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埋线针行小针刀手法的应用
2013-04-07温木生
温木生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
笔者在1999年就曾提出用埋线的同时进行针刺和小针刀手法的可行性[1],以后在《埋线疗法治百病》一书中又提到埋线与小针刀相结合的问题[2]。现将埋线时使用小针刀手法的问题探讨如下。
1 提插法
单纯提插:相当于小针刀的纵行切割法。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在进针处一提一插反复进行操作。可产生针刺时的提插作用,以增加刺激量,促使得气,并可使局部已粘连组织得到切割。
横行提插: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进行提插,上提后将针横向移动,再行提插,这样边移边提插,直至病变部位边缘,主要用于肌纤维上呈横行的粘连部位。
纵行提插: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进行提插,上提后将针纵向移动,再行提插,沿纵轴方向切割,边移边提插,直至病变部位边缘,主要用于肌纤维上呈纵行的粘连部位。
分散提插: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进行散乱的提插和点刺,这样边移边提插,直至病变部位边缘,使板结的粘连剥开,破坏其病变组织。主要用于面积较大的粘连部位,并可改善局部的紧张状态。相当于通透剥离法和捣刺法。提插时只限于病变组织中使用,免伤健康组织。
切割提插: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进针,到达病变部位时,将刀口线调转成90°角,进行提插切割,以切断少量紧张、挛缩的肌纤维以缓解症状。主要用于肌肉纤维过度紧张或痉挛引起的疼痛。相当于针刀的横切法。
2 摆动法
纵摆法: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针体与骨面垂直刺入,进入病变组织后,再进行纵向的摆动,以达到松解和疏通的目的。并可按照病变组织面积大小,分几条线进行摆动疏剥。相当于小针刀的纵行疏通剥离法。主要用于肌腱、韧带在骨面的附着点处发生粘连,出现瘢痕而引起的病痛。
横摆法:将刀口线与肌肉纤维或附近神经、血管平行,将针体垂直骨面刺入,刺入病变组织后,再进行横向的摆动或撬动,以铲剥粘连的软组织。相当于小针刀的横行剥离法。其摆动支点可以是皮肤处或是针尖处。主要用于当肌肉与韧带损伤后与相邻的骨面发生粘连时,牵拉刺激产生的疼痛。
3 划割法
利用针具的斜面,将刀口线方向划割组织纤维方向垂直,针体向刀口面对的方向摆动,将病变组织划开。适用于对不同深度及各层次软组织的划割。操作时,应注意划割方向应与局部神经、血管血管的循行方向一致。
4 捻转法
进针后,将针体进行左右环形捻转,使之产生针刺得气的感觉。其具体操作可按毫针捻转法进行。
5 旋转法
以针尖为中心,将针体和针柄进行环形旋转,借以加大刺激量,扩大松解范围。主要适用于疼痛及压痛较局限,部位较浅,解剖关系较简单处。
6 扫散法
扫散法是浮针疗法中的一种手法。埋线疗法完全可以使用这种手法。作者早在2001年出版的《皮下针疗法治百病》一书中进行论述[3]。即用埋线针刺入皮下一定深度后,使用浮针的扫散手法,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座,使针体左右呈扇形摆动几分钟,再推出线体,留置线体。
7 留针法
将针刺入,产生得气感后,不急着出针,使之留置一定时间,并在5~10分钟间进行一定的手法,以使针感得到较长时间的发挥,更好地促使经络气血运行。
实际上,在应用以上手法时,常根据情况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同时进行。对软组织损伤产生粘连、结疤、挛缩病变者,可采用纵摆、横摆、切割提插等手法为主,以发挥其针刀的效果。对内脏疾病,则多采用单纯提插、捻转、旋转、留针等手法为主,以发挥其针刺的效果。同时辅以埋线之法,可起到整体和长期的续效效应的作用。
使用埋线针实行针刀手法,也有一些局限。由于一次性埋线针呈空心状态,韧度不及针刀,在进行针刀手法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弯针,可在先埋线后,将针芯插入针管,以增加硬度和韧度。针尖过于尖锐,可能在使用手法时,使其卷刃,故使用骨膜处提插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而且,用埋线针进行铲磨削平和凿开手法时也难以解决。在进行切割方法时,埋线针没有平刃,切割效果不如针刀,常在加强提插时利用多次提插和使用其斜刃来解决。
[1]温木生.穿刺针行针刺小针刀埋线综合疗法的可行性[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3):126.
[2]温木生.埋线疗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8.
[3]温木生.皮下针疗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