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罗诸家胆大心细——丁四新教授 《楚竹书与汉帛书 〈周易〉校注》读后

2013-04-07陈仁仁

关键词:帛书释文周易

陈仁仁

《易经》文字古奥,成书体例独特,自古号称难读。短短五千言,历代为之注疏、说解之作汗牛充栋,众说纷纭。致使有时 《易经》的难读,不是难在它无解,而是难在它能解的可能性太多,甚至多种解说之间相互冲突、矛盾者所在多有。众多解说当中,不可能都对,孰对孰错,何以评判?追根溯源,当然还是要回到对 《易经》文本的把握上。

把握 《易经》文本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把握它的异文,因为许多我们难以评判其对错的对爻辞的多种解释,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到异文,或者难以分辨异文之间的通借、古今字及其它诸种文字关系而造成的。所以,易文本校勘,对于理解易卦爻辞而言就显得尤为基础和重要。

半个世纪以来,陆续出土了不少简帛易学资料,而以 《易经》文本的形式出现的,最重要的有1994年春流入香港古玩市场、后由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战国楚竹书 《周易》、1977年7月出土的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 《周易》和1973年12月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帛书 《周易》三种。其中汉初帛书 《周易》最完整,发表最早,得到的研究最多;楚竹书 《周易》是目前所见最古的易文本,但不完整,其所存文字约占原本的五分之二;阜阳汉简 《周易》最为残破,仅存经文1110字,其所获得的研究也最少。所以,对校勘易文本而言,最重要的出土易材料还是战国楚竹书易和汉帛书易两种。系统整理和校注帛书 《周易》的著作有几部,但系统地将帛书易与其它出土易作严格校读的不多。当然,此外还有不少论文综合校读了简帛易文本的相关部分。楚竹书 《周易》是2004年才公布的,一经公布就形成了研究热潮,但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和特殊符号上,对它的系统而详尽的校注还不多,且一般是简注。

现在丁四新教授以42万字篇幅的专著 《楚竹书与汉帛书 〈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对目前最重要的两个出土易文本作出了系统而又比较详尽的校注,无疑极大地推动了 《易经》文本的整理与研究。

丁四新教授习中国哲学出身,有着良好的哲学训练和很强的理论思辨能力,这一点已经很好地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中。这篇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也以此声名鹊起、知名于学界。从这篇博士论文,我们也看到了他对中国古典哲学文本的熟悉程度、深刻的把握能力和很强的分析水平。这些构成了他在中国古典哲学方面的深厚学养和扎实的学术基础。

近年来,我们发现丁四新教授在学术上似乎有一点点转向,即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转向了文本校勘、文字释读等方面的朴学研究。2010年,丁教授出版了 《郭店楚竹书 〈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一书。该书被列为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甫一出版即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被认为是 “一个突破性成果”、“胜义如云,新见迭出”。刚过一年时间,丁教授又向学界推出了这本厚重扎实的 《楚竹书与汉帛书 〈周易〉校注》,令士林叹为观止。可以说,这本简帛易 《校注》是目前简帛易文本研究成果的最佳集成,它把易文本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丁教授的学术转向,而是意味着在学术上的进一步深入。这也正是传统学问的方法,即由小学的路子进入。要真正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文献,非要有这项训练不可。看得出来,丁教授是借研究出土哲学文献之机,要为自己打下更扎实的研究传统思想文献的学术基础。

从 《楚竹书与汉帛书 〈周易〉校注》一书,我们可以看到,丁四新教授对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以及古文献学、古汉语语言学的方法有着深入的了解,对朴学考据之法有着娴熟的掌握和运用。而这正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所普遍缺乏的一种必备能力。从丁著,我们还可以看出丁四新教授具备一种 “综罗诸家”的学术气魄和 “胆大心细”的学术品格。这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献搜集务穷其尽,良莠判别由我作主。在校勘版本的选择上,丁教授综罗了历代众多的重要版本。楚竹书 《周易》以濮茅左释文为基础,帛书《周易》则以 《马王堆帛书 〈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第3期)为基础,依据彩版照片逐一作了核对。凡校注楚竹书 《周易》,即用帛本、阜本、汉石经、今本 (清嘉庆二十年 《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南昌府学刊本)、陆德明 《释文》、《易传》类帛书引经对校,辅以 《说文》引经及阮元 《校勘记》、黄焯《经典释文汇校》等材料。凡校注帛书 《周易》,亦复如是。

丁教授在校注竹书 《老子》时,曾收集数十G的《老子》注疏及简帛文献,在校注简帛 《周易》时,同样是如此。这一点从书后所附 “参考文献”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如果因为文献太多而被文献牵着鼻子走,也无疑是一个误区。文献收集后应该有一个通过阅读的良莠鉴别过程,以及根据自己的主题精其选。与竹书 《老子》校注一样,在对简帛 《周易》的校注中,丁教授一般只引述和评判权威学者及首创者的看法,以及正确的意见,对于人云亦云的看法则不加提及。所以,他的综罗诸家,主要是综罗那些值得综罗的观点,对于一般性的看法则以其学术气魄大胆汰除,以避免芜杂。

其二,不论名望,不论古今,惟学术真理为大。与文献择取一样,丁教授对学术观点的评判也是以“惟其是”的态度对待,敢于挑战学术权威,而不论古今名家,不畏人言。比如,他批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及近代著名学者杭辛斋区别 “无” “無”,以“无”为虚无,“無”与 “有”对之说为 “臆说,不可据” (第4页)。他批评 《需》九二 “需于沙”的“沙”字郑玄作 “沚”乃 “”字形讹 (第10页),批评孔颖达训 《需》九二象 “需于沙,衍在中也”的“衍”字为 “宽衍”为非 (第10页)。《需》九三 “致寇至”的 “寇”字,郑玄、王肃、虞翻本作 “戎”,丁教授据简帛本所作字并参李富孙等说,以之为非(第11页)。对于 《讼》卦辞 “窒惕”一语,郑玄据马本作 “咥”解为 “觉悔貌”,近人李镜池以窒借为“恎”,训懼。丁教授古批郑、今批李而谓 “郑玄实据毛 《传》以训本经,而私为新说也”,李镜池说乃“蔑削经义,殆不可从”(第14页)。这样的批评在丁著中俯拾即是。尽管丁教授的批评未必都正确,但其所体现的学术气魄和批判的态度却是值得敬佩和肯定的。

当然,丁著并非只有批判,对于证据充分的正确的看法有大量的引证。在文字辨形上,吸收了当代古文字学家如廖名春、李零、何琳仪、濮茅左等的不少成果,并相互参证辨析,然后给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从中可以看出丁教授用心之细致,评析之果断。丁教授对楚竹书原文的释读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对原释有不少改释。《需》卦卦名 “需”字,释读很多,丁著从何琳仪、季旭昇释,并为之疏通。又如,《需》卦辞 “利涉大川”的 “涉”字,丁教授根据图版隶作步字中间从水之字。据 《集韵·叶韵》和 《正字通·止部》,这个字是涉的古字,同涉。这是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 《蒙》六三 “勿用取女”的 “取”字,《周易集解》作 “娶”,丁著引王筠 《说文句读》说,精确指出 “娶”为 “取”的分别字,而不是泛泛地指出两字相通 (第3页,第404页)。 《比》九五“显比”的 “显”字,今本、帛本、帛书 《缪和》等均作 “顯”,阜阳本作 “”,丁著据 《说文》段注,指出 “”为本字,“顯”为借字 (第32页)。这些虽然于字义训诂意义不大,但对古字形的发展研究是有意义的。在训诂释义上丁著采用清人的看法比较多。比如,丁著引王引之 《经义述闻》等说指出 《师》六五“田有禽”的 “禽”字不当读为 “擒” (第24页),《师》初六 “师出以律”的 “律”字不当训为 “六律”而应该训为 “律令”(第21页),《蛊》卦名之字不当训 “惑”而当训 “故”“事”。又 《大有》六五 “厥孚交如”的 “交”字,濮茅左、廖名春等均已正确地读作 “皎”,丁著进一步据俞樾 《群经平议》说加以疏解,并指出俞樾于此字之训已先得之。

其三,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不足以判断则诸说并存或不作判断。丁著中有大量的学术批评,也有大量的学术引证,但丁著并非为批判而批判,为引证而引证,一切都以问题和材料本身为准,当批判则批判,当引证则引证,而当证据不足以支持某种独一性的判断时,他就往往不作判断或诸说并存而无抑扬于其间,不强作解人,这正表明了丁教授为学具有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比如,对 《比》九五 “三驱”一语,历来有许多解读,丁教授主要介绍了传统的王弼、孔颖达之说和清人李道平说,同时还指出有其它多种说法可参。

从总体上来说,丁著主要建立在异文校勘及疑难词句辨义的基础上。在文字辨形上,注意吸纳当今古文字学家的成果,训诂、释义则采用清人以上意见较多,例如 《说文》段玉裁 《注》、王引之 《经义述闻》等。对于 《周易》异文的汇集、疏通和辨析,丁著多加利用的有吕祖谦 《古易音训》、惠栋《九经古义》、宋翔凤 《周易考异》、李富孙 《易经异文释》、马宗霍 《说文解字引易考》等著作。同样以清人意见居多,对今人著作则引用不多。这是因为清代朴学发达,清人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当代学人研易已有不少开始注重清人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当然,丁著也还存在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尽管作者尽力避免了在校注楚竹书易和帛书易相同文字部分时重复出注,但是如果能将简帛易合并 (目前是作两大部分内容分开作校注),则无疑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研究。此外,对爻义的疏通还可以作得更多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丁著收有一个附录 《马王堆汉墓帛书 〈易传〉释文》。本释文初刊于 《儒藏》精华编二八一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系以帛书彩色照片为依据,参考已经面世的诸种释文,综合校订而成。收入本书,又依据张政烺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廖名春 《帛书 〈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濮茅左《楚竹书 〈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三书所载释文,重新作了校订,从而为学界提供了一个最新校订的帛书 《易传》文本,必定有益于学界对帛书 《易传》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帛书释文周易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甜甜的“蝴蝶茧”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