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后的护理
2013-04-08张明月
张明月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2)
化疗是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绝大多数化疗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注,而反复多次的穿刺及化疗药物的外渗可造成局部损伤,使病人感到疼痛不适,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减轻病人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1],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PICC后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2012年在肿瘤病人中使用PICC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2012年1月至12月我科共收治肿瘤应用PICC化疗者67例,年龄19~80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9例。导管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 PICC,规格型号:7617405,产品标准编号YZB/USA0235-2008。插管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其中首选贵要静脉。插管后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中下1/3处,置管后经X光定位确定置管成功。
2 护理问题及措施
PICC的应用为化疗患者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置入性、创伤性操作,PICC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全面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结合临床相关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2.1 机械性静脉炎:有关资料显示,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与插管时的机械损伤、化学刺激及患者体质有关。①由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操作,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穿刺部位。②置管后12 h预防性应用湿热敷,2 次/d,每次 20 min,连续 3 d[2]。③如出现静脉炎时,应嘱患者抬高患肢,避免过度活动,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间歇期用喜疗妥涂擦。④化疗过程中,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加强巡视。
2.2 感染:由于化疗药物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患者免疫力下降和营养缺乏,这对PICC后的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①置管后穿刺部位覆盖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次日更换敷贴一次,之后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敷贴有潮湿、污染时则及时更换,密切观察穿刺点处有无红肿、渗血等情况。②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征象,注意体温变化。③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饮水,注意饮食卫生。④根据患者情况正确指导有效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肛周护理等。⑤病室行紫外线消毒。2次/d,每次30 min。⑥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及升白细胞类药物。
2.3 导管堵塞:由于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导管扭曲、受压或封管方法不当等原因,致使导管堵塞在PICC并发症中发生率比较高。①脉冲式正压封管:输液完毕及化疗间期,用浓度为10~100 U/mL的肝素稀释液10 mL以上冲管,禁止暴力冲管,防止栓塞形成。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5×109/L时,用无菌生理盐水20 mL封管。②尽量避免从PICC导管内采血。③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入脂肪乳等黏附性强的药物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④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正确维护导管。
2.4 导管脱出:①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检查并记录导管的位置和长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②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穿脱衣服或入睡时套一丝袜套,避免牵拉等。③更换敷贴时,顺向心端揭开,将留在体外的导管“S”形或弧形固定。
2.5 带管出院:患者化疗间歇期如带管出院则予以出院指导:①每周至少到医院进行PICC导管维护1次,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渗血等炎症反应。②保持敷贴清洁干燥,若发现异常及时入院处理。③指导患者避免各种感染。④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外展、旋转等动作。⑤定期测量穿刺点上方10 cm处臂围并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处理。
3 结果
本组置管患者发生静脉炎3例(4.5%),导管脱出1例(1.5%),导管堵塞2例(2.9%)。及时有效的护理实施使PICC后静脉炎得到控制,导管脱出得到调整,只有1例堵管未得到及时的溶栓处理而被迫拔管。总之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置管保留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成功率达98.5%。4 讨论
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PICC的应用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打开了新的渠道。有效护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临床护士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 胡翠环,孙玉梅.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79 -582.
[2] 杜华.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