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36例护理体会
2013-04-08邓先平
邓先平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 401320)
临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36例护理体会
邓先平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40132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患者护理体会。方法:选取36例中风患者,在中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结果:36例中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上、下肢肌力Ⅱ级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出现大幅提高。结论:对于中风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中西医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中风;中西结合治疗;护理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36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5岁,病程1~3个月22例、3~6个月14例,以偏瘫为主28例、以口眼歪斜为主8例、昏迷3例。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西医主要用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纤等药物治疗,配合肢体功能训练;中医用醒脑开窍、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阳白、鱼腰、颊车等针刺)[1],疗程1~3个月。结果3例昏迷患者均意识转清,鼓腮漏气流口水现象消失6例、减轻2例,肢体活动明显好转22例、有效6例。
2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中风患者在病变过程中存在“心理双向效应”的情绪反应问题,患者意识恢复后多悲观失望,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对抗和攻击行为,《内经》记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予以开导,通过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和引导、鼓励、帮助、训练患者,使其逐步恢复交流、沟通、认知、沟通、思维、感情的重要功能,以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护理:①病室应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室度适宜。中风急性期应住单人房,限制探视,室内应备有吸痰器、心电监护等抢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②急性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有医务人员照顾,并设床栏,防坠床;病情稳定后设专人陪同,注意患肢良肢位的摆放及功能锻炼,中风患者病后多虚,应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调节室温,增减衣物。③长期卧床患者应按时进行口腔和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垫用气垫床。大便失禁者,需及时清洗衣物,洁净皮肤。涂用滑石粉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压疮发生,眼不能闭合者,可用石菖蒲煎液或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部,以免角膜干燥而受损伤。
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为主,对进食困难者除鼻饲混合奶外,应每天给菜汤200mL,可以用新鲜的带绿叶蔬菜,或者绿豆汤、鲜果汁亦可。膳食的原则是在急性期以清热化痰散瘀为主,避免油腻厚味、肥甘助湿助火之品,可以选用绿豆汤、大米山楂汤、赤小豆山楂汤、莲子汤、豆浆、藕粉、藕汁等,果汁可根据季节用西瓜汁、甘蔗汁、梨汁、荸荠汁等调配, 蔬菜以白菜、菠菜、芹菜、黄瓜等菜进行调配。在恢复期则应以清热育阴、健脾和胃为主,可以选用米粥、绿豆粥、赤豆薏米粥、莲子粥、荷叶粥、面片、素馅饺子、包子或馄饨,并且可以酌情加瘦猪肉和鸡蛋,但忌食牛羊等肉类。至于蔬菜可以与急性期相同。
后遗症护理:①病情早期:急性期患者协助翻身,每2h翻身1次,卧位以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为主。②病情稳定期:在无进行性出血发生、生命体征平稳后7~14d,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和患者肢体的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如床上被动活动,翻身训练,按摩肢体,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2]。③针刺疗法:口眼歪斜者针刺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穴,半身不遂者针刺肩井、天突、曲池、合谷、外关、劳宫、足三里、三阴交等,失语者针刺廉泉、哑门、大椎等穴。④按摩方法:可在肩、肘、髋、膝、踝、手足等部位进行按摩,或电动推拿按摩,同时可用梅花针针刺患侧肢体,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3]。⑤早期对失语患者应进行语言训练,并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原则。
3 体 会
患者出院后,应因人而异给与相应的出院健康指导,嘱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的营养搭配,坚持语言和肢体各方面的锻炼,劳逸结合等。通过合理护理,可有效防止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通过早期功能锻炼,可使神经调节功能、小脑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水平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宪峰,王梅康,许建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l0年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56-157.
[2]于海英,杨红枫.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信息,1998,15(5):28.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9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3)01-060-01
[收稿日期]201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