪因素,增进疗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