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肠套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

2013-04-07胡丽娅缪小红叶淑芳郑桂爱

护理与康复 2013年9期
关键词:肠套叠水压灌肠

胡丽娅,缪小红,叶淑芳,郑桂爱

(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1]。多发生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起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患儿死亡。国内对小儿急性肠套叠处理多采用X 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但X 线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而B 超监视下行水压灌肠,操作方便,复位过程可视、无创、安全,家长易接受。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本院小儿外科对79例肠套叠患儿在B超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现将治疗后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9 例,其中男48 例、女31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14个月;发病至就诊时间3~72h,其中8例>48h,经超声检查确诊为肠套叠[2];71例符合水压灌肠治疗适应证(起病时间在48h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3],另8 例发病时间>48h的患儿全身情况良好,在家长知情同意下实施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1.2 治疗方法 因患儿年龄小,哭吵不安,不能配合复位治疗,为避免腹压升高增加水压灌肠的难度,减少损伤机会,治疗前予人工冬眠,肌内注射阿托品、异丙嗪及安定;安置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将导尿管插入肛门4~6cm,向导尿管气囊注入30ml等渗盐水,做好固定;导尿管接三通接管,一端接去掉气囊的血压计,另一端接50ml注射器,缓慢注入36~38℃甲硝唑等渗盐水(等渗盐水2 000ml+甲硝唑片0.5g),复位常用压力为50~90mmHg[1],此时B 超下可看到靶环征逐渐向回盲部近端移动,同时扫查肝肾隐窝、盆腔有无积液变化,直至靶环征消失,灌肠压力减至50 mmHg以下,液体进入小肠,B 超下见到类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后缓慢放水,退出导尿管。

1.3 结果 72例经1次水压灌肠成功复位,5例经2次水压灌肠成功复位,2例3个月婴儿水压灌肠复位失败后转手术治疗证实为肠坏死。77例复位时间10~30min,注水量100~1 500ml,水压灌肠过程未发生肠穿孔;复位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住院3~4d,出院后随访3月~1年,患儿健康,无再复发。

2 观察与护理

2.1 密切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 复位后护送患儿回病房,立即予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儿面色、腹部症状和体征,注意有无哭吵不安,有无呕吐、腹胀、肛门排气及肠鸣音情况。对阵发哭闹比较剧烈且与平时哭闹不同的患儿,仔细检查腹部是否有包块,排除肠套叠复发。本组2例3个月婴儿水压灌肠复位后再次出现阵发性哭吵不安,哭吵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2例3岁患儿复位后数小时到24h诉腹痛不适,呕吐胃内容物,1例患儿治疗50h后出现再发肠套叠症状,5 例患儿均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肠套叠复发,再次行水压灌肠治疗,经观察72h,隔日连续复查腹部B 超2 次阴性,复位成功,生命体征平稳。

2.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肠套叠造成的肠梗阻往往使肠道内细菌繁殖,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同时存在套入部肠管的充血水肿,复位成功后,细菌可侵入肠管[4],部分患儿出现全身感染、发热、腹泻的症状。患儿年龄越小,肠壁越薄,且多为复杂型肠套叠及小肠型套叠,肠壁耐受压力较差,成功率低,肠坏死发生率高[5]。

2.2.1 全身感染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儿面色、反应、哭声和尿量等,评估皮肤弹性和黏膜湿润情况,特别注意患儿原发疾病是否加重或有无继发高热、咳嗽,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及早控制体温,防止高热惊厥。本组15例患儿复位治疗4~24h后出现发热、咳嗽,体温38~39.6℃,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增高,经冰枕、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和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2~3d后感染控制,体温降至正常。

2.2.2 腹泻 肠套叠复位后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及性状,如出现果酱样便或暗红色血便,高度怀疑肠套叠复发。本组患儿灌肠复位当天解黄色稀水样便3~5次,考虑为灌肠液未排净引起;18例患儿复位后出现腹泻,其中8例灌肠复位前有腹泻病史,使用肠道微生态药物3d后好转,10例复位前大便正常,灌肠复位后次日出现稀水样便,量时多时少,7例经治疗后好转,3 例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经补液及肠道微生态药物治疗1周后好转。

2.2.3 肠坏死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注意有无发热、腹胀、腹膜刺激症状,如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腹部高度膨胀、哭声无力或出现腹膜刺激症状等,提示病情加重或继发肠穿孔、肠坏死等并发症[6]。本组2例3个月小婴儿水压灌肠复位失败,手术证实肠坏死。

2.3 营养支持 肠套叠应用水压灌肠治疗复位后需禁食6~12h,以减轻肠壁水肿、出血。加强营养支持,禁食期间静脉补充足够的液体和能量,静脉输液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肠功能恢复后患儿饥饿感较明显,饮食由流质开始,少量多餐,先喂少量温开水、米汤等,逐渐过渡到普食。本组患儿水压灌肠治疗后均补充10%葡萄糖液、10%氯化钾和小儿氨基酸等;复位后禁食6~12h行腹部B超检查示正常,喂少量温开水,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无呕吐及腹痛情况后进食米汤等流体食物。

2.4 健康指导 小儿肠套叠复位后有2%~4%的复发率[7]。肠套叠复发可能和饮食、儿童回盲部解剖、病毒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告知肠套叠复位术后禁食的重要性,指导合理喂养,嘱添加辅食应由稀到稠、从少量到多量、从一种到多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预防腹泻;少去人多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小 结

小儿急性肠套叠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后,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腹部症状和体征,做好感染、腹泻、肠坏死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营养支持,重视健康指导,以提高复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1]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742.

[2]洪淳,俞钢,杨琳琳.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280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2):73.

[3]欧树安,施诚仁.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2,8(1):57-59.

[4]牛之彬,刘丹,王维林.改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133-134.

[5]张树成,王练英,王维林,等.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浅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27(8):403-405.

[6]徐建琴,毛建强,何利民.延时重复温等渗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1,10(9):781-782.

[7]章晓华.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65例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2,13(2):97-98.

猜你喜欢

肠套叠水压灌肠
基于数值模拟的引水隧洞衬砌结构破坏特征分析
水压的杰作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水压预裂技术在低透气性煤层中的应用研究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分散药包千吨注水量的水压爆破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