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07张亚峰
张亚峰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工程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亚峰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重视实践环节和实验室建设五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
工程管理;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按教育部要求,该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在国内外的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与行业需要。新形势下,如何体现市场和行业需要,探索和创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亟待认真思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管理系(以下简称“我系”)于2008年9月申报并获得批准,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9月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系持续推进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对其他兄弟院校及市场的考察,不断完善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行业与市场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仍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并采取切实的步骤与方法保证培养目标的成功。
一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近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工程管理专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380余所高校设有工程管理专业,每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约有10万余人。但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对应用型与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剧增,迫切需要既有工程管理系统知识,又熟悉土木、经济、法律等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发了对高质量工程管理人才的激烈竞争。但从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情况来看,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类型上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财经类、水利类、理工类等专科性院校;在办学依托上,有的高校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内,有的设在土木工程学院内,还有的设立在建筑学院等。虽然各学院下的专业培养方案大致相似,但在专业必修、限选、任选课设置、教学环节安排上有很大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多体现了各学院的专业发展背景,出现了专业方向不突出、学科交叉不明显等现象。
2.课程设置方向不明确。
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上贯彻了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思路,突出了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的教学。但由于办学依托的不同,经济管理学院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教学,而在土木工程学院,该类课程往往不受重视,又过分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经管类课程学时过分压缩,致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趋于纯粹的技术教育,忽视了自身“工管融合”的交叉学科优势和特点,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只懂技术、或者只懂管理,难以与市场需求对接。
3.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缺少优秀学科带头人,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同时,由于课程设置方向不明确,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体现工程管理跨学科交叉的专业背景。师资队伍中,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教师缺乏,特别是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4.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虽然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但多数环节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在课程设计环节,部分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应用等由于任课教师不具备工程背景,不能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而在各类实习环节中,尽管很多高校都与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但由于工程建设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匹配教学进度和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5.实验室建设滞后。
当前,多数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科学、合理对实验室建设进行安排。如在土木工程学院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多数是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改建和直接拿来使用的,而在经管学院下的则多是照搬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建设模式,而实验室无论是功能上,还是在实验人员的配备上都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工程管理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明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行业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管理学为主干,土木工程、经济学为支撑,以培养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服务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准入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2.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所设置的课程间的合理分工与配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土木工程、经济、法律为平台打造工程管理专业。具体来讲,我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工程技术、经济与法律的平台课程,注重各平台课程间的相互支持与联系,并最终与管理类课程特别是现代管理手段与方法形成实质性的融合。在总体设计中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课程设计及各类实习环节的学时,保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根据专业学科方向,精心选择,积极优化整个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门数、扩大选修课的门数和范围,授课环节降低课程重复率,节约学时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另外,依据专业特点,不断加强教学改革,逐渐形成形式多样、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实施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制,以主讲教师为主,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力度,并取得良好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因而,我系坚持积极引进、培养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目前,在现有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到38%;年龄在40岁以下教师占到65%;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占到27%以上。同时,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及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科研水平。另外,注重工程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的特点,配备一批具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不断推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以实现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不断完善实践内容。首先,在课程设计环节,一要提高必要的课程设计所占比重;其次,要在课程设计中贯彻学科交叉的原则,做到与整个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同时,注重专业方向能力的培养。另外,强化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和专业服务持续推进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与区域大中型建筑企业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行业科技发展变化与企业实际需求,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再者,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勇于探索、锐意创新营造良好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舞台。
5.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办学实践中,我系不断增加实验室投入,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完善实验教学设备。首先,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设置了工程监理实验室和工程造价实训实验室,并积极筹建沙盘模拟实验室。其次,为适应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建立专门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实验室,充分保障了校内实践教学的硬件环境。最后,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保证实验室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最大化。
三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因而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加强土木工程、经济、法律素养的训练。对高校而言,只有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林晓.从学生就业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价值工程,2011(28):213-214.
[2]刘蓉.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130-131.
[3]范秀琴.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1(11):255-256.
[4]刘茉,张斌,杨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8):128.
[5]马晓国,熊向阳,张福生.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科教文化,2011(10):178,270.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rainingModeofInterdisciplinaryTalentsinProjectManagement
Zhang Yafeng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He’nan 471023,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 the market are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the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facing some problems in their talent training, such as the teaching reform,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e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five aspects.
project management;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mode
张亚峰,硕士,讲师,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洛阳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工程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2-JY006)。
1672-6758(2013)03-0024-2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