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二支渠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与管理
2013-04-08郭峰
郭 峰
(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 陕西大荔 715100)
1 洛惠渠二支末级渠系工程基本情况
洛惠渠二支渠灌区位于大荔县许庄镇境内,该支渠所辖22条农渠,灌溉面积863hm2。该区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气温12.2℃,多年平均降雨量549.2mm,年日照时数2547h,光照充足,无霜期202d,适宜农业生产。该区作物以苹果、小麦和春玉米为主,种植比例分别占47.5%、37.5%和12.5%,种植结构合理。灌溉采用地面长畦灌溉,实行斗口计量结算,斗口综合公顷次灌水量1425m3,年灌溉用水量110万m3,是大荔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 洛惠渠灌区二支渠改造前存在问题
由于受资金限制,二支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标准低,基本没有改造衬砌,均为土渠过水,渠道衬砌率低且损坏严重,建筑物配套差,配套不全,致使渠系工程完好率差,供水保证率不高,不能满足作物需水灌溉要求,制约工程效益的发挥。区内量控水设施少,且配套不全,22条农渠均未设量水堰,只是采用斗口测流估算流量,致使计量供水、按量收费无法有效实施,又灌溉用水时跑、冒、漏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低,用水定额过大。渠道衬砌质量差,流程损失大,用水户分摊费用多,水费负担较重。粗放的耕作习惯和大水漫灌的灌水方式,只浇“救命水”的用水习惯,造成灌水定额大,水事矛盾和纠纷现象普遍。实施该支渠末级渠系工程改造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保障。
3 洛惠渠二支渠改造实施的内容
3.1 实施末级渠系节水工程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结合渠道现状,工程改造建设与重点工程及灌区整体的规划相互结合.突出改造重点,对斗农渠以下的渠系进行全面整治。改造与灌渠建筑物配套设备及周边环境情况相融合,进行渠道加固,达到减少渠道渗漏之目的。合理规划灌区渠道布置,优先采用结构简捷,且经济实用的渠道设计方案,使其符合土地资源及环境资源的使用要求,满足经济发展客观需求。在规划改造中推广使用新材料及技术,注重建设改造与科学管理的有效结合,切实保证工程改造合理性。这次工程改造内容主要有:衬砌斗渠1条、长度4.382km,衬砌农渠22条、长度30.182km,衬砌分渠3条,长度2.410km。改造斗渠建筑物60座,农分渠建筑物347座,其中斗农门25座,简易公路桥8座,田间生产桥136座,跌水114座,引水口64座。新建量水设施25座(量水堰),斗农分渠堤边植树36.974km,田间路改造4.0km。经过一年多实施,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各实施项目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工程质量合格。
3.2 建立完善区域用水户协会建设
根据工程改造与管理同步原则,注册成立了二支新斗农民用水者协会,共有会员747人,新建斗房三间,配齐了桌椅等办公设备。协助用水者协会完善、规范了规章制度,提高灌农参与灌溉管理程度。建立协会之初,由于农民用水者协会是民间社会组织,其管理者系从用水农户中选举产生,缺乏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管理水平较低,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加之宣传工作不完全到位,灌区个别村组群众终端水价政策不甚明了,部分协会或村组对水价组成解释不清,同时由于水费,基层管理费、群管费收取标准十年未变,物价上涨造成开支增大,出现了上一级侵占下一级管理费用的现象,造成协会经费短缺,不能正常管护渠道。为此灌区管理单位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要对基层管水人员和协会管理成员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工作,对协会85%的工作人员分批进行了政策法规和灌溉业务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使管水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使其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保障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正常运转和能力建设,帮助完善区域内工程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管水组织的能力素质建设,夯实了用水者协会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及后期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3 严格执行区域农业终端水价,切实减轻农民用水负担
在项目区严格执行上级批复的水价政策,将国营水费、基层管理费和浇地费纳入统一价格管理,积极推行水价公示和终端水价制度,并将三费按规定统一结算,建立专帐,分项使用。进一步规范帐表票据的管理,在灌区各站及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四账、两册、一票制度,即水费、基层管理费、改造金、浇地费四本账,用水花名册、水量结算册和终端水价用水到户票据;坚持微机化管理制度,以用水到户花名册为收费依据,统一由管理站实施开票、送票到户。
4 洛惠渠二支渠改造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1 改造区节水效益明显
通过对二支渠末级渠系工程节水改造,有效减少因田间工程不配套,“跑、冒、漏”等造成的水量浪费,节水效果显著。末级渠道改造后,改善面积范围内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25提高到0.590,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20.7个百分点,按净灌溉定额1425m3/hm2计算,改造后可节水25万m3,节水945m3/hm2(渠首),其中斗口均节水585m3/hm2。改造前灌溉面积267hm2,灌溉定额3360m3/hm2,年供水量90万m3。改造后灌溉面积663hm2,灌溉定额2415m3/hm2,年供水量160万m3,新增供水能力70万m3。
4.2 改造区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末级渠系工程节水改造,该区工程设施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灌水质量和灌溉保证率得到较大提高,显著提高了抗灾能力,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表现在末级渠系改造后新增的灌溉面积663hm2。改善灌溉面积267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按恢复灌溉面积、粮食单产提高相对值,结合项目区灌溉制度估算,恢复灌溉面积663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7.3万kg,新增农业产值388.89万元。
4.3 改造区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幅度高于周边地区
通过实施末级渠系工程节水改造,有效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减少水费支出,增加土地产出,农民减负增收成效明显。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按新增农业产值(388.89万元)除项目区受益人口(0.51万人)估算,结果为762元。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水费支出195元/hm2(含浇地费)。按估计省工可减少22.5元/hm2。累计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支出217.5元/hm2。663hm2地年减少农业生产成本134325元。
4.4 其他效益
通过实施末级渠系工程节水改造,为实现农民用水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工程基础,可有效促进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问题的尽快解决,促进灌区民主管理、和谐管理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良性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同时实施末级渠系改造,改善灌区的灌溉条件,扩大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改善项目区小气候,减小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