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2013-04-07陈艾功
陈艾功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223200)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陈艾功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22320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并且致死性极高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死亡率高达95%。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
1 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鸭,不感染鸡鹅。本病潜伏期1~4d,突然发病,病程进展迅速。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该病的诱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病初精神萎靡、缩头,不爱活动,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喙端和爪尖郁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色或绿色稀粪。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肝脏,肝脏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的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经过无菌处理后经尿囊腔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鸭胚或鸡胚,经过3~5次传代后可稳定地致死胚,并可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鉴定病毒。
4.2 动物接种 取l~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2组,其中一组经皮下注射I~2ml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24h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液或分离到的病毒,注射抗体组80%~100%存活,而未免疫组80%~100%发病死亡。应注意的是从自然感染病鸭分离到的鸭肝炎病毒在回归试验时往往致病率较低,甚至不发病。
5 防治
5.1 主动免疫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1~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1次(滴口、饮水),可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
5.2 被动免疫 (1)免疫种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d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次,可以保证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2)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 对于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来控制疫情,每羽1.0~1.5ml。
S858.32
B
1007-1733(2013)11-0081-02
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