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刍议

2013-04-08陈旭兰孟庆勇

河北中医 2013年2期
关键词:方选无力习惯性

吴 名 陈旭兰 孟庆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教务科,天津 300162)

习惯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由于结肠、直肠及肛门功能异常而导致,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为特征。习惯性便秘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西医对本病以应用泻药对症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多,久之易形成泻药依赖的顽固性便秘。中医治疗便秘历史悠久,根据辨证论治理论安全可靠,副作用少,不易耐药,而广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各医家对本病辨证思路迥异,治法不一,我们根据长期临证实践,采用温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每获良效,兹将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习惯性便秘慢性起病,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其发病不外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气机郁滞、肠胃燥热等证[1]。习惯性便秘到后期,临床症状往往

表现错综复杂,若单纯从一脏或者气血进行辨证,往往不足以囊括整个疾病的特点,而阴阳辨证则可以做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明确强调了阴阳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阳气是具有兴奋、推动、温煦以及发散功能的精微物质,上述几个证型都直接或者间接与阳气受损有关。脾肾阳虚者,素体阳虚或年老体衰,阴盛阳虚,阳气不足,寒邪内生,温煦、推动作用减弱,肠道传送艰难,进而出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怕冷喜暖、腹中冷痛等症;气血不足者,阳气、阴血俱损,阳气虚则寒滞大肠,传导无力,阴血亏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故而产生便秘,大便时努挣无力,便后疲乏不适;气机郁滞者,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阳气被遏,通降失调,肠腑无力推动大便下行,内结于肠道,从而出现便秘、腹胀、嗳气、胸胁痞满等症;肠胃燥热者,饮食不节,肠胃积热,蒸灼津液,津亏液耗,阴血不足,燥屎内结,日久阴损及阳,肠道推动无力,产生便秘、尿黄、腹胀型、胃肠积热型、肺胃阴虚型及胃火灼肺型。

胃咳,其本在胃,其标在肺,治疗重心在于治胃,并随兼证而调整。诚如《类证治裁·咳嗽论治》所云“咳呕并作,为肺胃俱病,先安胃气”,指出“安胃气”为胃咳的总体治则大法。而对于如何“安胃气”,我们认为根据不同证型,或采取温法,或采取消法,或采取下法等。对于胃寒气逆型,治宜温胃降逆,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肺胃虚寒型,治宜温补肺胃,方选甘草干姜汤以温散肺胃之寒;对于胃肠积热型,阳明腑实,气逆犯肺者,治宜通腑降气,方选厚朴大黄汤;肺胃阴虚型,治宜滋养肺胃,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对于胃热干肺以致胃火灼肺型,治宜清胃降逆,肃肺止咳,方选清胃散合清气化痰丸。除上述中药口服外,耳穴按压治疗胃咳亦是一种临床常见治法,常采取耳中、食管、胃、神门、脾、肺等耳部穴位,两耳交替埋压王不留行。

2 辨证分析

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认证只分阴阳”,认为以阴阳为纲领分万病,可以使医者执纲挈领,不只囿于五行脏腑上追求,不被复杂的症状迷惑,不至陷入“见病医病”的粗浅地步[2]。对于习惯性便秘的辨证,我们强调四诊合参,辨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患者以慢性起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一般病程在以3~5年以上,方可称之为久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少于3次,伴有排便不畅、时间延长、粪量少质硬,或有排便不尽感,而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多因阳气的蒸腾无力,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可出现舌体胖大,舌色黯淡,或伴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也可因阴阳俱虚,出现瘦小舌,少苔,脉象多沉细无力或沉弦而紧。治当以温阳散寒、通便除积为原则,立温阳通便之法。但临证中患者的舌苔脉象可与病程、临床表现不符,可舍苔、脉而从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3 温下法治疗

张仲景开温下法治疗的先河,在《金匮要略方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处“以温药下之”的治法,就是后世所称的温下法,创立的大黄附子汤,为温下法的代表方,也是后世温下剂的祖方,后世医家方剂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温下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与积滞互结肠胃所致的寒凝积滞证[3],寒凝积滞的病因可以是外邪、饮食、情志、外伤、房劳等多因素导致的实寒证,也可是积病日久,阳气虚耗导致的虚寒证,而温下法正是针对这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内产生的寒邪与食、痰、水、血、虫等结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

4 临床用药

我们在习惯性便秘的治疗中,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2]的学术思想为指导,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阳虚、寒凝是导致习惯性便秘久治不愈的关键原因,因此,治疗应注重调理阳气、温化寒邪,并采用温下法温脾汤化裁治疗。

温脾汤载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于治疗阳虚寒积证,由大黄、当归、附子、干姜、人参、芒硝、甘草组成。本方意在温下,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两者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药;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5 验案举隅

[1] 张筱军.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甘肃中医,2006,19(9):54-56.

[2] 张存悌.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58.

[3] 朱愉敏.浅淡温下法的临床运用[J].江西中医药,2002,33(5):55.

猜你喜欢

方选无力习惯性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伤寒论》之呕吐治则探析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瑞风车加速无力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争论,有力的和无力的
斯柯达昊锐车加速无力
雷克萨斯GX460车加速无力
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