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动脉硬化患者60例经颅多普勒(TCD)表现
2013-04-07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卫生院101312张蕴涛吴佳颖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卫生院(101312)张蕴涛 吴佳颖
脑动脉硬化是指脑血管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主要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包括脂质代谢障碍、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壁本身的变化等。老年人发病率较高。通过对6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从我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临床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平均年龄65.2岁;女性32例,平均年龄64.8岁;年龄最小者52岁,最大者84岁,其中小于60岁者8人,61~75岁者41人,75岁以上者11人。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无1例正常。异常率为100%,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 采用深圳市德力凯公司生产的EMS-9EBX2P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发射频率为2MHz。嘱受检者平卧位、闭目、放松。用2WHz探头经颞窗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嘱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用探头检测的同时,仔细观察频谱图像,听音频及各项脉动参数和包括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舒张流速比值等,选取稳定准确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像,冻结并打印书写结果,以便对结果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2 结果
2.1 脑动脉硬化的经颅多普勒形态学异常对检查结果分析发现,60例受检患者中,20例可表现为收缩峰S2大于S1,S2与S1融合呈圆钝形,平均年龄为67岁;40例表现为收缩峰S1极陡值、尖锐,S2不明显,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降低,甚至等于零,平均年龄为69岁。
2.2 频谱脉动参数增高 在所有接受检查的60例患者中,频谱脉动参数增高率为100%。
2.3 血流速度的改变 检查结果发现,60例受检患者中,舒张期末流速均减慢,收缩期流速增快者为18例,收缩期流速减慢者为28例。
3 讨论
脑动脉硬化可有不同的频谱形态学改变,在检测中应注意鉴别诊断及其程度的判断。单纯S2大于S1,S2与S1融合呈圆钝形,不伴有舒张期流速减慢及脉动参数正常者不能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而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脑血管弹性减退所致,属于正常生理现象[1]。如果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舒张期流速比值(S/D)其中2个指标以上超过正常范围或搏动指数超过正常范围,而且出现于多支血管或所检全部血管中,结合频谱形态及临床可诊断为脑动脉硬化。仅有频谱形态学改变,不伴有收缩期流速增快或减慢者为轻度脑动脉硬化[2]。在频谱形态学改变的基础上同时伴有单支或少数几支血管收缩期流速的增快(血管狭窄的现象)为中度脑动脉硬化。如果频谱形态呈典型的高阻波形,各项脉动参数明显增高,收缩期流速明显增快或减慢,为重度脑动脉硬化的经颅多普勒表现。
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除心脏病、癌症之外的第三位死亡病因,脑动脉硬化伴有脑供血不足者常为缺血性脑卒中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伴有脑血管狭窄者常易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必须在临床上予以重视,尽量做到及早发现,适时治疗,以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动脉硬化是脑血管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包括脂质代谢障碍、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动脉壁本身的变化等,进而影响大脑供血。脑动脉硬化患者在经颅多普勒检查时可有不同的频谱形态学改变。而在患者发生脑血管狭窄时常易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检测中应注意鉴别诊断及其病变程度的判断,确保对脑动脉硬化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适时治疗,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