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辨治皮肤疾病验案探析
2013-04-08李柳朱敏为朱垚金路郭立中
李柳 朱敏为 朱垚 金路 郭立中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业医6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采用灵活的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深感其辨证之精准、遣方用药之精妙,现选取三则皮肤疾病验案加以分析,供我等后学分享学习。
1 病案举隅
1.1 掌跖脓疱病案
患者,男,37岁。初诊(2000年7月5日):两手足心反复出现疱疹,内含脓性液体,瘙痒。服西药后皮肤角化,皮肤皲裂,干燥,易汗,手足心多汗,口干欲饮,尿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薄腻,脉细。当地皮炎所诊断为“掌跖脓疱病”,辨证属湿热内蕴。药用:熟大黄5 g、炒苍术10 g、黄柏10 g、苦参10 g、浮萍10 g、生石膏先煎20 g、紫草10 g、苍耳草10 g、扛板归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黑芝麻10 g。7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二诊(2000年7月19日):药后双手疱疹仍有发作,但消退时间增快,疱疹内有水液,有脓头,多汗,大便日行两次。舌质红,苔黄。脉细。仍从湿热内蕴治疗。原方去紫草、黑芝麻,改苦参12 g、浮萍12 g、石膏先煎25 g,加半边莲15 g、紫花地丁15 g、野菊花12 g、生甘草3 g。7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其后患者未再来复诊,2012年7月27日其家属求诊于周老,带来当年病历,转诉二诊药后痊愈,至今12年脓疱病未再复发。
按 掌跖脓疱病,又称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皮肤疾病。中医文献虽无此病名,但早有类似症状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疮》曰:“此证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色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症状以水疱为主,兼有瘙痒、皮肤干燥皲裂、多汗易汗,结合舌苔、脉象,周教授考虑病理因素着眼于“湿”、“热”、“风”、“燥”,重点在湿热内蕴,正如孔伯华所说“湿之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粘腻淹留,稽滞不去,蕴热缠绵,因而造成病情反复,历程延长,蕴热稽留,变化多端”。故药用大黄、苍术、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并用浮萍、石膏透表解肌、疏散风热;苍耳草、扛板归、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清利湿热;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久病血燥、肤失濡养,佐以一味黑芝麻滋阴润燥。二诊时根据症情,燥邪及血分热邪不显,故去黑芝麻、紫草,加入半边莲、紫花地丁、野菊花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解毒之功,多年顽疾竟得蠲除。
1.2 荨麻疹案
患者,男,16岁。初诊(2012年5月3日):少年常有皮肤过敏,反复发作,曾经西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服抗过敏西药效果不显。近两日皮肤又见痒疹发作,转求中医诊治。痒疹从小到大,融合成片,隆起如丘,色红,瘙痒明显。口干,唇红,大便干结,二至三日一行,常有鼻衄。舌质红,苔黄,脉濡滑。辨证属风邪遏表,湿热内蕴。药用:浮萍15 g、生石膏先煎20 g、苍耳草15 g、熟大黄6 g、蝉蜕5 g、连翘10 g、地肤子15 g、赤芍10 g、苦参9 g、玄参9 g、生地黄12 g、生槐花 10 g。2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2013年因他病求诊,自诉自去年服中药后,至今一年多来皮肤过敏未再发作。
按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瘾疹”、“风疹块”范畴,多从风论治。周教授辨证时,着眼于风、湿、热三邪,选用浮萍加石膏、苍耳草共为君药,且重用之,透表解肌、疏散风热,这是周教授治疗皮肤病的特色药对及用药。同时针对本案的病机特点,配伍素有“疮家圣药”之称的连翘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赤芍、生地、玄参、生槐花凉血解毒。其中,熟大黄、蝉蜕配伍使用,出自《伤寒温疫条辨》之升降散,亦是周教授习用药对之一。两药合用,一升一降,有升清降浊、散风清热的作用。辨证精准,故而一诊即见效,且观察至今未再复发,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1.3 过敏性紫癜案
患者,女,7岁。初诊(2011年5月1日):近旬感冒低热,咳嗽痰黄,热退后出现下肢皮肤散在红疹,夜晚明显,疹色鲜红,稍痒,皮肤灼热。纳可,大便不干。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滑。曾去当地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拟从风毒遏阻治疗,药用:金银花6 g、连翘6 g、大生地6 g、丹皮6 g、赤芍6 g、凌霄花12 g、紫草10 g、水牛角片先煎10 g、蝉蜕5 g、生甘草3 g、炙桑白皮6 g、炒黄芩5 g、陈皮5 g、苍耳草6 g。3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二诊(2011年5月3日):两下肢皮肤紫癜已能减少,无明显瘙痒,口干,腹不痛,大便稍软。舌质红,苔黄,脉细滑。守法出入,原方去凌霄花,加玄参10 g、生槐花10 g。7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三诊(2011年5月12日):两下肢皮肤紫癜基本控制,偶有一两点散发,食纳尚可。舌质红,苔黄薄腻,脉细滑。守法进退,药用:水牛角片先煎10 g、赤芍6 g、丹皮6 g、生地黄10 g、紫草6 g、连翘6 g、地肤子9 g、生槐花6 g、苍耳草6 g、生甘草3 g、玄参 6 g、炒神曲10 g、白茅根12 g。7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一月后随访,诸症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按 过敏性紫癜西医治疗多以激素来控制病情,本例患者年幼,故家长求助于中医治疗。此病可归属于中医“血风疮”和“葡萄疫”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周教授临证抓住病症的特征,患处皮肤红肿灼热,有出血点或斑疹,舌质暗红等,从“瘀热”入手。风热相搏,壅聚生毒,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瘀滞凝聚而发斑,故凉血散瘀与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同用。方以犀角地黄汤为主加减,药用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紫草凉血散瘀,银花、连翘、槐花、玄参清热凉血解毒,苍耳草、地肤子、蝉蜕清热祛风。患者3剂药后紫癜即有明显缓解,守法出入,一月后告愈。
2 讨论
本文所举三则病案分属不同类型的皮肤疾患,经周教授治疗均取得痊愈,得益于其辨证的精准。周教授常言,任何疾病都是在全面分析病情,充分掌握病证病机特点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辨治皮肤疾病,临证常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病位
皮肤病的病位多在肌表与肌肉,“肺合皮毛”、“脾主肌肉”,因此与肺、脾关系密切。同时,在表者,多在卫气分;入里者,多涉营血分。病位不同,选方用药也大有不同。如案2中,痒疹病位在肌表,故药以清轻宣透的气分药为主,青萍石膏汤(《四圣悬枢》)主药为君药;案3中,紫癜在肌肉腠理之间,选药则偏重凉血散瘀的血分药,方以犀角地黄汤为主加减。
2.2 病症与病理因素
皮肤疾病多由风、寒、暑、湿、燥、火、虫、毒或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脏腑损伤所致,病机主要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化火、致虚、致瘀。皮肤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胜则动,风胜则痒,故生风多见游走不定,时起时消,瘙痒、脱屑明显;湿邪停滞肌肤,多见水疱、皮肤糜烂或渗液流水;火热熏蒸,可见皮肤色红、灼热、疼痛明显;热伤脉络,迫血妄行,常伴皮肤发斑,亦可由血瘀引起;化燥多见皮肤粗糙、干燥或皲裂,亦因血虚所致。临证常常相兼为患,如湿热内蕴、瘀热互结、风湿相搏、燥湿同病等,治宜分清主次。
2.3 治法与方药
祛风、清热、除湿、活血、祛瘀、润燥均为皮肤疾患的常见治法。分析周教授经治皮肤疾病验案发现,周老习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疏风散邪类,如浮萍、蝉蜕等;清热解毒类,如银花、连翘、半边莲、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热燥湿类,如苍术、黄柏、苦参等;凉血祛瘀类,如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紫草等;祛风止痒类,如苍耳草、扛板归、地肤子、白鲜皮等;滋阴润燥类,如黑芝麻、阿胶、何首乌等。
除娴熟应用常用药之外,对某些中草药的应用周教授有其独到的心得:(1)浮萍,性寒,味辛,入肺经。功能发汗透疹、清热利水,主治表邪发热、斑疹不透、水肿尿少等症。《本草纲目》曰:“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张寿颐也谓:“浮萍,轻浮最甚,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此药在皮肤疾患中的应用甚为独特,既能疏风清热,又可引药直达病所。同时,周教授常常将浮萍、石膏两味药配伍使用,浮萍疏风散邪,轻清宣透,石膏解肌清热,体重沉降,二药合用,一升一降,一宣一清,既透表解肌清表热,又清泻肺经实热,两擅内外之能。对于病性属风热,皮损色红灼热,瘙痒明显者,往往效佳。(2)苍耳草,性微寒,味苦、辛,有毒,入肺经。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主要用于鼻渊、鼻塞、浊涕不止、香臭难辨等[1]。古代医家常以苍耳子入药,但由于其毒性,使用剂量较为谨慎,常为3~9g。周教授在前人基础上,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苍耳草与苍耳子功效相似,且有毒性小、药性缓、安全性好的优点,内服常用量 10~20g,并且拓宽了苍耳草的用途,指出其治疗风团痒疹、皮肤瘙痒,慢性肠炎、久泻,尤其是对过敏性疾病,效果奇佳,故常在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疾病中加入本品。王长松[2]、陶夏平[3]都曾介绍过周教授应用苍耳草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等多种疾病的病例,收效显著。
[1] 周仲瑛. 周仲瑛医论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8.
[2] 王长松. 周仲瑛教授临床应用苍耳草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588-2590.
[3] 陶夏平. 周仲瑛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拾零[J]. 江苏中医药,2002,2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