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忠临证经验荟萃
2013-04-07顾勇刚黄爱民谈敏华顾文忠指导
顾勇刚,黄爱民,谈敏华,顾文忠(指导)
(1.上海市浦东医院中医科,上海201399;2.上海市浦东新区宣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314;3.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313)
顾文忠为上海市浦东医院(原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汇分院)中医科主任医师,2010年入选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兼“顾文忠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顾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顾师临证经验简介如下。
1 辨证施治,寒热并用
顾师常说“在临床上,疾病表现为纯寒、纯热证者很少,绝大多数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互现之证。所以组方用药也须寒热并用、补泻同施”。他在治疗寒热错杂的慢性胃炎时常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以黄连、黄芩清热邪,干姜散寒邪,达到阴阳平衡,即使对某些少见的纯寒、纯热之证,用药也可实行寒热并用。如用大队温热药治疗寒证时,选用少量寒性药,使其寒性去而功用保留;用大队寒凉药治疗热证时选用少量热性药使其热性去而功用保留。这叫去性取用法或称革性存用法。如在治疗寒性便秘时常用《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以附子、细辛之热性革除大黄之寒性,保存其泻下通便之用,三味协同,共收温下之功。再如治疗热证口腔溃疡时常用黄连细辛汤或石膏细辛汤,以大量黄连(石膏)苦寒之性,革除少量细辛之热性,保留细辛止痛之功,故疗效颇佳。另外,在用大队温热药治疗大寒证、大队寒凉药治疗大热证时,常会发生服药即吐的格拒反应,此时如用少量与病证性质相同的药反佐其中,以引导阳药直达阴分(从阴引阳)或引导阴药直达阳分(从阳引阴),则可防止格拒反应。这叫“反佐诱(引)导法”。如他在治疗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证)时,常用《伤寒论》四逆汤加入少量黄连,以四逆汤峻补命火、破阴回阳,少量黄连苦寒为反佐,作从阴引阳之用。在治疗气分热盛伴有四肢厥冷的真热假寒证(阳盛格阴证)时,常用《伤寒论》白虎汤,加入少量附子(一般3g),以白虎汤清热泻火,少量附子辛热为反佐,作从阳引阴之用。
2 注重扶阳,擅用附子
顾师常说“《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充分说明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扶阳实为医疗、预防、养生、保健之第一要务。张仲景是善于运用附子扶阳的先师,后世郑钦安、祝味菊、吴佩衡等众多医家继承和发扬了张仲景运用附子扶阳的风格,形成了‘火神派’这一特色诊疗体系,这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大创新,我们要努力传承临证注重扶阳的宝贵经验”。凡遇阳虚和寒湿阴盛之证,用药不离附子。曾治东北某市一老年男性患者,发热1个多月,经当地中、西医穷尽办法检查和治疗,未能退热治愈,顾师辨证为阳虚发热。一反前医之清热解毒治法,采用甘温除热法,以大黄附子汤合理中丸、黄芪建中汤加减治之,附子用量达30g(先煎1h),服药3剂即便通热退。再如治本市宝山一患脘腹冷痛并泄泻多年的中年男性患者,屡经中、西医治疗不效,脘腹冷痛及泄泻之症越来越严重。辨证属于命门火衰,寒湿痛泻。用附子理中汤合痛泻要方治之,单剂附子剂量从30g(先煎1h)开始逐渐递增至60g(先煎2h)、90g(先煎3h)、120g(先煎4h),共治疗2个月余,脘腹冷痛、泄泻完全消失。有学生问“在这盛夏酷暑之时,用此等大热大毒之药,却无虑患者中毒,何来胆量”?答“古人云,有是证,用是药也!又《本经》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我遵古训,将附子用量视‘病去’程度而逐渐递增,中病即止。同时交代患者对附子必须做到先煎、久煎,口尝不麻为度。如此胆大心细,岂会中毒”!
3 疑难病证,善投重剂
顾师在指导诊治疑难病时常说“目前中国药典和中医药教科书上规定的中药饮片剂量普遍较小,以此剂量治疗当今的常见病、多发病,事实证明,对很多患者起效慢、疗效不佳,对某些疑难病和危重病更是如此。而加重药量后却能快速起效,减少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现在许多医家也认为,中药的临床疗效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重剂能起沉疴,能加速起效的时间。之所以要通过加重药量来提高临床疗效,是因为现今的中药材属野生的已较少,大多数是人工种植药材,又由于中药的品种、产地、种植技术和加工炮制不同等原因,有可能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因而须加重药量以提高临床疗效。此外,由于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人的禀赋体质的改变,对中药的耐药性也有所增强,所以也需要增加药量来确保临床疗效。顾师在重视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用药多(20~30味)、药量重(15~30g)的处方辨证论治。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和风湿类疾病时,有些患者舌苔厚腻很顽固,用一般剂量的苍术(10~15g)、砂仁(3~6g)等燥湿、化湿药不起作用,而顾师常用苍术达50g、砂仁达15g或以上,疗效明显。治疗顽固性头痛时,用川芎15~30g很难起效,用到60g或以上效果显著。治疗外科术后较多见的实热型粘连性肠梗阻时,顾师常用枳实30~50g、大腹皮30~50g、莱菔子30~50g、制大黄30~50g、三棱20~30g、莪术20~30g,有较好疗效。治疗直肠脱垂和妇女子宫脱垂时,加用枳壳或枳实30g、大腹皮30g,疗效较好。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或慢性盆腔炎(非月经期)时,用苦参20~30g、红藤20~30g、败酱草20~30g、瓦松20~30g、土茯苓20~30g、三棱15~30g、莪术15~30g,也常取得满意疗效。
4 病证结合,专方辨治
顾师一贯倡导中西医结合,他说“西医辨病能明确疾病的本质,中医辨证能明确疾病的现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疾病的治疗更具针对性,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病证结合,专方辨治”的诊疗思路。即在明确疾病的诊断后选定主治专方,再根据疾病现阶段的证候进行随证加减治之。如急性支气管炎用专方三拗汤主治,寒咳寒痰者合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热咳热痰者合泻白散、清气化痰丸加减。慢性胃炎用专方半夏泻心汤主治,中焦寒邪偏盛者去黄芩加吴茱萸、炮附子,热邪偏盛者重用黄连再加蒲公英。慢性胆囊炎用专方小柴胡汤主治,胆热者加郁金、金钱草、龙胆草,脾虚胆热者加白术、吴茱萸、郁金、金钱草,气滞胁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八月札。慢性乙型肝炎用专方逍遥散主治,肝脾血瘀者加郁金、三棱、莪术、土鳖虫(或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虚水肿(腹水)者加黄芪、防已、桂枝、泽泻、车前子。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用经验专方兴阳散(蜈蚣、蜂房、蛇床子)主治,心脾二虚者合归脾汤加减,命火不足者合右归丸加减,肝气郁结者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慢性前列腺炎用专方四妙丸主治,湿热瘀阻者合龙胆泻肝汤、抵当汤加减,寒热错杂瘀阻者合乌梅丸、抵当汤加减。男子少精弱精不育症用专方归脾汤主治,气血不足者加黄精、山药、何首乌、鸡血藤,脾肾亏损者,加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菟丝子、鹿角片。亚健康失眠用专方酸枣仁汤主治,心脾两虚者合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合天王补心丸加减,心烦惊恐者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肝气郁结者合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加减。
5 运用药组,增强疗效
顾师处方用药,擅用药组。指出“由二种中药组成一对成固定搭配,称为药对。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中药组成固定搭配称为药组。药组和药对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方剂的疗效,而药组的作用更强”。在治疗某些慢性病和疑难病时,处方中除运用药对以外常用药组以增强方剂的疗效。如治疗风寒咳嗽时,常用紫菀、款冬花、鵝不食草为药组以增强宣肺止咳之效。治疗痰热壅肺时,常用贝母、瓜蒌、百部为药组以增强清肺化痰之效。治疗慢性胃炎时,胃热痛者用木香、香附、荔枝核、徐长卿为药组以增强理气止痛之效,胃寒呕吐、呃逆时,用刀豆、柿蒂、公丁香为药组,胃热呕吐、呃逆时,用旋覆花、代赭石、竹茹为药组以增强降逆止呕之效。治疗妊娠呕吐时,常用黄连、吴茱萸、苏叶为药组以增强和胃止呕之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常用红藤、败酱草、瓦松、地丁草为药组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治疗妇科带下阴痒时,常用苦参、椿根皮、蛇床子为药组以增强止带止痒之效。治疗妇女难治性闭经时,常用水蛭、虻虫、土鳖虫为药组以增强活血通经之效。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常用川芎、天麻、全蝎、徐长卿为药组以增强止痛之效。治疗失眠时,常用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磁石为药组以增强镇静安眠之效。治疗肾虚腰痛时,常以续断、狗脊、桑寄生为药组以增强壮腰健肾之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时,常用川乌、草乌、桂枝、千年健为药组以增强散寒祛湿止痛之效。治疗慢性结肠炎寒湿泄泻时,常用苍术、吴茱萸、乌梅为药组以增强祛寒燥湿止泄之效。治疗胆石症时,常用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为药组以增强溶石排石之效。治疗瘀热型青春痘和毛囊炎时,常用生槐花、土茯苓、地丁草、大青叶为药组以增强清热凉血解毒之效。治疗急、慢性尿路感染时,常用苦参、石韦、萹蓄为药组以增强清热利湿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