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繁殖障碍类疫病的临诊要点及防控措施

2013-04-08山东省滨州市畜牧兽医局256618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12期
关键词:周龄病原猪瘟

吕 伟 (山东省滨州市畜牧兽医局 256618)

近几年,我国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已成为对养猪业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威胁极大的疫病。该病有多种病原可以引起,如何区分病因是有效控制该类疾病的关键。

1 猪瘟

当前典型猪瘟已经少见,但隐性猪瘟、非典型猪瘟及温和型猪瘟仍然存在,值得重视。

1.1 隐性猪瘟 诊断要点:产出死胎或木乃伊化,表皮水肿和出血;有的产出弱仔或不久出现震颤、腹泻、呕吐,2~3d内死亡;母猪本身并不出现症状,但可垂直传播,不引起横向传播。

1.2 非典型猪瘟 对32~60日龄的保育猪易感;发病率高低不一,通常为3%~10%;病死率很高,80%以上。主要症状为高热41℃左右,厌食、消瘦,腹下、耳尖皮肤郁血,腹泻,后期呈黄色。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呈不典型的猪瘟病变。药物治疗无效。

1.3 温和型或慢性型猪瘟 (1)见于猪瘟防疫密度不高的农村散养猪;以断奶仔猪和青年猪较易感;散发流行,病程长达月余,病死率较高。幸存者生长发育受阻。主要症状为体温40℃左右,稽留,腹下、耳尖皮肤郁血、坏死,粪便时干时稀,血液凝固不良,衰竭死亡。剖检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轻微,若呈并发感染,则病变复杂。(2)该病引起的主要原因有母猪免疫缺陷,免疫应答弱,猪瘟抗体低;母猪怀孕期接种猪瘟弱毒苗(主要在妊娠8~30d危害大);妊娠期感染牛黏膜病病毒(BVDV);场内存在猪瘟强毒;猪瘟防疫密度不高,免疫接种质量不好;猪瘟病毒毒力变异,介于弱毒与强毒之间;免疫程序不合理;感染蓝耳病等疾病,免疫功能下降。(3)防制:要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重视、推广猪瘟的抗体检测;搞好免疫接种,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20~25日龄首免,60~70日龄二免,200~220日龄三免,成年种用公、母猪每年补防2次。一旦发现可疑本病病料送检有关单位进行确诊,扑杀病猪、无害处理,紧急免疫接种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2.1 流行概况 1987年美国首先报道本病,不久传到美洲、欧洲和世界诸多养猪国家,称为灾难性的“神秘猪病”。我国台湾省于1993年暴发本病,短期内流行全岛,无一猪场幸免,损失惨重。1995年以来我国对本病进行研究,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病的阳性率甚高,但除了北京、天津等地个别猪场暴发本病外,其他地区未见流行,不引起重视。2001年夏季开始,几乎在全国范围内,突然暴发本病,流行之广、损失之大,前所未有。本病给猪场带来的损失:部分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产。哺乳仔猪感染后大批死亡。空怀母猪受胎率下降,返性率增加。保育猪的死亡率高达30%。浪费了大量医药费,打击了养猪的积极性。本病通常只暴发一次,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至今尚未发现再次暴发或连绵不断地流行。但保育猪由于抵抗力下降,易并发多种疾病,可能要持续较长的时间。

2.2 流行特点 仅感染猪,症状及危害与猪的日龄、用途和并发症有关。本病流行无季节性,主要经空气和接触传播。病程1~3周,猪场越大,流行过程越长。应激可促使本病的暴发,而感染本病后又易继发别的疾病。

2.3 临床诊断要点 妊娠母猪:首先发生,呈现低热、厌食、咳嗽、气喘、类似流感,妊娠100d以后的母猪常出现流产、死产。空怀母猪:出现流感的症状,不久痊愈。但配种率、受精率下降,公猪的精液减少,活力降低。育肥猪:有暂时的体温升高反应,若无继发感染,问题不大。哺乳母猪:表现厌食、沉郁、发热的一过性反应,但日后的泌乳量减少或无乳。哺乳仔猪:整窝感染,短暂发热,继而腹泻、气喘、打堆、消瘦、衰竭死亡。保育仔猪:见于本病流行的后期,往往断奶一周后出现厌食、呼吸困难、腹泻、打堆、消瘦,发病率高达30%,病死率很高,幸存者成僵猪,持续时间长短与环境和管理有关。

2.4 防制要点 (1)疫苗接种:调查证实,新疫区接种疫苗,虽不能阻止本病的发生,但危害程度可下降。老疫区接种疫苗的作用多大,尚待研究。(2)采用无公害的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和空气消毒,推荐适合本病的消毒剂—过氧化氢溶液。(3)建立适合猪的生物安全体系,提供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对降低本病的危害、缩短病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症(PMWS)

3.1 流行概况及病原 1991年加拿大首先报道本病,其后的几年内,迅速传遍世界各养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证实较广泛地存在本病。病原为圆环病毒(PCV),有二个血清型,I型不致病,广泛存在于猪群中;Ⅱ型有致病性,健康的猪源细胞中,有时也可能存在PCV,而且不产生细胞病变,给疫苗生产带来麻烦。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消毒药都不能杀死。在猪群中,本病的血清阳性率很高,若以此来诊断本病,意义不大。目前常用PCR技术可检出PCV。

3.2 流行特点 PCV是PMWS的病原,但不是唯一的病原,常与PPV、PRRS、PR、流感、链球菌病等病原混合感染。本病对5~16周龄的猪易感,尤以6~9周龄较常见,其他日龄的猪呈隐性感染,但能带毒、排毒。仔猪混群、环境恶劣、拥挤、潮湿、低温等因素可诱发和加重本病。本病在猪场中缓慢流行,若防制不力,可持续1年左右,发病率为5%~30%,病死率50%~100%。

3.3 临床诊断要点 单纯感染呈现慢性消瘦和呼吸急促、困难、消瘦、皮肤呈现贫血或黄染。若有继发感染,则症状复杂,除呼吸困难和消瘦外,有四肢或关节肿大,体温升高、腹泻、共济失调等。主要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肺呈橡皮样变其他病变随继发病而异。确诊本病应检测抗原,可用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或PCR技术查本病抗原。

3.4 防制要点 培育好哺乳仔猪和保育前期的仔猪,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保育猪舍要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降低保育猪舍仔猪的饲养密度。重视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做好猪场平时的防疫卫生工作。合理开展带猪消毒和空气消毒,推荐使用过氧化氢溶液。

4 伪狂犬病(PR)

4.1 病原特点 病原属于疱疹病毒,一个血清型。可感染多种动物其至鼠类,以猪最严重。急性病例的体液、流产胎儿及分泌物中含有本病毒。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均带毒,存在于大脑的三叉神经中,但何时、如何排出病毒,尚不了解。

4.2 临床诊断要点 妊娠前期感染后,发生早产、死产、本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后,产出弱仔或在3~5日龄内出现呕吐、腹泻和神经症状而死亡。哺乳母猪感染后,只呈一过性的发热,但一周后乳汁中含有大量病毒,哺乳仔猪可整窝感染,急性死亡。哺乳仔猪的保育猪感染,呈现神经症状和转圈运动,病死率很高。60日龄以后的猪感染症状不明显,呈现一过性的发热,有的猪可发生咳嗽、气喘和生产水平下降。

4.3 防制要点 发现病猪不必治疗,治也无效。对本场猪作抗原或抗体检测,了解是否存在疫情,危害程度如何?鼠是伪狂犬病的传播媒介,应重视灭鼠。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活疫苗(基因缺失苗)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双重作用,还能区别野毒和苗毒。要求控制繁殖障碍,则只要对后备种猪进行2~3次免疫。若要净化本病肥育猪建议10~12周龄首免;14~16日龄二免。后备种猪10~12周龄首免,14~16周龄二免,20~26周龄三免。所有种用公、母猪间隔4个月接种1次。

5 猪细小病毒病(PPV)

5.1 病原和流行特点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非免疫猪场本病抗体阳性率可达30~100%。多种动物可感染,鼠可成为传播媒介。本病可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在规模化猪场中,可能有许多猪受到野毒的感染,除妊娠猪外,其他猪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

5.2 临诊特点 危害妊娠母猪,特别是头胎母猪,其后果取决于感染的毒量、毒株及感染时间。(1)怀孕30d内感染:部分胎儿死亡、产仔数少。(2)怀孕30~50d内感染:产木乃伊胎,部分胎儿被母体吸收,造成不孕和重复发情。(3)怀孕50~70d内感染:死胎、死产。(4)怀孕70d以后感染:正常分娩,约有25%~40%新生仔猪一周内死亡。确诊本病必须作实验室检查,测抗原送检病料需70日龄以内的流产胎儿的肺、作荧光抗体检查。查抗体,作血凝抑制试验。

5.3 防制要点 新母猪于配种前2个月接种本病的灭活苗一次。经产母猪若存在本病的抗体,不必接种疫苗。

6 流行性乙型脑炎

6.1 病原和流行特点 本病由虫煤病毒引起的一种共患病,传播媒介是蚊子等吸血昆虫或人为的针头携毒传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病自然流行很广,未免疫的猪群阳性率达60.63%。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是5~10月间为本病的流行季节。

6.2 临诊要点 本病不论是隐性或显性感染,初期均可出现3~5天的病毒血症,由于规模化猪场数量多、更新快,总保持一些易感猪,使本病得到延续。肥猪感染后短期体温升高、全身症状,喜卧、结膜潮红,粪干尿黄。3~5d内自愈。仔猪感染(母猪未免疫、无母源抗体)神经症状,病死率高。怀孕母猪感染发生流产、死产,特征为胎儿大小不一,大的与正常胎儿一样,小的如拇指。公猪感染发生睾丸炎,一则或两侧睾肿胀。精液质量下降。

6.3 防制要点 每年3月和4月间对全场所有种用公母猪各接种一次“乙脑活疫苗”。经产母猪若抗体较高,不必再接种。

猜你喜欢

周龄病原猪瘟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浅谈猪瘟防治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褐壳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