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陵山区“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07陈昌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亩产水稻玉米

□蒲 文 陈昌华

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统筹解决好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意义重大。

一、农业种植模式现状及问题

巴中长期以来,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为解决温饱问题,巴中坚持“以粮为主”的农业种植模式,先后经历了从单熟制到单一多熟制到复合多熟制转变的发展过程。在水田耕作模式中,一年一熟(冬水田/冬坑田-中稻)、一年二熟(小麦/油菜/绿肥/蔬菜-中稻)、一年三熟(小麦/油菜-中稻-秋菜/秋大豆/秋红苕/秋玉米)比例为3.6∶19.7∶76.7;在旱地耕作模式中,主要以小麦、玉米、油菜、红苕、洋芋等粮食作物或粮菜轮作一年两熟到三熟为主。

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97.86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09.2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复种指数达到2.98。根据巴中市农业局2010年粮食种植效益测算,在不计生产成本条件下,全市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的亩平均利润分别为547、763、404、346、759元;另据巴中市统计局2010年对全市1247户、5389个样本的调查,常住房农民人均纯收入3799元,工资性收入232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293元、财产性收入13元和转移性收入167元,分别占61.2%、34.0%、0.4%和4.4%。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69.1亿元,占劳务总收入的73.9%,家庭种植养殖等收入远远低于务工等工资性收入。农民种田比较效益低下、农村精壮劳动力阶段性短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难以为继。

二、巴中“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植模式的探索

在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巴中市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钱”稳粮增收新模式,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1.“千斤粮万元钱”粮经种植模式实践 2011年,全市绿色有机蔬菜、优质粮油、食用菌、富硒茶、中药村等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2.3万亩,产量达158.1万吨,其中蔬菜生产面积65.4万亩,产量110.2万吨。但受制于蔬菜生产散户经营以自种自食为主,商品率较低,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等因素影响,目前全市商品蔬菜消费量约54万吨中,自给率只达到65%,仍有22万吨左右需要从成都、西安、汉中等城市调入。针对全市蔬菜供需矛盾,平昌县在驷马镇,巴州区三江镇、白云乡积极探索“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2012年,在驷马镇以双城、潘桥、玉鹿为核心示范,充分利用早春空闲冬坑田,在水稻栽植前发展一季“滚地黄瓜”,利用好小麦空行及空闲旱地,发展辣椒“二荆条”,推广“早春菜-水稻/小麦-秋冬菜”1600亩;2011年在巴州区三江镇推广“水稻-大蒜”800亩,在巴州区白云镇推广“水稻-草莓”500亩,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亩挣万元钱。

(1)茬口安排 早春菜-水稻-秋冬菜模式。春菜: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待秋菜采收后定植,5月下旬采收完毕;水稻: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8月底至9月初收割;秋菜:7月上旬至9月下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待前茬水稻收割完毕,即可整地定植,次年2月前采收完毕。

水稻-大蒜模式。根据大蒜收获的产品不同,可细分为“水稻-蒜苗-蒜薹-蒜头”、“水稻-蒜苗-早春菜”两种模式。水稻: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8月底至9月初收割;蒜苗:8月下旬播种,分批采收至次年2月初;早春菜: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次年2月上中旬蒜苗采收后大棚定植,5月中下旬采收完毕;蒜头(蒜薹):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种栽植,不同品种分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收蒜苔,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蒜头。

水稻-草莓模式。水稻: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中下旬栽插,8月底收割;草莓:3月份开始培育幼苗,待8月底到9月初水稻收割后定植,采果期从12月底延续到次年的4月。

(2)产量与效益预计 早春菜-水稻-秋冬菜模式。春菜亩产3000~4000kg,水稻亩产500kg以上,秋菜亩产3000kg,亩产值12000元以上。

水稻-大蒜模式。“水稻-蒜薹-蒜头”:水稻亩产500kg以上,蒜薹亩产400~600kg,蒜头亩产350~600kg,亩产值达10500元;“水稻-蒜苗-早春菜”:水稻亩产600kg以上,蒜苗亩产3000kg,早春菜亩产3000kg,亩产值达11000元。

水稻-草莓模式。水稻亩产500kg以上,草莓亩产1500kg以上,亩产值达13000元。

2.“千斤粮万元钱”粮药种植模式实践 巴中被中外专家称作“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和绿色生态库”,独特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银耳、金银花、川明参等特色药材生长,是“秦巴重要药材”道地产区。巴中市政府认识到全球天然药业的兴起和国家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难得机遇,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资源开展实施了“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千斤粮万元钱”粮药配套种植模式也得到了探索和完善。2011年,依托巴中市大明园绿鳞实业有限公司在在青(木)-三(河)川明参产业带,在三河场镇及周边2个乡镇推广实践“川明参-玉米”1000亩。

(1)“川明参-玉米”模式茬口安排

川明参:每年8月初安排育苗田块将拌砂的种子撒入育苗畦育苗,次年8月将种根移栽到大田,翌年2月上旬及时摘去花苔促进根部生长,4月上旬挖取根部采摘;玉米:3月底播种育苗田育苗,待4月上旬到中旬川明参大田采收结束后移栽玉米苗,7月底8月初收获玉米。

(2)产量与效益 玉米亩产500kg以上,川明参亩产650kg以上,亩产值达10950元。

3.“吨粮五千元钱”种植模式实践

(1)(洋)芋-玉(米)-(大)豆-菜茬口安排。洋芋:12月中下旬到1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到5月上旬收获;玉米:2月下旬到3月上旬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套作玉米,7月下旬收获;大豆:5月上旬洋芋收获整地后,6月中下旬播种大豆,10月中下旬收获;秋菜:7月下旬玉米收获后,套种秋蔬菜,10月到11月收获。

(2)产量与效益预计。冬春马铃薯亩产1700kg(折原粮340kg),玉米亩产500kg,大豆亩产150kg,秋菜亩产2000kg,亩产粮1040kg,产值6000元。

三、巴中“千万”工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主要经验及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力和资金逐利而行,不断向其它产业转移。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下,造成农民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高素质种田农民不断减少,农业怎么发展,成为“三农”工作中需要破解的紧要问题。“千斤粮万元钱”农业种植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通过调减粮食复种指数,为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和多种形势的种养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这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开工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理论上讲,通过巧妙安排不同作物种类、品种、生长发育期,提高了土地集约经营及光温水气等自然资源,实现高产高效。从实践上看,我市对粮经型、粮药型、粮粮型等高效种植模式的探索得到认同和肯定,也总结出了“依靠党政,加力提速;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依靠项目,带动辐射;依靠机制,巩固推动”的经验。

虽然全市在“千万”工程种植模式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较差,基地不强。全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农业机械化耕、种、收率较低,设施农业发展较慢,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大,靠天吃饭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要保障好农业生产这一农民增收链条的第一环节,必须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的示范带动,才能更快更好地将“千万”工程推广给广大农民。二是产销脱节,销售不畅。4月下旬5月上旬当地黄瓜平均价格为3.0元/kg,因市场对接不畅,平昌县驷马镇“黄瓜-水稻-秋冬菜”模式下,丰收的“滚地黄瓜”以0.6元/kg仍有一部分没有找到销路。在当前全市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农产品出产品种单一,深加工企业较少,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的形势下,加强农民与超市、与批发市场的衔接至关重要。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在平昌驷马“千万”工程“滚地黄瓜”示范基地,阳升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种植、销售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而言受思维意识、运作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农民有组织地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抗风险,寻找市场能力还有待加强,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和引导。

2.发展重点与对策

(1)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努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加强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好蔬菜、中药村等产后商品化处理和预冷设施建设。二是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根据不同种植模式,通过引进和推广最为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提高优良种苗供应能力,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含生物农药),为“千万”工程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三是积极打造特色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基地整体认证,和中药材道地产地认证,驷马欧菜园、白云草莓、渔溪川明参等地方名特商标注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工作。

(2)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通过建设优质粮食、蔬菜、中药村等批发集散市场,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示范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车辆及相关配套设备,强化农超对接、增设零售网点,方便群众生活;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生产风险和流通成本,促进流通和错季供应。在生产过程和市场准入两个关键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流通的现代化、包装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3)加强产销服务组织建设 逐步建立覆盖主要作物品种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市场预期。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模式,逐步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终端用户与产地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直接对接,提高零售环节产销对接的流通比重,降低营销费用。

猜你喜欢

亩产水稻玉米
什么是海水稻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收玉米啦!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我的玉米送给你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