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3-04-07张一弓降云峰张一中
张一弓,降云峰,张一中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00)
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际上是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因素,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其突出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是手段,高产出是目标,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又是高产出的基本目标[2]。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整合支农资金,启动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增强对优势农产品基地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地的农田水利条件和耕地质量,推广良种良法,实施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前人对优势农产品与现代农业的研究比较多,且时间较早。杨伟霖等[3]基于自然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区域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应综合考虑多种区域因素,发挥资源优势、激发创新潜能、依托经济基础、优化组织结构,促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实现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苏国贤[4]采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山西省各地区蔬菜产品及区域布局。汪金敖[5]通过对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途径的初步探讨,提出了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应考虑的因素。寇惠青[6]认为,以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和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目前,对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的研究多集中在区域布局[7]、结构调整[8]等方面,针对基地建设及优势农产品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研究较少。
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前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及贡献,旨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开展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1.1 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山西省农业已基本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3大区域,粮、畜、果、菜4大主导产业,但有产品无规模、优而不多的问题十分突出,影响了农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9]。因此,需要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搞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专业村和基地县发展格局,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供优良的原料保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1.2 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作为支撑,否则,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的实施以及优良品种、无毒农药、标准化种养技术等的推广和使用,必将使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基地建成后,优势农产品规模扩大,将产品推销出去是农民必须学会的本领,这也有助于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经营能力的提高。
1.3 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内容。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山西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不外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较差。而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科技利用率、培育新型农民等综合措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4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动力
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必须依靠科技、重视科技、应用科技。要扶持完善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满足基地对优良品种的需求。要按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建设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小区,包括高效栽培设施小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在小区内集中使用各种先进实用的设施装备、农业投入物、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贡献
2.1 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建设情况
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山西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优势农产品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的缩影,也是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主要方向。基地建设自2007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在粮食生产上的“两带三区”,蔬菜生产上的“三区”,干鲜果生产上的“两带四区”和畜牧生产上的“一区五片”基本架构。不仅优化了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也必将为指导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10]。由于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在各级相关部门和项目县群众中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带动作用,各基地县所确定的优势产业无论在种植面积、存栏头(只)数还是产量、质量、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优势产业向优势区的集中度明显提高,优势产业核心产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在33个基地县辐射带动下,2007年和2008年的粮食生产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肉、蛋、奶、菜等“菜篮子”产品(除奶在2008年因毒奶粉事件影响略有下降外)都保持了增长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以2位数增长[11]。通过2 a的“一区十村”建设,33个示范区和330个示范村的建设档次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畜牧和果菜园区现代化装备水平普遍提高,畜牧小区在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畜牧业从分散养殖到规模化、合作社化养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粮、畜、果、菜4大产业都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小杂粮、草食畜、优质水果、蔬菜分别向东西两山小杂粮产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和中南部无公害水果蔬菜产业区集中。
2.2 率先一步走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县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基地建设的标准化生产上,长治市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2000年起,长治市就着手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标准引进和制定,到目前共采纳国家标准556项、行业标准101项、省级标准11项,制定长治地方标准33项、企业标准20项,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了覆盖优势农产品基地生产各个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12]。全市20万hm2优势农产品基地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沁州黄生产基地获得了首个国家原产地区域保护,屯留柴胡、平顺党参等3300hm2中药材基地获得GAP认证。已认证农产品品牌数量158个,其中有机农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农产品127个。
以县域整体推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突出代表是新绛县。该县虽然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但进入新世纪后,传统意义上的蔬菜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在蔬菜产业的培育发展上狠下决心、整治产地环境,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认证监管体系、追溯体系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促使蔬菜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新绛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万hm2,年产量12亿kg,产值7.5亿元,全县有140多个村庄近5万农户从事标准化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仅此一项农民年均收入1 750元,占到总收入的60%[13]。
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山西省的一些优势地区取得的成绩优越,但距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的优势农产品小杂粮经常面临自然灾害、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影响农民增收,一些优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这是山西省优势农产品迈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因此,增强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轨道还任重道远,应予以重视。
3 山西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速转变
2010年以来,大同、晋中、运城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16个县(区)和其他8市10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累计完成投资约90亿元,辐射带动千万农民受益[14]。通过资金和项目的带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3.1 粮、畜、果、菜4 大产业发展迅速
到2011年底,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3万hm2,产量524万t,分别占全省粮食面积和产量的30%和44%,在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比2009年增产115万t,提高28.1%;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7万hm2,产量548万t,分别占全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53.2%和55.8%,在种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比2009年增产40万t,提高7.9%;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4万hm2,产量314.5万t,分别占全省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43.5%和56.7%,面积与2009年持平,产量增加66万t,比2009年提高27百分点;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0.1万t,42.9万t,47万t,分别占全省产量的53.6%,60.4%,63%,与2009年产量基本持平,保证了畜牧产业的平稳发展[15]。
3.2 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约6.7万hm2,改造盐碱地1万hm2。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完善“三长”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建设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开展专家包县、技术员包村,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太原市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晋城市以开展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晋中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临汾市多措并举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这些工作成为全省工作的新亮点。
3.3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山西省通过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40%。扎实有效推进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水果双增等工程,2 a多来示范区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 400 hm2,新建规模健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316个,新发展果园14 400 hm2,改造老果园19 300 hm2。长治市以标准化为突破口,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全国第1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大同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龙头企业的拉动,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延伸,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示范区建设以来,共选择126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科技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在资金、用地、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和优惠,同时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中型知名龙头企业加盟入驻,提升了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系列加工能力。目前,示范区已形成了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干鲜果和林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链,40%以上农产品实现了加工增值。通过配套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市场,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了品牌、技术、产品等资源共享。
3.4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2011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 5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出901元,比2009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 576元,增收幅度达32%[15]。
全省农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9—2011年粮食总产年均达到110亿kg左右,2010,2011年连续2 a突破百亿千克,2009年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仍达到94亿kg。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119.3亿kg,比2009年增长26.9%,创历史新高[16]。玉米是山西省优势产业,种植面积154.9万hm2,总产76.6亿kg,占粮食总产的70.6%。小麦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种植面积72.9万hm2,总产量为23.2亿kg,占粮食总产的21.4%。小杂粮种类齐全,被誉为“小杂粮王国”,谷子、荞麦、莜麦、杂豆等品质和产量在全国排名前列。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8万,71万,74.6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果园面积达32.4万hm2,水果产量554.7万t[14]。蔬菜产业优势明显,特别是茄果类、根茎类等越夏延秋菜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外销量占到常年生产量的60%左右。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2.3万hm2,产量982万t。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全省农业产值达767.3亿元,占农林渔牧总产值的63.6%,占全省总产值的6.9%,比2009年增加242.5亿元,增长46.2%;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 601.4元,比2009年增加1 357.3元,增幅达31.9%。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2 684.9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9%。
4 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步伐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现代农业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需要在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建设中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全省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区域优化,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为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4.1 调整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在第3次结构调整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将是一次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的具体实践[17]。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布局优化和产业开发,总体上已经进入规模扩张阶段。在第3次调整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框架初步构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品,引导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对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2 坚持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总抓手
发展现代农业要集聚产业优势,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以“一村一品”为基础,从基础条件较好、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县选择建设;以“一县一业”为推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一县一业”基地县达到60个,也就是一半以上县成为“一县一业”基地县。按照五大板块,建设产业带和产业区。在专业村、基地县建设的基础上,按照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5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规划建设杂粮、蔬菜、水果、干果和畜牧业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
4.3 将科技支撑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重点,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18]。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人技物相结合的推广机制,建立农业厅长、农科院长、农大校长“三长联席会议制度”,按产业和县区设置首席专家。加快建立完善蔬菜、干鲜果、杂粮、马铃薯、猪、鸡、牛、羊特种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项目为载体,组建专家团队,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切实增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
4.4 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要求高、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19]。当前要在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措施、完善机制。以“省市共建、主抓在县、整合资金、规范管理、强化责任、优胜劣汰”的工作思路,建立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要建立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动态考核管理机制。从上到下力争通过几年的奋斗,使全省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跨入现代农业发展行列。
[1]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7(2):18-23.
[2]刘志澄.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J].农村经济问题,2007(2):4-7.
[3]杨伟霖,李一.区域优势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四川大学行政学院学报,2007(2):82-84.
[4]苏国贤.山西优势蔬菜产品测定与区域布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48-51.
[5]汪金敖.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15-17.
[6]寇惠青.打破四大“瓶颈” 促进山西农业现代化[J].山西农经,2008(3):60-62.
[7]魏亦文,褚润根,贺晔.山西省优质小杂粮(谷子、荞麦、莜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5):8-9.
[8]戴双兴.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与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23-26.
[9]王斌,马宏斌,张强,等.山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建设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6-310.
[10]张一弓,程滨,张一中,等.山西省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化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评价[J].农学学报,2012,2(12):62-68.
[11]阚先学,韩秀兰.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352-8353.
[12]孟颖卓.山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7):40-43.
[13]程季珍,程伯瑛.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7):6-9.
[14]杜彩霞.大同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132-133.
[15]山西省农牧业信息中心.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EB/OL].[2012-07-05].http://www.agri.gov.cn/webv05/places/shanxi/xinxilianbo/201207/t20120705_2778700.htm.
[16]新华网.山西粮食总产量首破110亿kg比2010年增长9.9%[EB/OL].[2011-12-09].http://www.gov.cn/jrzg/2011-12/09/content_2016259.htm.
[17]陈琼,王爱玲.新型农民培养与现代农业建设[J].河南农业科学,2008(11):9-11.
[18]魏秀芬,郑世艳,邸娜.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7-89.
[19]黄小兰,黄桂兰,赵登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