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虚不受补”的机制
2013-04-07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肾病科北京102400
陈 逗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肾病科 (北京 102400)
虚证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应。《素问·通评虚实论》讲“精气夺则虚”。虚证主要的临床表现:疲倦无力,消瘦,懶言,精神萎靡,面色白,舌质淡,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脉迟或虚弱无力等。仔细分析可以分出气、血、阴、阳虚以及具体到某脏虚,如心、肝、脾、肺、肾虚。对于虚证的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衰者补之”,《灵枢》也指出“虚者补之”。为虚证设立了治疗原则。给予补药治疗后,一些患者却出现诸如:口干舌燥、口舌溃疡、咽痛、便干、耳鸣、头晕、脘胀等,而虚的症状也没有好转。这种现象称为“虚不受补”。
“虚则补之”是传统的正治法,扶正可以驱邪,但为什么却助邪了呢?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呢?关于其机制文献资料上有多种说法,如没有“分清以虚为主还是以实为主”,没有“辨别是真虚还是假虚”,没有辨清“气血阴阳的不同和五脏六腑的病理位置”,没有“兼顾胃气”[1]等等。这些是可能的机制。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虚不受补”者大部分为素体痰湿较重的患者,而瘀血较重的患者较少。胃气弱者不受补的深层原因也是因脾胃虚弱,水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痰浊所致。
为什么痰湿较重的患者不容易受补呢?主要原因是:膜腠中蕴藏痰湿。
膜腠是三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焦是气液共同的运行通路。陈潮祖先生将此通道演论成“精、气、血、津、液五种基础物质运行出入的通道”[2]。膜腠中蕴藏痰湿,可以使水液气化不及或运行受阻,出现需要津液的脏腑表现濡润不足的燥象,严重时呈现阴虚。当阻于膜腠的痰湿影响了元气的通行与转化,机体会表现气虚、阳虚。虚象掩盖了痰湿的征象,故临床所见症候群为虚证。这时如果因虚用补法,不论是补气药还是补血药、滋阴药、温阳药等,均需从胃肠吸收,经循环系统到达脏腑组织、细胞,必然经过膜腠区域。膜腠既有通道功能,又存在部分气化功能。痰湿阻于膜腠,影响滋养物质的到达,补益作用则不能发挥;在气化区域,生津、补血、滋阴法,所选药物属阴性,阴性药物容易助湿,加重对元气的阻碍;补气、温阳药物属阳,阳性药物易使痰湿邪化热,加重伤津灼液的状态等几种可能的情况,最终造成“虚不受补”。
由于膜腠走行分布在所有的脏腑中,故不受补的症状各异。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痰湿蛰伏的膜腠在不同脏腑,补益后表现症状各有特点:如在脾胃,进补后易出现腹胀、恶心、浑身乏力,嘴唇溃疡;在肝胆则易头昏、眩晕、耳鸣、眼胀、视物昏花;在少阴经则易耳鸣、咽中似有痰;在肺则咳痰增多、咽痛、鼻干,甚至鼻中出血或鼻内生疖肿等等。
另外,中医对虚实的认识从来就是辨证的。在八纲辨证中关于机体虚实斗争的状态概括为6种,除了主要表现实证2种、虚证2种外,“正气虚,邪气盛”与“正气虚而有形之邪停留”[3]是两种常见状态,治疗上扶正与驱邪相结合是合理的,“补而不滞”[4]的组方思想为大部分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比如名方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都体现了补泻兼施的配伍理念。补中益气丸中党参、黄芪补气,白术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升麻、柴胡提升清阳之气。本身在配伍上已经考虑到利湿去除病理产物,理气使补而不壅,当归补血以养气,活血以助气行等辅助方面,临床上仍观察到使用该药“不受补”的病例。还有六味地黄丸用熟地、山药、山萸肉三补,泽泻、茯苓、丹皮三泻,配伍严谨,三泻药利湿、清热,佐助三补药发挥作用,但仍有“不受补”的患者。我们判断是补虚与泻实作用的病理层次不在同一个阴阳对立层面上,补益不能有效作用在虚的病理环节上,而是助长了实的病理环节。
原则上“扶正可以驱邪”,是当正与邪形成一个矛盾层的对立双方时,此涨彼可以消,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比如患者脾虚症候群明显,而肺内伏有痰浊临床表现不明显,此种虚实就不匹配在同一虚实的阴阳层面上,当补脾气时极容易激动痰湿而助邪,出现“痰湿或痰热蕴肺”的症候群。可见补益与驱邪不能有效作用在患者突出的病理靶位层是“虚不受补”的又一个原因。
[1]李长锤.浅谈“虚不受补”的含义[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7.
[2]宋 兴.临证解惑—陈潮祖教授学术经验研究[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6.
[3]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3-194.
[4]郭 强.“补而不滞”在补益剂配伍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