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夜传奇

2013-04-07张亚威

航空知识 2013年3期
关键词:卡姆轰炸机战斗机

张亚威

“卡姆胡贝尔防线”无疑是今天全天候国土防空网的雏形,但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它过于超前,根本不可能有充裕的资源和时间来完善。

1957年,联邦德国国防军迎来了一位身材矮小的将军。他身着蓝色空军制服,上衣翻领上是两枚熟悉的红底矢车菊领章,肩章缀着三颗金星和一组橡叶,这是联邦德国国防军空军中将的标志。

这位将军面容虽有些苍老,但精神依然矍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组建了德国空军第一支夜间战斗机部队,并且亲手建立起世界上首个现代化夜间战斗机防御系统。他此来是就任联邦国防军的首任空军总监,这位新德国空军的掌门人就是约瑟夫·卡姆胡贝尔。

纳粹空军元老

卡姆胡贝尔1896年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小镇蒂斯林格。与其它多数德国高级军官不同,卡姆胡贝尔没有从小就进入军校接受正规的军官养成训练。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刚满18岁的卡姆胡贝尔志愿加入巴伐利亚工兵营服役,在西线参加了18个月的堑壕战,并经历过“凡尔登绞肉机”的生死考验。

一战结束后,卡姆胡贝尔幸运地被留在只有10万人的魏玛国防军中继续服役。1926年,他接受了担任参谋军官的课程培训。之后他先被派到第2师担任参谋,先后在保罗·豪塞尔和海因茨·古德里安手下工作。与这些“闪电战”先锋的共事经历,让卡姆胡贝尔亲身参与了德国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新军事变革。之后卡姆胡贝尔又被调往总参谋部作战部工作。

由于作战部当时需要一个懂飞行技术的人,卡姆胡贝尔从1929年开始接受飞行员训练。《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空军,孤立的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向同样被封锁的苏联靠拢。1930至1931年,卡姆胡贝尔又被送往苏联接受秘密飞行训练,为将来他参与德国空军的重建,并成为空战战术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纳粹政权加快了秘密建设空军的步伐。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赫尔曼·戈林出任航空部长,汉莎航空公司经理艾哈德·米尔希担任航空部副部长。已经晋升至上尉的卡姆胡贝尔在当年9月进入了空军首任总参谋长瓦尔特·韦弗尔中将的参谋部,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重建空军工作。

1936年,卡姆胡贝尔晋升少校,并首次到空军作战部队任职。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134战斗机联队(JG 134)第1大队指挥官。空军人事部门在他的鉴定上是这样写的:“他适合担任更高级的领导职务。”

1937年3月,他再次回到空军总参谋部工作。此时欧洲上空的军备竞赛正愈演愈烈。卡姆胡贝尔正是德国空军扩军计划的主要制订者,他提出了200亿帝国马克的建军方案,该方案就叫做“卡姆胡贝尔计划”。1939年,他又被任命为第2航空队参谋长,并在这个职位上迎来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被俘虏的未来夜战大师

1940年1月10日,第2航空队的一名联络军官赫尔穆特·莱茵贝格尔少校意外迫降在比利时境内,他随身携带着一本最新版的《黄色行动2号方案》。赖因贝格尔没来得及销毁的文件落入比利时情报机构手中,德军高层认为英法已经知道德军的计划,希特勒因此将卡姆胡贝尔解职。1940年3月,卡姆胡贝尔转任西线第51轰炸机联队(KG 51)指挥官,但他在这个职位上也不顺利。

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法国,KG 51的一位轰炸机领航员胡里糊涂将德国边境小城弗莱堡误认为是法国第戎,结果扔错的炸弹造成57人死亡,101人受伤。德国官方误导民众,宣称是法军空袭,并以此事煽动德国人的报复心理。

1940年6月3日,卡姆胡贝尔亲率部队轰炸法军机场。然而他的座机遭到2架英军飞机的攻击,受伤后虽然迫降成功,卡姆胡贝尔却被法军俘虏,44岁的他第一次走进战俘营。随着1940年6月法国战役结束,他获得释放并回到部队。

1940年7月,卡姆胡贝尔再次进入空军总参谋部,指挥协调高炮、探照灯和雷达部队,这让他首次系统的接触到夜间防空作战的装备和理念。那时,这些单位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预警通报系统,拦截效能十分低下。

从1940年5月开始,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开始加大夜间轰炸德国的力度,此时德军夜间防御主要靠高射炮兵在探照灯帮助下打击敌人。德空军曾组织了一个实验性的夜战中队,装备单发的Bf 109战斗机,并在1939年12月18日小试牛刀。实验证明,Bf 109并不适合夜战,于是很快被双发的Bf 110战斗机取代。

1940年7月19日,戈林任命卡姆胡贝尔为第1夜间战斗机师的师长,所属部队只有第1夜间战斗机联队(NJG 1)和其它一些探照灯旅与通讯团。在卡姆胡贝尔的努力下,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转到了夜间战斗机部队服役。多支夜间战斗机部队也陆续建立起来,卡姆胡贝尔很快被冠以德军夜间战斗机部队之父的美誉。

从1940年7月开始,卡姆胡贝尔着力研究可以提前精确预警,并更有效的引导己方战斗机拦截的夜间空防体系。1940年8月13日的“鹰日”拉开了不列颠空战的序幕,他指挥驻扎在荷兰的夜间战斗机部队对付皇家空军轰炸机的零星报复,这给了卡姆胡贝尔验证自己新理论的最好机会。在雷达技术成熟前,夜间防空主要是靠探照灯和高炮,卡姆胡贝尔为此建立了更加复杂绵密的探照灯和高炮网络。1940年10月16日,卡姆胡贝尔晋升少将。1941年7月9日,他获颁骑士十字勋章。

卡姆胡贝尔防线

1941年8月9日,卡姆胡贝尔出任新成立的第12航空军司令,指挥第1夜间战斗机师和其它所有夜间防空力量,同时晋升中将。随着德国空军对夜间防空兵力的重新整合,卡姆胡贝尔成为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总监的不二人选。就在此时,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皇家空军对德国越来越频繁的夜间偷袭,德国的夜间防空部队开始着手建立更加现代化的防空体系。

卡姆胡贝尔的对策是将夜间战斗机部队组织成一条防御链,英国人称为“卡姆胡贝尔防线”,即从丹麦延伸至法国中部,覆盖范围互有重叠的三层纵深雷达站网。每条防线覆盖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20千米的区域,每个控制中心被称为“天国之床”(Himmelbett),它所控制的区域被称为“狩猎箱”。每个“狩猎箱”由一座搜索半径100千米的“弗里亚”雷达、多台探照灯,以及空中的两架夜间战斗机(长僚机各一架)组成。

当皇家空军的轰炸机进入德国或法国的某个“狩猎箱”时,德军雷达就会自动控制一台探照灯锁定敌机。防空指挥部里的女性辅助队员通过电话和无线电联络,在一幅巨大墙图上用手电或其它灯光来指出敌机当前位置,以及预计空袭目标。此时,德国空军的夜间战斗机即出动拦截。

后期的“天国之床”系统增加了两座搜索半径30千米的“维尔茨堡”雷达。与 “弗里亚”雷达的早期远程预警功能不同,“维尔茨堡”的作用更类似于现代火控雷达,其能够在相对更近的距离内提供敌机更为全面精确的信息。在一台“弗里亚”雷达发现目标后,2台“维尔茨堡”在搜索范围内接管目标并将其锁定,“天国之床”中心的控制员不间断地报告敌机位置信息,引导夜间战斗机进入拦截视野,飞行员最后依靠红外夜视设备在视距内击落敌人。

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为了尽可能减小损失,要求编队内轰炸机的间距尽量拉大,这反而帮了德国人的忙,德军雷达很容易就能发现并锁定大片的目标。英国情报机构很快就发现了“卡姆胡贝尔防线”的秘密,每次雷达只能在一个“狩猎箱”引导一架战斗机。于是英军轰炸机改变了战术,采用大机群密集轰炸模式,这时每个“天国之床”面对的是数以百计的目标,而自己只有寥寥几台雷达和数量不足的夜间战斗机。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战果骤减。

卡姆胡贝尔清楚地意识到,在现有装备体系和战术下,他至少需要2 000架夜间战斗机和更多的雷达系统才能与皇家空军抗衡。但这远远超出了德国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当时希特勒认为轰炸机的生产要比战斗机重要得多,他甚至认为应该把夜间战斗机部队调到地中海战区,因为那里正迫切的需要战斗机部队。战斗机部队总监阿道夫·加兰德和卡姆胡贝尔意识到盟军潜在的轰炸力量,一次又一次申请增加防空投入,结果基本都遭到了拒绝。

为了弥补己方防御兵力的不足,卡姆胡贝尔提出以攻为守,即由驻荷兰的无线电监听站监听英国轰炸机的通信频率以识别出是起飞还是降落,然后德军攻击部队以30架编队飞临英国空军基地上空,将正在起飞或降落的轰炸机击落。

在卡姆胡贝尔的率领下,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战绩不俗。至1942年10月初,夜间战斗机部队宣称他们已经取得了100架战果。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英国轰炸机在行动中开始抛掷大量金属箔条,德军雷达系统的效能一落千丈。进入1943年,夜间战斗机部队在对抗夜间空袭时已落于下风。

空军身价最高的将军

为了扭转受制于地面控制引导的被动局面。1943年夏天,哈约·赫尔曼首次提出“野猪战术”,并成立了第300战斗机联队(JG 300)。“野猪”放弃了先进但易受干扰的“维尔茨堡”雷达,仅利用探照灯发现敌机。凭借赫尔曼等一些王牌飞行员的高超技术,该战术实行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随后整个第30战斗机师都成为了“野猪”部队。

1943年后英军轰炸机更多地采用密集大编队空袭,且空袭路线相对固定。针对这一特点,冯·罗斯堡上校又提出了“家猪”战术,该战术仅依靠地面雷达提供敌机编队的粗略方位与航线指引,装有第一代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进入狩猎空域后将实行自由拦截。

然而,卡姆胡贝尔对于这些战术创新却始终抱着消极态度。他坚信由他一手创建的现代化雷达防空系统的有效性,针对该系统存在的引导通道太少,且易被干扰的问题,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更多、更绵密的雷达网和地面控制站,并从技术上提升雷达的抗干扰性能。现在来看,卡姆胡贝尔的设想的确代表了全天候国土防空作战的未来方向,然而,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根本不可能有充裕的资源和时间来完善这一设想。戈林为此讽刺卡姆胡贝尔是“空军身价最高的将军”。在1943年的汉堡大轰炸后,戈林“顺应民意”撤掉了其夜间战斗机部队总监和第12航空军军长职务。

同时,由于在He 219“猫头鹰”夜间战斗机的前途问题上,与负责管理战时德军战机生产的米尔希空军元帅爆发激烈矛盾,被撤职的卡姆胡贝尔又被调离首都,在偏远的驻挪威第5航空队任职,管理一些已经过时的飞机,后又成为驻挪威德国空军司令。1945年,当纳粹已濒临最后的覆灭时,卡姆胡贝尔再次被任命为夜间战斗机部队总监,然而这时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在美英轰炸机播撒的死亡火海中坐等帝国的末日罢了。

新德国空军缔造者

1945年5月第三帝国败亡后,卡姆胡贝尔被美军俘虏,这是他第二次走进战俘营。不过其未受到任何指控,并于1948年被释放。他为美国国防部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指挥抵抗盟军轰炸机的文章。1953年,他发表了在该领域被公认的权威著作——《德国空军昼/夜防空作战得失》。后来他前往阿根廷,帮助胡安·贝隆总统训练空军,这是他第二次参与一国空军的建设。

1955年11月12日,在普鲁士军事家沙恩霍斯特诞辰20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国防军正式成立。得到消息的卡姆胡贝尔决定回国,并于1956年6月6日重回现役。1957年6月1日,他被正式任命为新成立的联邦德国空军第一任空军总监,第二次参与德国空军的重建工作。

他上任伊始就以重建德国空军传统为己任,在不破坏北约同盟关系的基础上尽力维护德国的利益,如削减采购事故频出的美国F-104“星”式战斗机。与此同时,大批前德军超级王牌,包括埃里希·哈特曼、格哈特·巴克霍恩、京特·拉尔、约翰内斯·施泰因霍夫、瓦尔特·克鲁平斯基等陆续回到联邦空军任职,在他们的努力下,德国空军得以涅重生。

1961年2月,卡姆胡贝尔的肩章上增加了第4颗将星。次年他在66岁高龄时退役。1986年1月25日,89岁的约瑟夫·卡姆胡贝尔与世长辞。

责任编辑:王宏亮

猜你喜欢

卡姆轰炸机战斗机
第十一页 知识点 轰-6K轰炸机
苏-35S战斗机
B-1B轰炸机
李龙大与苏卡姆约的“矛”“盾”之争
达洋和吉坦 (十)
达洋和吉坦
图-95轰炸机
优雅女孩家居设计贴纸书贴出我的大皇宫
歼-5战斗机
蚋式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