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钢琴叙事曲特征解读

2013-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叙事曲肖邦浪漫主义

赵 嘉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 年3 月生于波兰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是波兰伟大的民族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也是19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从6 岁开始,肖邦正规系统地学习钢琴,8 岁时就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会,被誉为“钢琴演奏神童”。1824 年,13岁的肖邦开始师从德国著名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2 年后,肖邦中学毕业进入华沙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同时也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叙事曲(Ballade)是浪漫主义时期在文学叙事诗和声乐叙事曲的双重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内容多取材于古老传说、民间史诗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它与诗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初的叙事曲只是声乐形式加以表现。肖邦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将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并融入诗歌的戏剧性和史诗性,创作了肖邦钢琴叙事曲。这一创作,不仅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而且还提高了叙事曲的艺术表现力,为了全面剖析肖邦钢琴叙事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征,本文将从肖邦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从民族性、浪漫性以及戏剧性的角度探讨肖邦钢琴叙事曲表现特征。

一 深厚的民族性

肖邦生活的年代正是波兰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四次瓜分,1829 年,肖邦毕业之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高潮,1829 年肖邦毕业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的时期,反对外国奴役、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对正当青年的肖邦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热爱自己的祖国,肖邦总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支持国家的民族运动,然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屡次失败,给肖邦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造成了巨大的伤痛。肖邦钢琴叙事曲在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性。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民族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充满着波兰浓厚的乡土气息

1.浓郁的波兰民族文学素材。少年时代的肖邦就不断地在民间音乐和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农民的舞会可以使肖邦一连听上数小时而不离开,就连华沙街头的任何一个演唱民歌会他也不会放过[1]。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与波兰民族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其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波兰乡土气息。受父亲影响,肖邦自幼就酷爱文学,读书期间,肖邦对当时波兰和立陶宛的历史以及民间传说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加上他与海涅、巴尔扎克以及密茨凯维支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长期交往,激发了创作灵感,促成其将叙事曲作为一种新的钢琴作品体裁。在创作过程中,波兰丰富的诗歌、民间传说以及历史等民族文学素材,给予了肖邦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1831 年至1842 年期间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都充满着浓郁的波兰民族文化特色。

2.浓郁的波兰民间音乐特征。作为西方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肖邦,在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上是非常严肃的,他虽然反对用好奇心理看待和随意改变民间音乐,但同时又不被传统民间音乐所束缚,肖邦细细感悟波兰民间音乐的独特特征,并对其进行精炼和升华,不仅使波兰民间音乐特色更加纯化,提高了波兰民间音乐体裁艺术水平,而且鲜明地突出了其民间音乐特色。在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中,充分运用波兰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歌舞、器乐等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手法,运用宽广、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与音色,加之波兰民间音乐中三拍子的使用,使其作品的节奏灵活而富于变化,凸显了波兰舞蹈节奏的特点。同时,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另一民间音乐是其每一作品中都突出了歌唱性与舞蹈性相结合的波兰民间音乐风格。

3.永恒不变的故土情怀。肖邦一生虽然有近一半的时间身处异国他乡,然而,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这位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诗人的魂牵梦绕。其钢琴叙事曲作品中无一不流露出的肖邦那刻骨铭心的故国情结以及满怀对祖国和家乡深切思念的思归情感。

(二)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

肖邦生活的年代正是波兰灾难深重的时期,面对沙皇俄国等外族的侵略和凌辱,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爱国主义斗争。一批批进步的、浪漫主义波兰文学家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其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主张和反抗深刻的影响着肖邦,加之当时波兰文学中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中充满了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

肖邦热爱波兰,但却又无法为波兰的解放上战场,他热爱他的家乡,但却又迫不得已离开家乡。肖邦集祖国的悲惨命运与个人异乡流浪生活的痛楚于一身,使其作品的创作大大地增加了音乐悲剧性的份量,在其钢琴叙事曲作品中,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成了他钢琴叙事曲创作中永恒主题。其作品所流露出的悲愤、忧愁、压抑、英勇、雄壮、激动的复杂情绪,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肖邦那悲壮的民族义愤、深沉的民族情结以及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二 绚丽的浪漫性

作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继承者和缔造者,肖邦钢琴叙事曲创作的高度在于其不受传统束缚,且有其特有的独创性,富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作品中蕴含凄美伤感的悲情色彩

肖邦自幼就多愁善感,加之坎坷的人生历经,造就了肖邦忧心忡忡的忧郁气质,再加上当时波兰所遭遇的灾难以及个人的孤楚于一身,使肖邦的性格包含了悲剧性的一面。肖邦的钢琴叙事曲无论是从情境上还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们,特别是他的作品中饱含着悲情色彩,这些悲情的旋律令人千肠百转,折射出失去祖国的凄美伤感的悲情性。同时,在个人情感方面,在经历了与戴尔芬娜·波托茨卡及玛丽娅·沃津斯卡的两次失败恋情后,长期的孤独生活使肖邦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1838年6 月,与著名诗人乔治·桑的结合使肖邦变得健康自信,快乐激情,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也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后来因为性格差异以及意见分歧,两人最终选择了分手。坎坷的情感历程,特别是与乔治·桑感情的破裂对肖邦的影响很大。这些经历造成了肖邦“注定的悲情”,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显得那么繁盛、绚丽,令人钦佩,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显得那么寂寞[2]。

(二)不受拘束的曲式结构

在肖邦四首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中,他一方面以传统的曲式结构作为其创作作品的基础,另一方面又采用“自由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大胆地创新,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中又富含古典主义形式的肖邦特色的钢琴叙事曲。在曲式结构的使用上,肖邦从不依赖正式的大型曲式,而是采用把奏鸣曲、变奏以及回旋等原则相结合的混合曲式结构,并运用到其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中,这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受传统约束,同时,肖邦还通常还依据作品内容的需要而采用相应的表现手法,既体保持了作品创作的原则性,又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在使用上的音乐结构的基础上,萧邦从来没有正式的大型音乐,但广泛采取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把奏鸣曲,和变化的原则和摆动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到创作的钢琴叙事曲的,既具有传统和遗产不是传统的束缚,同时,萧邦还根据作品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身体保持有原则,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形式不拘一格,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三)灵活善变的节奏

正如肖邦所说:“弹奏歌唱性旋律的手可以摆脱掉严格的时值,但弹节奏的手必须保持住时值,设想有一棵树,当树枝在风中摆动,其树杆就是稳定的时值,被风吹动的树叶就是旋律的跳动。”[3]在钢琴叙事曲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肖邦常对多种音型进行组合,各种灵活多变的节奏型处处可见,不仅增强了其作品的叙事性作用,而且还使其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韵味。灵活多变的节奏赋予了肖邦钢琴叙事曲一种完全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还彰显了其个性特征以及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三 激扬的戏剧性

由于受叙事诗的影响,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在创作上,均采用了波兰民间风格音乐中的即兴手法和变奏手法,唱出了当时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以及美好愿望。这四首钢琴叙事曲不仅表现出了其磅礴的气势,而且清晰地显露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悲剧性的冲突与强烈的情感表现方面均显得惊心动魄,充满了激扬的戏剧性。

(一)细心创造的每一个戏剧场景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主题常通过交叉、变型以及相融等交响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不仅语言表现力较强,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诗歌韵味及戏剧场景。肖邦通过对舞曲的音调以及歌唱性的音调进行糅合,结合声乐和乐器的特性设置了众多形式的戏剧场景,如他以华沙起义为背景,巧妙的运用戏剧场景,挖掘其精神世界,创作出戏剧性、抒情性、悲剧性相互交融使其钢琴叙事曲,同时在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中往往会特别突出三种特性中的某一特性,如通过对生活所感来描绘、渲染作品的抒情胜,而淡化其悲剧性,从而加强作品的戏剧性,以突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精心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

作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继承者和发扬者,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作品中处处体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及其表现手法,但同时,肖邦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革新者和创造者,他大胆地借助和声、转调以及音区等方式的变化,细心地创造出其钢琴叙事曲中激烈的戏剧冲突。如在作品的主题对比方面,肖邦常常通过旋律、和声、节奏、力度多种表现手法突出不同主题之间的性格差异,通过抒情歌曲、圆舞曲以及伤感的音调等因素,使主题色彩得到完美的表现,从而使主题形象产生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其钢琴叙事曲的戏剧冲突。当然,肖邦作品中人物活动形象鲜活、主题的变奏手法以及变奏和复调的相结合等高超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营造出其作品强烈戏剧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叙事曲创作中,密茨凯维支史诗对肖邦的影响显而易见,有确凿的资料证明,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与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有很大关系。[4]

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作品正是在这样沧桑时代背景下以及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充分运用其高超、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敢于突破传统束缚,进行大胆革新,善于营造戏剧场景与戏剧冲突,饱含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满腔热情而创作出来的。肖邦将自己的的感悟深深地同钢琴叙事曲中的悲凉情节融合在一起,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愤慨和抗争的声音,这也正是其叙事曲之魅力所在![5]

[1]韩秀坤.谈肖邦音乐的民族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 90- 92.

[2][匈]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

[3][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5]陈春兰.肖邦钢琴叙事曲的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叙事曲肖邦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钢琴诗人”肖邦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肖邦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性依存叙事曲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