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3-04-08刘玉成

四川建筑 2013年4期
关键词:城区成都绿色

刘玉成

(成都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协会,四川成都 610000)

1 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区的函义

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生态城区是指城市城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建筑达到30%以上,两年内绿色建筑开工面积规模不少于200×104m2。

2 推动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

2.1 主要目标

就绿色建筑而言,应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108m2以上。

就生态城区而言,其经济是生态城市经济,其产业结构是复合共生的,是多种产业结构的高效集成,拥有朝阳主导产业,具有自我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其社会应是生态城市社会,具有合理人口规模结构,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保持平衡,人们和睦共处,各得其所,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其环境应是生态城市环境,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低的消耗为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好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好现存的生态特征,搞好城市绿化,大气、水环境等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垃圾、废弃物的处理率和回收率高,做到环境卫生,空气清新;其文化应是生态城市文化,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保护和发扬地方的、民族的文化同时,也注意文化的多样性。转变消费观念,形成勤俭节约的风尚,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能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逐渐沉淀为生态城市的特色风貌。

2.2 基本原则

无论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还是生态城市的建设,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定本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及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本地区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做到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合理分级、分类指导,以支持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发展。

3 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碳排放趋势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型时期,年建筑量排在世界第一,超过世界年建筑量的50%。资源消耗逐年迅速增长,每年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40%以上,钢铁是占世界的35%以上。在城镇化进程中,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需新增能耗约6000×104t 标准煤,新增建筑用地约1000 km2,新增钢材、水泥、砖、木材等建材总量约6×108t。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50%用于建筑,产生固体废弃物的50%也来自建筑。2020年中国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以上。

上述问题,对于人口相对集中,建筑密度较大的城区而言,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等问题更为严重,因而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建设,以绿色生态指导城市建设,能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能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并促进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的地位,释放了强烈的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信号。这说明党和国家已将对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生态建设不仅能消除和减轻多年来对生态环境的欠债,更重要的是,它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续引擎。而推进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建设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造福百姓,让人提升“幸福感”,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在提升百姓“幸福感”方面更加直接有效。早在2007年,成都就出台了《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最适合成都的景观格局。今天我们又提出推动绿色建设与建设生态城区这一目标,使成都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既居住在繁华的都市内,又置身于自然的环抱中,使休闲的成都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党的十八大已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成都正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把成都建成为一座宜人之城而努力奋斗。

4 大力推进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区建设的举措

4.1 加大对成都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区建设的立法、规划及政策研究

对成都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区建设应纳入立法范畴,在已有《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全市(包括中心城区)的生态体系作出规划,划定成都生态红线,进一步完善《成都市城市绿地规划》、《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对推动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区建设,尽快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以促进成都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4.2 突出重点

认真落实《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建设好环城生态区。成都环城生态区是以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的中心城区一条环型生态绿环,是我市最重要的生态保护资源。其总面积达133 km2。其中“六湖八区”生态湖泊水系将是整个环城生态区的核心,涉及面积28 km2,约占环城生态区的21%。

在引水入湖工程中,应加紧江安河、清水河水质的治理及河道的疏通,以使湖水成为流动、清澈的水;挖湖的土方,就地临湖筑山;在湖区内部将设称为“慢性体验系统”的相关设施;因地制宜,六大湖区的景区风格将依据当地的风情特色进行景观建设;开通到达六大湖区的公共交通,以方便广大市民前往游览、休闲;在“成都通”网上建立“六湖八区”专栏,发挥其旅游功能。

我们认为环城生态湖泊水系的建设,不仅为成都市民提供了生态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绿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治水兴城的划时代历史意义,是一项惠及子孙的福祉工程。

4.3 做好示范,把天府新区建成为生态城区

目前天府新区的主要水源是都江堰,但到2020年—2030年之间,天府新区将出现时段性紧缺用水,为此成都市政府已通过了《成都经济区暨天府新区水资源配置战略规划》,提出三大措施,实施“西水东调、北水南补”,从水量较为丰沛的青衣江、通口河、大渡河适当引水,以满足天府新区长远发展的用水需求。近期以在崇州文锦江的李家岩及大邑岀江上修水库,以解燃眉之急。并将在天府新区内加大推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做好示范,把天府新区建成为生态城区。

4.4 体现特色,以生态绿化推动成都生态城区建设

从2006年到2010年成都城区绿化率从33.65%提高到36.11%,绿化覆盖率从36.46%提高到39.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21 m2增加到13.21 m2,中心城区屋顶绿化达260×104m2,破墙透绿50 km,2006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然而要在未来2~3年内,使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化率达37%,建成布局均衡、生态及景观功能较为完备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应破除城区是砼森林城市的感观,建设“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系统。坚持生态和节约优先、常绿和落叶并举、速生与慢生兼顾、林相与季相搭配理念,加强城市公园、小游园、小广场等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形成城市的绿肺;其次是构建城区生态防护绿色走廊,着力建设蓝脉绿网,实施多条出入城市道路的生态林带,城市扇形水系防护林带,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循环通道;第三,努力打造“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间,搞好居住小区的生态绿化。构建满足市民绿色、健康、休闲、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

引进种植色彩植物,加大亮化、彩化建设力度,建设靓丽之都。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态绿化的总量,提升生态绿化的品质,体现“一街一树一景”,加大对名木古树保护力度,形成成都城市独特的绿化景观风貌。

4.5 应注重成都空气、水污染的治理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2010年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全世界1028个城市空气质量排位中,成都位列倒数第8 名。这不仅是因为成都处于四川盆地的底部,年平均风速仅1 m ∕s,而更重要的是工业废气排放、300 多万辆汽车尾气排放,大量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城市中居民用气产生的CO2的排放等,使城市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显著偏高,也是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成都城区而言,空气污染的治理是一项相当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落实好企业节能减排的年度指标,严格控制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管好建筑工地,尽量减少粉尘污染,大力推广用电作为居民生活做饭的能源。在短距离出行中,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措施,以使成都城市空气质量得到较好、较快地改善。

成都城区水质污染也同样严重,流经城区主要河道——府南河在出城处出水断面多年监测值均在Ⅲ、Ⅳ类水质,其它河道如清水河等也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继续开展对府南河等城市河流的整治,特别是实施环城生态区中“六湖”的形成,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业,更应抓紧实施,以期早日完成。污水处理率及回用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成都市这座有近500 万城市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它废弃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作了大量工作,在这方面成绩是显著的,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垃圾、废弃物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

4.6 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惠及民生

成都应切实提高公租房、廉价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具备条件的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应鼓励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按照住建部的要求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将优先予以定额补助。

4.7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生态城区的科技进步工作

财政、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生态城区研究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成都全面开展垃圾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及推广。积极推广适合成都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应对成都生态城区中的生态城市经济、生态城市社会、生态城市环境及生态城市文化开展深入研究,特别是要搞好我市列入国家发改委“可持续及宜居城市”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以指导成都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

4.8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对绿色建筑、生态城区的宣传工作

我们应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大力宣传成都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应向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宣传自己为全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领跑者那样宣传成都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市建设。马尔默是这样宣传的:马尔默一个建于公元12 世纪的古城,于1775年建为港口城市,并成为20 世纪初瑞典重要的工业城市,1971年,瑞典遭遇了一个工业衰退时期,1990年后马尔默经济变得异常紧张,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与高失业率。1995年,马尔默站在了历史十字路口,未来该如何选择,成为了不容回避的难题,从这一年起马尔默选择了生态城市建设。17年后,马尔默完成了富有戏剧性的变革——从昔日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一举演变为世界公认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领跑者。

瑞典政府拨款2.5 亿瑞典克朗资助马尔默西港区翻新项目,马尔默政府给予30%~70%不等的政府补助,鼓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技术。如今该市西区居住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对95.8%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或转化为生物燃气,几乎所有的建筑屋顶都有绿化,雨水得到了回用,小区内还有鸟巢,各家门前放着花盆,一片鸟语花香;传统的建筑也得到了更新改造,流露出浓厚古文化之风;现代与古典,马尔默都具备了。令人欣喜的是,绿色也频繁在这里出现,公园随处可见。

马尔默从传统重工业城市走出来,在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都道路上大步前进。如今的马尔默环境宜人,绿荫成片、生态与环保并存,已成为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

马尔默,一座人们向往的生态城市。一座被宣传得活灵活现,多么美丽的宜人城市。

为此我们要在成都生态城区建设中,大力宣传减少私人机动车的使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更有效使用能源,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尽量建造绿色建筑并应理所当然的得到政府的支持,让古典与现代和谐相处,使之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

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工程,更是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成都建成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而共同努力,让它展现出一幅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

猜你喜欢

城区成都绿色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绿色低碳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