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2013-04-07熊金星
熊金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2010 年8 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国家的战略安排不但有力地推动、加快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百年难逢的机遇,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加速中部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两型社会”的构建服务。
高职教育从受教育者个人层面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就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生存力、拓展力和创新力。这就要求我们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我省高职院校角度来看,培养模式的构造样式及其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及职业市场调查与专业设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构成要素,必须着力以下几个模式的重构。
一 科学定位,明确培养规格
湖南省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结构的优劣,既会影响已引入项目效益的发挥,也会对后续项目进入以及项目先进与否产生影响。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少数专技和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缺乏,可以花代价引进。但是,大量的中低端专技人和现场管理人员是无法大批量引进的,只能靠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加快培养。承接产业转移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析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满足和顺应我省加速发展的需要,这是高职教育的首位任务。就湖南省高职院校现有实力而言,培养高端人才,吃力不讨好,而培养技术熟练的从事重复性劳动的操作工,势必又浪费了宝贵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各类高职院校只有科学定位,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起点只有定位在职业教育进而生发高等教育的属性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发展。湖南省高职教育的定性,首先应是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其次是高等性,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科学素养的修炼,提升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岗位拓展能力,以适应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湖南省高职教育应有鲜明特质,即职业性、高等性、创新性、岗前预备性。纲举目张,以能力为纲,以多元素质开发为举,培养适应经济转型需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 适应市场,设置学科专业
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作为区域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要联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首先要遵循职业性原则,根据职业岗位趋同性原则,归并职业岗位类型,按照社会需求驱动原则设置和建设学科专业,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学生和家长需要、未来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和开发的原动力,所设置专业应与我省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相适应,和劳动力流向相适应;所设置学科专业应与当地职业岗位所具有的知识跨学科交叉渗透相适应,应与技术进步、当地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学科专业设置前要开展职业市场调研,研究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服务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研究服务区域职业市场发展趋势,使专业设置与职业市场发展相适应。其次要遵循错位性原则,湖南省高职要根据自身定位和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走特色兴校之路,避免热点专业建设一哄而上,“千人一面”,大起大落,造成人才和资源浪费。第三要遵循协调性原则,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按“宽专业、多方向”框架,以学科专业类群打造专业公用大平台,打通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基础教育融合渠道,按照多元智能、多方向体系挖掘学生潜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的机动性。第四要遵循前瞻性原则。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要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产业升级、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要跟踪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积极跟进,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引导,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动态并进机制研究,建立“专业预警机制”。
三 打造精品,整合课程体系
湖南省高职课程体系设计要凸现职业岗位能力,按照岗位现实需要,考量学生人格本位,以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为指向,策划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宽基础、活模块”的架构,其课程结构可命名为双框架结构。其一框架为“宽基础”组合,将关联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归并,细化为职业群专业类、工具类、公共关系类、政治文化类四大板块。其一框架为“活模块”组合,课程是针对某一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知识打基础,以技能提能力,整合教学内容。这种高职课程模式着眼点在“宽”和“活”上,“宽”是学生所学的基础课是多元和多维的,“活”是在“宽”的基础上的拓展,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特定的专业模块学习。通过基础部分的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使学生能适应广泛就业的需要;通过专业模块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上岗能力,组织个性化的学习,学生能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此种课程模式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整个课程体系可细化为三大板块:公共素质课板块、职业基础课板块、职业技术课板块,公共素质课板块、职业基础课板块解决“宽基础”,职业技术课板块解决“活模块”,根据就业导向需要,岗位技能的发展的需要,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我省各类高职可通过打造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办出质量。
四 体现特点,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学设计改革的思路应以项目教学为导向,根据职业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和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将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革为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按知识结构模块化组团形成教学项目,构建“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更好?”以工作过程为行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选择必要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应由校内校外教学平台来完成,校内实训主要以全仿真模拟实训场景教学为主,解决学生“如何动手?怎样动手?”的问题;校外实训就是岗位化全真实习,其过程在校外企业平台进行,以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来实现,完成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 多元参与,建立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综合岗位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现在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湖南省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从课程教学的能力目的建立—教学过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教学成果各层面评价—重新指导教学,评判高职教育的质量。其评价机制有三项标准,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学生通过对自身能力形成的评价,来评价教学,评价主体由学生承担;其次以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来评价教学,评价主体由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再次以职业资格准入标准来评价教学,评价主体由用人单位承担。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之处在于,应创新教育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动态地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按就业岗位调整的要求,培养顺应本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