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治疗阿米巴痢疾30例疗效分析
2013-04-07北京市延庆县医院102100何梅英
北京市延庆县医院(102100)何梅英
河北省优抚医院(050051)贾秀平
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全球每年至少有4~11万人死于严重的阿米巴结肠炎和(或)肠外脓肿,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肠道感染,以近端结肠和盲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病情轻重悬殊,典型的以痢疾症状为主,易于复发,变成慢性[1][2]。本病属于中医“痢疾、腹痛”等病症范畴。
2007年2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阿米巴痢疾患者中经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妊娠3个月内或哺乳期妇女停用及不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改用中药白头翁汤等药物治疗3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入选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70岁。发病时间7~9月份共20例,占66.2%。以《实用内科学》阿米巴肠病的标准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1~25d。
2.2 症状与体征 腹泻29例,每日2~20次。其中1例表现为便秘,大部分患者为黄色稀水便(64.2%)。其次为红、白黏液便(11.7%),有鲜红色血丝(9.7%),大便暗红色(6.5%),果酱色大便少见(5.2%)。全部病例均感腹痛,最常见于右下腹疼痛(40.3%),其次为脐周及下腹痛(37.7%),左下腹疼痛少见(14.9%),腹胀多见(96.1%),解大便时肛门处疼痛(84.4%),有明显里急后重感19例(63.6%)。发热少见(8.4%),有的患者有恶心(35%),呕吐(25.3%),贫血(12.3%)。
2.3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在粪便中均检查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成团的红细胞和少量的白细胞。慢性患者粪便中找到阿米巴包囊。
3 治疗与预后
明确诊断后,除给予支持、对症等治疗,急性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少渣饮食;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腹泻严重时可适当补液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暴发型患者给予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本组18例病情较轻者,给予单用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10天为1疗程;本组12例病重者,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另给予白头翁30~60g,煎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7~10d,本组病例均治愈。
4 讨论
本组病例以青壮年为多,7、8、9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及外出就餐史,在同一摊点进食后先后发病的病例常见,可见注意饮食卫生、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加强粪便管理等措施对肠阿米巴病的预防非常关键。大便检查时应用新鲜粪便的脓血粘液部分在30min内镜检易发现大滋养体。通常先做粪便的生理盐水匀悬液镜检。取标本的三个不同部分分别检查,发现不典型滋养体时可作固定染色加以鉴定。
白头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根。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等地。春季开花前或秋末叶黄时方可采收,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洗净泥土,晒干,生用。本药性味苦寒,归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临床常用来治疗热毒血痢。近年来,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的效果。白头翁治疗阿米巴痢疾的主要机理是白头翁煎剂及所含皂甙有明显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确诊阿米巴痢疾经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妊娠3个月内或哺乳期妇女则停用及不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改用中药白头翁汤治疗,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