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城市干旱灾害形势及对策分析

2013-04-08

山西水利 2013年6期
关键词:旱灾行政区旱情

李 闯

(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运城 044000)

1 自然概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72.5mm,但时空分布不均,其中6—9月降水占全年的65%左右。在空间分布上,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大于台地,台地多于盆地,而全市的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盆地和台地上,其年降水量为455~492mm,全市多年平均年蒸发量达1240mm。年内春季干热多风、降雨稀少,夏季暴雨集中,秋季干旱少雨,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同时年际之间具有连旱的特征。

2 干旱灾害形势分析

2.1 旱灾等级划分

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特点的影响,旱灾发生极为频繁,居运城市各种自然灾害首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针对运城市干旱灾害严峻形势,本次分析对全市多年农业干旱灾害情况进行了普查统计。为了更加直观地概括和表达旱情和灾情发生的程度,为抗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需要对旱情和旱灾进行等级标准划分。根据干旱评估标准,旱灾等级采用旱灾损失率指标进行划分。为便于计算,一般采用因旱粮食损失率来近似代替旱灾损失率,以农业旱灾等级划分来反映旱灾严重程度。旱灾等级分为轻度旱灾、中度旱灾、严重旱灾和特大旱灾4个等级。旱灾等级划分标准为:县级区因旱粮食损失率5%≤L<10%为轻度旱灾;10%≤L<20%为中度旱灾;20%≤L<40%为严重旱灾;L≥40%为特大旱灾。

根据运城市农业干旱灾害统计情况、旱灾粮食损失率计算方法及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可知,运城市1992年,1996年,1999年,2001年因旱减产率分别为23.99%,23.9%,24.82%,20.75%,旱灾等级为严重旱灾;1991年,1994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因旱减产率分别为18.28%,18.74%,11.47%,19%,17.23%,13.43%,10.59%,旱灾等级为中度旱灾;1990年,1996年,1998年,2004年,2007年因旱减产率为8.33%,23.9%,6.41%,6.79%,5.58%,旱灾等级为轻度干旱;2003年和2006年因旱减产率均小于5%,为无旱灾年份。

2.2 易旱季节分布分析

根据运城市各县市各年农业干旱发生时间,分别计算各县级行政区1990—2007年的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及连旱发生频次。选择县级行政区内干旱发生频次最高的季节为该区的易旱季节。若县级行政区旱情发生时间为3—5月的频次最高,则该县级行政区的易旱季节为春旱;若旱情发生时间为6—8月的频次最高,则该县级行政区的易旱季节为夏旱;若旱情发生时间为4—8月的频次最高,则该县级行政区的易旱季节为春夏连季旱;若旱情发生时间为3—5月和7—8月两个不相连的季节的频次相同,且为最高,可选择作物需水量大或缺水对作物影响程度大的季节作为该区域的易旱季节。

根据运城市干旱灾害统计情况对运城市易旱季节频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市1990—2007年春、夏、秋旱发生频率为38.9%;连季干旱发生频率为83.3%。

3 抗旱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对运城市旱情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年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现象,且旱情表现多为连季干旱,说明干旱仍是影响运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大部分供水设施老化、失修及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和抗旱指挥系统的不及时、不到位,对抗旱防旱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 大力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为切实提高抗旱能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拟提出如下对策:对提水灌区和自流灌区,应加大末级渠系配套,尽快完善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灌区(如水库自流灌区)可考虑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对井灌区,应大力发展喷灌和微灌高效节水技术,保证在农作物的关键需水期做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其需水要求,将减产降低到最低程度。

3.2 加快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预报的精度和速度

多年来,水利部门已建立起雨情、水情、地下水、水质等基础水文监测站网,在抗旱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直接为抗旱监测的旱情站点少,并且布局不合理,不足以构成一个与抗旱管理体制相适应且能够覆盖全市的旱情信息采集网络。且从多年的抗旱实际工作中看,旱情信息的监测与汛情信息的监测相比,无论信息源,还是监测的手段,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旱情信息采集基础较为薄弱、站网布设不足,自动化程度低,处理手段落后;旱情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应用软件少、功能弱,旱情实时分析能力差,很多地方主要还是凭经验判断旱情,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日预警预报效果差。为此,旱情监测规划应按照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的原则,充分依托现有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相关建设项目,整合已建各类旱情监测站网,补充、完善现有旱情监测系统,提出旱情监测总体布局方案,完善省级及地(市)级旱情中心的旱情信息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建立旱情信息传输网络、旱情综合数据库和旱情信息服务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发挥出其旱情预警预报功能,才能更好的为抗旱决策提供完善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3.3 加快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抗旱指挥系统是抗旱减灾工作的决策支持,抗旱指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及时将关系到抗旱减灾工作的成败,并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相关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效益和综合水平,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约束人们在抗旱中的行为,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二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即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水源条件、用水需求,分析发生不同程度干旱可能出现的供水短缺情况,明确水源调度、节水限水、应急开源等应对措施及其运用原则和启动程序;三是建设抗旱投入机制、抗旱物资储备和抗旱服务组织。

猜你喜欢

旱灾行政区旱情
人工增雨解旱情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