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沈阳现象”的后现代消费文化内涵及逻辑脉络

2013-04-07石凤珍

关键词:赵本山大众文化后现代

石凤珍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小沈阳现象”的后现代消费文化内涵及逻辑脉络

石凤珍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小沈阳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生发于中国本土的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个案。它蕴含着中国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自身的逻辑脉络:明星制造,效益为本;娱乐至上,快乐原则。受众研究表明,小沈阳受到热捧,因为其梦想与行动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亚文化心理状态。

“小沈阳现象”;后现代消费文化;受众

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凭借与师傅赵本山合作的小品《不差钱》中的突出表现,东北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创造了一炮打响、一夜走红、一举成名的神话。随后,小沈阳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被大小媒体竞相追捧,被全国各地频频邀请巡演,其出场费也由过去的几百、几千元,陡然飙升至数十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传奇令全社会瞩目,既产生了“爆炸式”的轰动效应,也引发了各界的热议。这一现象,被冠以“小沈阳现象”。网络上对“小沈阳现象”的评价很多,但大多停留在个人好恶层面。一些学者的意见虽然不乏深刻与尖锐,但多侧重于从文化价值学视角去分析看待,例如常常用“二人秀”、“低俗”、“媚俗”、“缺少灵魂”、“无根”等字眼来评价,既缺少社会学的视野,也缺少理论上的支撑,导致单一的文化价值学研究得出简单化的认识,结论难免停留在带有情绪化的是非价值判断上,从而流于主观片面,没有揭示出这一现象的深层文化内涵,没能达到对这一现象的理性解读和深刻把握。

其实,“小沈阳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生发于中国本土的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个案,它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它对中国当代文化、大众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小沈阳现象”是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认识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根由,判断它的性质和意义,厘清它的生产机制,规范它的影响作用,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引导中国文化产业化之路健康发展,是我们文化和学术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小沈阳现象”研究至少包涵以下几方面意义:首先,解读这一经典的当代消费文化个案,使我们能够从理论上探索并发现中国本土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自身的逻辑脉络。其次,藉此对风行20年的春晚小品艺术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正确认识评价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关系。再次,考察赵本山、小沈阳师徒二人表演的“二人转”及其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并总结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的成功路径。“小沈阳现象”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产物,它本身也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文化,因此,必须借鉴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才能够深刻把握这一大众文化现象的消费属性和实质。“小沈阳现象”还是一种艺术生产,是在中国大力兴起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文化生产实践,所以,还需要采取社会经济学的方法,考察研究它的运作机制。当然,小沈阳的小品和二人转表演,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艺术实践。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艺术的符号意指、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研究对象,所以,艺术学及符号学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必备的。

一、“小沈阳现象”兴起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背景

小沈阳凭借后工业传媒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明星,创造出娱乐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这种现象具有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形态形成、创造和消费的一般特征,只有在后现代消费社会才能出现,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产物。

小沈阳的师傅赵本山,连续20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蝉联12届春晚小品类节目评比第一名,成为著名的小品王和艺术家。赵本山通过央视成名,但并不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一点,就与小沈阳的艺术成功之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究其根本,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和消费需求,产生并形成不同的文化结果。今天是网络覆盖全球、电子信息高速传播与运转的后工业时代;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产品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是一切都与传统产生了巨大差异的变革时代。可以说,“小沈阳现象”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在后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类似现象早已不是文化传奇和商业秘密。如此,我们在评价“小沈阳现象”之前,首先应做的就是清楚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了解大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的真实状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性对待“小沈阳现象”,才能避免浅层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追捧或指责。更进一步,只有从此视角出发,“小沈阳现象”作为中国本土形成的大众消费文化典型所蕴含的独特逻辑脉络,才有可能得到学理研究和把握。

二、“小沈阳现象”的后现代消费文化逻辑

“小沈阳现象”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消费文化。它的生产过程和结果,体现出高科技时代消费文化的一般特性,它的形成与中国特有的艺术生产条件,如央视及春晚、赵本山与本山传媒、“二人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消费文化”去看待它,必须明了其所包含的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逻辑,那就是:明星制造、效益为本;娱乐至上、快乐原则。

(一)明星制造、效益为本 在后现代社会,明星既是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也是获取文化经济商业利润最大化的保证。明星制造的根本目的在于商业成功而不是文化的提升。小沈阳的成功,某种角度说,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本山传媒联合制造的产物。虽然制造明星、产生明星效应并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根本职责,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制造一个乃至多个小沈阳,产生一个乃至多个“小沈阳现象”,无疑是央视传媒和本山传媒这两个经济实体的最大商业愿望之一。小沈阳走红后,“小沈阳现象”产生的轰动效应,为央视传媒和本山传媒以及本山演艺公司“刘老根大舞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他的出场费由过去的几百、几千元一夜之间爆涨到数十万元。所以,春晚舞台既可说是艺术创造的圣地,也可说是明星制造的场所。全国人民一夜之间都知道了小沈阳并被其吸引,不能不说是只有中央电视台这一权力机构及春晚这一巨大的文化生产平台才能创造这样的商业传奇。

赵本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本山传媒及“刘老根大舞台”是赵本山经营的演艺公司,也是东北“二人转”的主要表现舞台。小沈阳作为优秀的二人转演员被赵本山发现并收为磕头徒弟,这一师徒关系是小沈阳得以成名的直接因素。在这里,把握师徒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作为文化产业载体的“刘老根大舞台”的运作机制,是我们深入认识“小沈阳现象”的消费文化特质的关健所在。必须要注意,赵本山收徒的形式,采取的是传统的民间艺人的做法——磕头拜师,徒弟一律称其为爹,这使得小沈阳与师傅赵本山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家庭或家族关系。这种由契约规定的成员,也对债权人负有连带责任。所以我们也就不必感到奇怪,小沈阳创造的财富首先需上缴赵本山。同样,赵本山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自己退为配角而力捧徒弟的行为,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赵本山师德高尚,其中的经济义务和责任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从以下事例可以看得更加明白:在2010年春晚的小品节目中,赵本山、小沈阳师徒让步担任配角,而携手力捧另一位徒弟王小利,这进一步充分证明这是家族式经济结构构建和群体经济利益运作的策略与模式。这一社会经济学视角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使我们避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考量“小沈阳现象”,认识到是后工业技术及媒介权力与民间传统文化及传统经济模式奇特地融合在一起并发挥作用,才制造出如此形态的商业与文化传奇。我们尽可以将其看做后现代文化的经典个案,也可以看做是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有效范例。正因如此,我们说“小沈阳现象”是独特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产物。它既有多元文化属性,又有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个性,“小沈阳现象”文化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娱乐至上,快乐原则 赵本山与小沈阳、王小利合演的小品《捐款》,被人诟病最多的是缺乏深度、低俗与媚俗。殊不知,娱乐至上的快乐原则是后现代消费文化有意采取的一种姿态和经济策略。与其相信生产者所谓的为百姓制造“快乐”是这一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和宗旨,毋宁说后现代社会里“快乐”本身就是商品的筹码。由消费文化和电子媒介提供的“快乐”不能无偿提供,不能无偿享受,“快乐”只能用来消费,消费只能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当然,央视和本山传媒所谓的快乐是当今大众摆脱压力的最主要的文化需要并非是一种歪曲言论,而要注意的是,当“快乐”成为唯一的核心与最后的需要时,只能证明其后现代社会的大众身份。大众文化研究早已发现,“娱乐至上”是后现代文化的根本特性之一。在此,我们所要着重研究的是,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文化权力机构和赵本山这样的文化艺术权威,怎样引导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怎样使大众放弃意义和深度而沉醉于简单的快乐,怎样有意无意促进了当今社会全民娱乐的消费文化倾向。毫无疑问,小沈阳作为娱乐笑星,没有接受的土壤不可能红遍大江南北,这也是需求与供给的合谋结果。这里需要思考和警惕的是,当娱乐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化取向时,除了商品属性,文化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审美价值安在,是否与我们的心灵无关。

三、“小沈阳现象”的受众分析

受众研究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受欺骗的大众”到约翰·费斯克提出的“抵抗的大众”,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过程,离不开大众,没有大众的接受与反应,就没有“小沈阳现象”,反对小沈阳和认同小沈阳的受众,共同参与和创造了“小沈阳现象”。大众不是铁板一块,大众的繁复和立体化,间接指示出小沈阳这一大众接受文本的多义性。哪些受众在哪些层面或接受或喜欢或否定或鄙视小沈阳,这是需要细致区分的。抨击与热爱小沈阳的受众,显然不是同一个大众群体。小沈阳之所以受到多数年轻人的追捧,显然因为其言谈举止、成才梦想和形象,符合当下青年亚文化,契合了他们的心里,与他们的精神产生了共鸣。例如,他不男不女、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混搭差装,类似于超级女生李宇春的中性扮相,显然认同了今天青年人的审美趣味,暗合了独生子女一代渴望雌雄同体兼具两种力量的潜在心理。他多元地模仿明星的艺术才华与上星光大道展现自我一夜成名的渴盼,真实地折射出当代青年的青春梦想和激情,迎合并鼓舞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心理。所以,小沈阳的成功在偶然中包含着必然,他的艺术形象与存在,具有不可被他人代替的象征意义。但是,无论青年还是时尚,都是易变和嬗变的,这也意味着他终将可能被新的“小沈阳”们所取代。即便如此,小沈阳在他所属的时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依然具有永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美)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译.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英)尼克·史蒂文森著,周 宪,许钧主编.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美)理查德·沃林著,周 宪,许钧主编.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周 宪,许钧主编.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英)安德鲁·古德温 加里·惠内尔编,魏礼庆,王丽丽译.电视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0](德)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冯喜梅〕

The Connotation and Logic of Postmodern Consumer Culture of"Xiao Shenyang Phenomenon"

SHI Feng-zhe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Xiao Shenyang phenomenon"is not only a typically native thing of the postmodern popular consumer culture in China but an implication of its principles:star-manufacturing;benefits orientation;the supremacy of the entertaining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happiness.Audience research reveals that Xiao Shenyang becomes a hit just because his dreams and behaviors reflect the sub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Xiao shenyang phenomenon";postmodern consumer culture;audience

G124

A

1674-0882(2013)03-0080-03

2013-04-20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小沈阳现象’的后现代文化研究”(10BA0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11&ZD022)

石凤珍(1968-),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赵本山大众文化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赵本山:你郁闷吗?
赵本山黄宏曾为争宋丹丹闹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