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护理
2013-04-07赵莹
赵 莹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1],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以前传统方法是通过开颅夹闭术来治疗动脉瘤,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很多患者不耐受,而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创伤小,痛苦小,效果好。现将2011 ̄09 ̄26笔者所在科收入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0岁。主因“突发头痛、头晕2 h”入院。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意识障碍,感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质,非喷射性,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查体:血压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HUNT-HESS 分级 2 级, 意识清,GCS 15分,颅骨未触及局限性凹陷,双侧瞳孔等大,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前纵裂池、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双侧侧裂池密度增高,脑室系统形态、大小可,中线结构居中,骨窗骨质未见异常。即行脑血管造影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经抗炎、脱水、改善循环、抗凝、营养及多次腰穿等综合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如血液、B超、胸片等,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术前12 h禁水,术前导尿,术前6 h微泵注射尼莫同2 ml/h,防止血管痉挛,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鲁米那及阿托品[2]。
2.1.2 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急,情绪易紧张,对手术担心不安。护士要用恰当的方式对手术过程充分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目的、意义、方法,解除患者疑虑,树立信心。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可以听轻音乐、深呼吸,避免情绪激动,否则易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
2.1.3 饮食护理 选用清淡、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低脂饮食,多进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饮料。术前8~10 h禁食、水,麻醉清醒后6 h,无吞咽障碍方可进少量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软食。
2.2 术后护理
2.2.1 特别护理 手术后给予患者特级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给予吸氧、心电监测、血氧监测。右下肢制动,观察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血运循环情况,尤其是血压情况,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消除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采取平卧位,穿刺点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6 h。改进后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为6 h,卧床时间为12 h和传统制动时间为12 h,卧床时间为24 h,穿刺点出血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可缩短卧床时间[3]。术后6 h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增加患者被动四肢活动、按摩,以降低血栓发生率。术后根据患者情况,一般24 h后拔除尿管,以避免患者因下肢制动而排尿困难,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尽早排出体外。
2.2.2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继续微泵注入尼莫同5 ml/h起,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调节。给与抗炎、脱水、改善循环、抗凝、营养等药物治疗。
2.2.3 康复训练 术后第2天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行走训练时患者不可过于自信,在无人陪护情况下不要自行起立和移动身体,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2.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生活规律,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合理营养,保持大便通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粗纤维以防便秘。控制血压,定期随访,0.5~1年之内复查MRA或DSA。
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恢复快,给广大患者带来希望,护理工作贯穿其中十分重要,护士要有高度责任感,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协助医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王大明,凌 峰,李 萌,等.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栓塞[J].中华放射杂志,2000,34(9):621-624.
[2]曾小玲,胡 敏,胡 康,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4):268.
[3]王美兰,朱佩兰,陈秀清,等.缩短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