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拟作再探

2013-04-07王菊梅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集句邵雍变法

王菊梅

(东华理工大学期刊社,江西抚州 344000)

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三部曲,是万斌生先生耗时十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力作。时代的不同,写作的动机,对人生的感悟,造就了《王安石》这部鸿篇巨著的精神特质。

出于创作的需要,小说中有为数不少的诗、词、歌、赋、奏章、诏令、书信、楹联、偈语等,一部分是作者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和规定情境或文献中的只言片语而撰写的[1]429,属于拟作。纵览全书,拟作共有56处,其中第一部《功名》有24处;第二部《苦辛》有10处;第三部《乱真》有22处。笔者曾有文《读万斌生〈王安石〉并品评其拟作》,其中选取了几处拟作稍作评析[2],现试从内容角度再度品评该书拟作。这些拟作或是为了深化主题的需要,或是为了顺应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是为了多侧面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如果说小说《王安石》是一座巍峨的大厦,那么这一处处饱含作者才情的拟作就是这座大厦上的精密构件和精美饰品。

1 以小见大,将主题的深化融入拟作的字里行间

王安石,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小说《王安石》自然是紧紧围绕那场著名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而作。小说第一部《功名》为变法及其高潮的崛起做了精心布局和铺垫,其中的拟作也充分反映了这点,试举例说明。

1.1 一首集句诗揭示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大宋立国以后,重文轻武,国力疲弱。北有辽国,虎视眈眈;西有夏人,不断骚扰。熙宁元年端午过后,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的王安石家中好事连连。一是王安石之子王雱辞别父母,前往旌德任县尉去了;二是皇帝赵顼看过王安石之弟王安国所作《序言》,颇为赞赏,下诏令其入朝。王安国接旨后,即由江宁(今江苏南京)赶到东京(今河南开封),暂住在哥哥家中,等候皇上召试。兄弟别后相逢,都很高兴,某日一同到西太乙宫郊游,在此边走边看,寻觅着几十年前青少年时期的回忆,还题下著名的《题西太乙宫壁二首》。转眼天色已晚,二人正要出宫,却突见殿顶藻井中飘下一张黄纸来。那黄纸在空中悠悠荡荡,并不落下,最终贴在了王安石的胸前。黄纸上写的是两首六言绝句,第一首是“幽燕川原叶暗,颁诗樱苑宴酣。归梦不知山水,老少相携就南。”[3]357-358这短短的几句诗,不仅用的是王安石《题西太乙宫壁二首》的原韵,而且全诗居然都是王安石诗的集句。

集句诗是诗的体裁之一。集,集合的意思。句,即古诗句、文句。集句诗就是集合古诗文句成诗。作者只有博闻强记,才能集句成诗[4]。集句诗虽然采集他人诗句成篇,但是经过集句作者的思考和重新排列组合,个别还稍有改动,属于再创作范畴。就诗意来讲,集句诗有的借用了原诗含意,有的在原诗旨意上有所引申和发展,还有的反其意而用之。拟作妙贞集句诗正是如此。第一句“幽燕川原叶暗”,出自《白沟行》,原诗为“幽燕桑叶暗川原”,是王安石嘉祐五年秋出使契丹路过边境白沟河,感叹大宋边防废弛所作,妙贞用的是王诗原意;第二句“颁诗樱苑宴酣”,出自治平二年王安石在江宁所作《送江宁彭给事赴阙》,原诗句为“樱花颁诗豫宴酣”,本是颂赞和祝福,当然也是应酬,妙贞对王诗的原意有所提升和发展,说的是官僚集团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第三句“归梦不知山水”,原句为“归梦不知山水长”,见于《葛溪驿》,是王安石皇祐二年回故乡临川返回京城途中夜宿葛溪驿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妙贞集句的含义与原诗不仅迥然不同,而且联系上下句阅读,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联系上句“颁诗樱苑宴酣”,诗意是批判官僚集团醉生梦死,不思进取,任凭大片领土沦于敌手而不去收复;联系下句“老少相携就南”,诗意则是感叹因天灾人祸而背井离乡的灾民对故土魂牵梦萦。第四句出自王安石早年诗作《河北民》,原诗为“老少相携来就南”,说的是北方多年战乱、天灾频仍,老百姓被迫扶老携幼逃往南方。妙贞集句诗意与原诗相同。

综观妙贞集句,字字句句与小说主题紧紧相扣相融:大宋积贫积弱,危如垒卵,权贵集团腐化堕落、苟且偷安,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再不变革,必有亡国之忧。拟作虽短,却充分揭示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揭示了王安石变法运动是历史的必然。

像这样将主题的深化融入字里行间的拟作,还有不少。小说第三部《乱真》对变法之争中的君子与小人面目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王安石的人格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试看第53页韩绛写给王安石的信。)

1.2 一封书信饱含变法相关信息

韩绛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王安石第一次辞相时,推荐韩绛接任宰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韩绛为人宽厚,但才干不如吕惠卿。韩、吕不合,韩绛遂给退隐江宁的王安石写了这封信。可以说,韩绛写给王安石的信,既符合韩绛身份,又切合历史情境和当时语境。信札虽短,所包含的信息却不少。信的前半段:“向蒙荐举,得复旧职。感戴之余,岂不欲萧规曹随,助圣上大行新法,以兴利除弊、泽惠万民而壮国威”,表明了韩绛对新法及其变法运动的实际主持者王安石的倾心认同;信的后半段:“惟绛才疏学浅,致心有余而力不逮,甚以为忧。切望介甫为国珍摄,期复机枢。某避席以待,以副天下之望。”则表达了与吕惠卿难以合作故决心辞职的无奈心情,并透露出将力荐王安石复相的重大消息。

韩绛虽是王安石变法的主将之一,却出身于豪门世族,这充分显示出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王安石变法虽然遭到豪门贵族集团的拼命反对,但是连这个营垒中的的开明分子也积极参与了,而王安石不仅不排斥他们,还高度信任和予以重用,也说明王安石海纳百川,用人不拘一格。而出身于下层官吏的吕惠卿,投身变法运动后屡建功勋,经王安石不断拔擢也跻身高位,但他后来野心膨胀,滥权谋私,任执政后,“得君怙欢,虑荆公复进”[5],最终发展到与王安石反目成仇,这说明权力对人的腐蚀,古今皆然。

2 由近及远,用拟作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情节,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被称为是小说的骨架。小说《王安石》中巧妙地用拟作推动情节发展,起到很好的效果。

2.1 一张处方牵出无数大事

一部作品,它所含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它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大,也就越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和探讨的热情。例如《红楼梦》,内容宏富,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也涉及医卜星相等,包括治病的处方。如此博大精深,致“红学”研究经久不衰。《王安石》当然不是《红楼梦》,但也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含量。小说第二部《苦辛》[6]225出现的李士宁开出的治疗王雱之子惊悸的处方,便是一例。

“沙参三分、升麻三分、钩藤二分、知母四分、子芩四分、寒水石六分、白术二分、防己二分、蚱蝉一只(去翅)、蟑螂三只(去翅)、炙甘草适量。

以上药捣烂研末,蜜水、米汤调和,煎沸如饴,制成丸饼如枣。日服一枚,百日儿服四枚即愈,三岁儿约服七枚。”

此处方的“原型”,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可见作者涉猎之广。但小说作者绝非以此拟作炫耀其博学,而是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却说那道士李士宁与王安石早就相识,并曾教授王安石健身气功,这次又为王雱之子即王安石的孙子开方治病,足见两人交谊。这就为日后皇族赵世居谋反案牵连到李士宁,而当时任参知政事的吕惠卿为阻止王安石复出,竟企图将王安石也牵连进去的情节埋下了伏线。

李士宁开方后嘱道:“此病由惊悸而起,最少半年之内,未可再受惊吓。”但是在随后发生的“东明事件”中,大批乡民围攻相府,王雱之子再受惊扰最终不治。

王雱为王安石之长子,天资聪颖,学识渊博,24岁中进士,敢直言,有主见,在王安石变法时他是父亲的得力助手[7]。儿子死后,妻子神志失常回乡养病,王雱遭此子亡妻散,大受刺激,早早地便因病而逝,时年仅33岁,给暮年的王安石以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第二次辞相。可以说一张处方,牵出无数大事。

2.2 两首题诗反映现实、暗喻纷争、推动情节发展

扬州,是王安石中进士后担任第一个职务——签书淮南判官的地方。熙宁七年,王安石再游扬州城西证圣寺。寺中粉墙上除了王安石七年前的旧墨外,赫然多了两首墨迹犹新的题诗。一首无名氏所作“青苗免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惟有蝗虫偏感德,又随车驾过江东。”直指新法害农,讥讽新法的受益者为蝗虫。此诗见于野史,属于引用。

再看另一首“青苗免役俱助农,天下贫民感相公。莫道蝗虫能肆虐,且看严霜灭秋虫。”[1]40则为拟作。此诗明显是针对前诗所作,认为新法有益于天下贫民。

两首诗歌,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既彰显了当时的现实,也暗喻了历史的纷争。从小说本身来说,则推动情节进入新法的逐步变质、保守派的反攻直至全面废除新法。

且后一首诗(拟作)还附有题款:“熙宁甲寅,五月壬戌,金华俞秀老”。由此引出了王安石晚年的朋友——俞秀老、俞清老兄弟等。但在此处,小说中却是只字未提,只说蔡卞询问寺中小和尚未果,又一次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3 以微见著,拟作成为多侧面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

人物,小说的核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在传统的史书中(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些人物简单大致被分成好坏两类。事实上,很多时候,历史人物的好坏、忠奸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小说《王安石》的核心人物自然是王安石,而对于因为变法出现在其身边的人物,作者也是要精心刻画的。因此,要塑造好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了不得的,有故事的人,绝非易事,拟作成为多侧面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

3.1 一封密札彰显王安石的智商与情商

熙宁二年(1069)九月施行的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颁布的第二个新法,也是受到争议最大的一个变法措施。王安石本着“赈贫乏,抑兼并”的良好意图,“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8]但是新法颁行四个多月了,各地传来的消息,有褒有贬。大小官吏中有不少反对《青苗法》的,如陈留县事姜潜、东明县事贾蕃。他们都反对《青苗法》,但反映的情况却相互牴牾,一个说陈留县无人肯领“青苗钱”,一个说东明县领“青苗钱”的人倒不少,但此两县同处畿辅首善之区,天子脚下,差别如此之大,王安石决意要弄清真假。他上奏皇上,由条例司派员赴陈留、东明两县密访“青苗法”实施状况。于是,吕惠卿和蓝元振前往陈留县,曾布和张若水前往东明县暗访。吕、蓝二人迅速查清了陈留情况返朝禀报,曾、张二人却迟迟未回,因此有了此拟作即这封王安石派亲随王宝及俞庚二人送至曾布的密札:

子宣如晤:

东明暗访,多日未回,心甚悬念。吉甫和蓝公公早已回朝,陈留之事也已查清。汝见此函后,可脱身密赴向南庄,找佃户南铁蛋私访,当知东明实情。王、俞二人,均认识铁蛋,你挑选一人同去即可。朝中事多,事毕速返。

安石启

二年腊月二十一日[6]97

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一员主将,一封短短的密札,我们看到了王安石既关心变法事业的进展,更关心战友的人身安危。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变法领导集团的高度团结和信任。用现代语言可以说是廖廖数语展示了王安石的高情商。同时,在信中王安石还向曾布亲授机宜,体现他作为变法的主持者,不仅胸怀变法事业的全局,而且对具体事务及时进行指导,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推动变法进程。事实上,也正是曾布按照王安石密札所嘱行动,才使暗访取得了突破,初步查明了真相。因此,这封充满了智慧与谋略的密札又彰显了王安石的高智商。

3.1 几副楹联讥讽邵雍“假道士”嘴脸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8]。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内圣外王之誉的道学家,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中,他的表现如何呢?

小说《乱真》[1]121第三部出现的拟作即邵雍居所楹联。

中间一联:地接皇畿凭洛水香山引来太液波光上林秀色

人修道学眺龙门金谷参透先天象数宇宙玄微

左边一联:有约蓬莱箫咏处尘埃不起

无边风月鹤鸣时灵肉同归

右边一联:看草绿花红持心澄如秋水

听雷狂雨暴过耳轻似春风

客观地说,这些楹联,写得工整而富有文采,甚至充满“仙气”,这与邵雍的道学家及其以“神仙”自居的身份是一致的。然而,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邵雍并没有遵循道家的清静无为,而是积极入世,他投靠保守的官僚集团,到处打抽丰、捞好处,坚决反对变革。于是,楹联中的“皇畿”“太液”“上林”等词句,是暗含对邵雍的讥讽。“听雷狂雨暴”句,则是写邵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当然仅仅是他自己标榜的态度。因此,此处是作者妙用拟作(楹联)含蓄而又深刻地揭露邵雍这个典型的“两面人”、披着道学家外衣的反变法顽固分子的虚伪嘴脸[10]。

4 结语

纵观1 300余页的《王安石》(三部)作品,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其绚丽雅致,更不注重对丽辞亮语的堆砌,但“用心”却随处可见。拟作自不必说,每一处都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而是融入到了作品的肌质中去。文字的处理也到处暗藏玄机,如人们描述蝉声,用的都是“知了,知了”,作者在这里用的却是“死也——死也——”[3]104,真正切合了文意。又如第二部《苦辛》,太监张若水在酒店点的两味菜肴“莴苣炒羊肾”、“牛鞭芋头糜”[6]76,于细微处,显露了作者文思的绵密。这些细节文字,包括一些“哑谜”,读者必须细心阅读才能领会,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用心”,在故事叙写过程中,以剥茧抽丝的方式,将王安石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历史画卷形象地展示给了读者。因此,小说《王安石》的故事随着王安石的逝世而落幕,但这部作品却将成为一曲不受时空限制的永久回响。美国多家图书馆购藏《王安石》就是最好的证明(谷歌搜索,英文网站信息)。

[1]万斌生.王安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王菊梅,宋秀珍.读万斌生《王安石》并品评其拟作[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18-21.

[3]万斌生.王安石:功名[M].1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4]百科名片.集句诗[DB/OL].[2012-02-20].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757.htm.

[5]魏泰.东轩笔录[M].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55.

[6]万斌杰.王安石:苦辛[M].2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7]傅林辉.王安石[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34-36.

[8] 前度刘郞.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意图[DB/OL].(2007-08-25)[2012-02-20].http://bbs.gz4u.net/forum.php?mod=view thread&tid=825720.

[9]百科名片.邵雍[DB/OL].[2012-02-20].http://baike.baidu.com/view/145158.htm.

[10]吴昌林.王莹.从“三言二拍”看话本小说的可拟性[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6):115-118.

猜你喜欢

集句邵雍变法
邵雍及其的洛阳园林书写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施议对论词集句例话(十章选三)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张迁碑集句》
有话不妨直说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天成集句类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