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2013-04-07邓志勇

关键词:语体英语教学英语

邓志勇, 倪 蓉

(1.上海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444; 2.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一、 ESP的涵义

关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Strevens的定义曾被普遍引用。他把ESP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看作一组相对立的概念[1]: ESP课程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传统的EGP则仅仅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ESP是指与某种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Jordon将ESP分为两大类: 职业、专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Vocational/Professional Purposes,简称EOP/EVP/EP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2]。由于ESP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备受语言学习者的欢迎和语言学家的关注。相比之下,EGP是常用的、一般的英语,因而不易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就如同语言学里的一些无标记(unmarked)术语一样。

从宏观看,ESP的内涵包括: 专门学科英语的语体、专门领域的英语课程。作为一种语体,它与众多学科领域相关: 科技英语(如工程师英语)、法律英语、经贸英语、体育英语、医学英语等。作为课程,ESP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3]。《专门用途英语》一书的作者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ESP是一种新的英语教学途径(approach)[4]。

从ESP的涵义可以看出,作为英语课程,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强调从专业的需求出发,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它以实用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与学生未来职业紧密相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应分为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即EGP)教学和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即ESP)教学两个阶段。与基础英语相比,ESP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性和行业特点。可见,ESP和EGP应该既是并列关系也是接续关系。

ESP教学理念及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引入国内,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当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ESP本身的跨学科性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对英语要求尚不高,经历了短暂的科技英语热之后,ESP的发展比较缓慢。

二、 ESP产生的背景

(一) 历史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背景。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也不例外。根据Hutchinson和Waters的观点,ESP是科技进步、语言学革命和教育心理学发展所产生的结果[4]。二战以后,科技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各专业领域对英语的特殊需求也逐步加大。只掌握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具有良好专业交际能力的涉外人才的需求。因此,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变化以及英语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针对特定专业或职业的ESP应运而生,并随着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英语教学的一个独特领域。

(二) 理论背景

从理论上看,ESP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register)理论[5]。根据这种观点,一种体裁、语体是由于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其中,专门用途英语的主要决定要素是语场,即交谈的情景因素,包括交谈的话题与场地,比如物理学家谈论物理学中的现象,法学家谈论法律问题,经济学家谈论经贸问题,生物学家谈论生物的进化问题等等,于是产生了科技英语/语体、法律英语/语体、经贸英语/语体等等。

(三) ESP的古典理论根基

作为一种体裁,ESP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修辞学理论。在他的修辞学体系中,体裁是一个重要概念,尽管他当时没有对 “体裁” 进行明确的定义和描述。他把修辞学分为法学修辞(forensic rhetoric)、议政修辞(deliberative rhetoric)、宣德修辞(epideictic rhetoric),其实就是指在法庭、议会和典礼这三种修辞情景下的典型话语,是三种体裁形式[6]。亚氏的三种分类间接地蕴涵了这样的理论假定: 在相同、相似的情景中产生的修辞话语具有相似性,显示出某种体裁规则,因此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体裁。由于修辞情形基本相同或相似,所以即使不同时期的修辞者(即演讲者)也会使用相似体裁的话语。至于这种体裁的 “规则” 体现在何处,从他修辞学中的修辞诉诸策略可见一斑。在《修辞学》中,亚氏总结归纳了在法庭、议会和典礼场合下的论题建构规律,提出了28个 “topos” (即话题),不仅涉及内容,也涉及论题的组成形式; 不仅涉及人品诉诸,也涉及逻辑诉诸和情感诉诸。由此可见,亚氏的三种话语体裁隐含了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 “规则” 。 在他看来,只要在法庭上进行辩论,不论何时,也不管何人进行辩论,大致就要使用 “法学修辞” 体裁; 只要在议会上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管何时、何人,大致就要使用 “议政修辞” 体裁; 依此类推,在典礼上,大致就要使用 “宣德修辞” 体裁。否则,交际就难取得理想效果。可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法律英语其实在古典修辞学中就有修辞学意义上的论述。

三、 ESP研究在中国的现状

(一) 对ESP语体的研究

自从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兴起以及被引入国内,学者们对功能语体的研究热情也迅速升温。国内有关语体学方面的几本著作值得一提: 侯维瑞的《英语语体》[7]、方梦之的《科技英语实用文体》[8]、程雨民的《英语语体学》[9]等。这些著作不仅分析了有关语体的特征,而且还阐述了语体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促进国内语体,尤其是科技语体的研究发挥了作用。此后,关于其他功能语体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有关ESP的教材或阅读材料也大量出版。其中,由上海外文学会会长卢思源教授主编的《工程师英语》[10]就是属于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语体的阅读资料和教材。目前,很多专业领域里都有其相应的阅读材料,但就语体研究而言,相对集中于科技英语、法律英语和经贸英语。

(二) 对ESP的教学及研究

ESP作为专业,最早于1979年由卢思源教授领头在上海机械学院(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成立当时第一个科技外语系(下设科技英语和科技德语),这个ESP方向与学校的学科方向基本相吻合,当时在国内颇具影响,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随后,很多工科院校也设立了科技外语系。上世纪80年代,不少院校还获得ESP硕士学位授予点,如上海机械学院等。从目前情况来看,院校专门设立以 “ESP” 冠名的专业似乎很少,这与当今各高校纷纷成立外语学院有一定关联,与外语领域涉及面迅速扩大也有联系(如上海理工大学最初成立的科技外语系; 原上海科技大学,现已并入上海大学,也开设了科技外语系) 。原先的ESP硕士点早些年也都纷纷并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因为从学科分类来说,它属于应用语言学领域,故现在ESP作为学位点似乎已不存在。此外,一些院校根据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成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外语专业,比如经济与外贸类院校成立经贸英语系。从高等院校设立的特色课程或精品课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校的定位及外语学院特色之间的关系。比如,上海海事大学突出海事英语; 上海电力学院突出电力行业英语; 上海政法学院突出法律英语; 而有些医科类院校则突出医学英语。表面上看,现在高等院校似乎不如以前那样经常提及专门用途英语,但实际上,原先归属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英语,如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经贸英语、工程英语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受到的关注都要多,突出表现在: 各行业、各专业都有专门的阅读书籍,甚至教材,对其教学研究也比以往更多、更深入。

近些年来,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要强调EGP,而是关注与学校所开设专业相关的课程。高校日益提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即用汉语和英语),其教材或从国外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或授课教师自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内容依托教学法(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s),即根据各行业、专业的情景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是 “内容材料支配下的一系列语言介绍与学习”[11]。其实,内容依托教学法并非新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广泛使用,而且大多与ESP 研究并行并重。所以有学者认为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依托在于 “特殊用途语言” 教学[12-13]。总之,这种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视,折射了高校对英语作为工具的认识,体现了中国高校对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

从上海理工大学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看,学校现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分级考试,基础差的学生继续学习(其实是补学)EGP,而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则可选择专业英语,甚至是英语二学位课程。该校的科技翻译专业,开设了物理、机械、高等数学、光电子学、动力工程概论等理工科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有的是外语学院的教师,有的是其他学院的专业课教师; 其他学院也开设了一些ESP课程,由外语学院教师授课,如管理学院的商务英语、商务写作、商务谈判等。从上海理工大学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ESP教学情况: 一是由外语学院开设的由外语教师和其他学院专业背景教师教授的专业课程; 二是由其他学院开设的由外语学院教师教授的专业课程。

从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来说,工科学生的英语课程与外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相比,跟以往产生了较大差异。这个转变与我国教育界对ESP重要性的认识分不开。Strevens提出ESP教学有四个根本特点,其中之一是,ESP的 “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14]。Hutchinson和Waters也指出,ESP “具有在‘典型的’特别语境下应用语言” 的特点,是 “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极有可能遇见” 的语言与形式[4]。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对ESP课程的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学者通过对 “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的检索,发现从1979至2012(11月)年间,标题中含有 “ESP” 的文章共有929篇,而在主题词中含有 “ESP” 的文章高达3 726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ESP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研究[13]。当然,相对ESP的重要性以及国际上对ESP的研究,国内对ESP的教学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还显得不足。

关于我国ESP的现状,主要的感觉是: 当前尽管没有以往那种轰轰烈烈的明显以ESP冠名的教学与研究,但ESP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以某种更加精细的专业外语的教学与研究体现出来,并与各高等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

四、 ESP教学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ESP的教学与研究,与EGP教学与研究相比显得明显不足,与当前需要不相匹配。秦秀白教授认为,我国高校的ESP教学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未进入成熟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解决好专门用途英语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 2)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和教学原则理解不一; 3)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15]。ESP教学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对ESP课程的开设缺乏原则性的统一规定。高校中有些专业开设了ESP课程,有些专业之前开设后又取消。总体而言,已经开设ESP课程的高校大部分处于自发地、零散地组织专业英语教学的状态。ESP课时的确定也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规定。以同济大学为例,有的专业仅为54学时,而有的专业多达108学时[16]。

(2) 教材建设不够完善,不像EGP课程那样具有相对比较规范的教材和系统。国内ESP教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尚无统一的ESP规划教材。各高校在教材的选取上大都各自为政,有原版引进的,也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廖莉芳等的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发现,ESP的学生反映所用教材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没有练习,缺乏明晰的教学目标,课文之间缺少连贯性,随意性较强,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17]。

(3) 授课方式和师资问题也颇关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取大班授课,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而且,ESP授课教师大多为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兼任,但这些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研究,所以ESP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4) 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考试考核制度。现行的考核与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紧密关联,在教学内容上,ESP与专业知识紧密关联,但考试考核却更像EGP的考试,强调的是语言的基本技能。所以要建立涵盖主要职业类别的水平考试,努力形成主导性的考试制度及科学的ESP教学评估体系[18]。

(5) 对ESP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在教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对专业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及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还不够; 在语体研究方面,现在比较多的研究是各语体的语言层次上的特征,但对修辞策略,比如各语体的论辩策略研究还不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领域里面的方法及内容上的问题。很少研究会把各专业语体当作专业人员交际过程及其结果来研究,而这会导致学生对语体不知其所以然。

五、 ESP的前景展望

社会需求是ESP教学的主要驱动力。ESP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专门用途英语已被认为是一场切实可行的、朝气蓬勃的活动”,是 “一场以关注成人学生的‘更广泛的作用’为特点的国际性运动”[19]。刘润清先生1996年就曾指出: “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是不再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后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20]。2004年,蔡基刚先生在《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一文中指出: “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21]。我们认为,只要社会存在专业的分工,就会有对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也就有进行ESP教学的必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行业、新的领域会不断涌现,也就是说,ESP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意味着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心将转向ESP教学,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正在实现从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到全面地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转变。

就ESP的研究来说,今后关于各专业语体的修辞策略研究是一个比较广阔而又有意义的领域。在这方面,我国比国外落后很多,尤其是语言学理论研究方面。比如对经济语体的研究,国内主要是局限于词汇、句法、结构,极少会从经济学家之间交流互动的角度去考察劝说策略,考察经济知识的修辞建构过程。这使得国内的研究表面化,缺乏理论的阐释力度。

另外一个可以预见的现象是,随着国家对海外留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会派往国外访学,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加入到国内的教学中来,今后的ESP教学师资会有较大提高,ESP研究会有较快发展。

六、 结束语

卢思源教授在《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题为 “ESP/EST纵横谈” 的文章,对ESP进行了权威性的全面探讨[22],为广大ESP教师ESP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既然社会需求是ESP教学的主要驱动力,我们就应该重视这个需求,提高对ESP的认识,理清ESP和EGP之间的关系,重视ESP教师专业素质和语言素质的培养,加强ESP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培养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大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Strevens P.ESP: An analysis and a survey[J].Language Learning,1977(2): 1.

[2] Jordan R 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梁雪松,陈黎峰,陆莺.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外语界,2006(4): 30-35.

[4] 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 Halliday M A K,Mclntosh A,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Longmans’ Linguistic Library,1964.

[6] Aristotle.Rhetoric[M].Translated by Roberts W R.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54.

[7] 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8] 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M].上海: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

[9] 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10] 卢思源.工程师英语[M].北京: 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11] 常俊跃,刘莉. “内容依托” 教学模式及对大学双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9(1): 81-83.

[12] Jansma K.Review of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J].The French Review,1991,64 (4): 730-731.

[13] 陈亚丽.ESP 理论与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J].中国ESP研究,2011,2(1): 41-46.

[14] 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C]∥Tickoo M.ESP: 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1-13.

[15]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79-83.

[16] 王蓓蕾.同济大学ESP 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 35-42.

[17] 廖莉芳,秦傲松.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0(3): 26-30.

[18] 阮红缨.我国ESP的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1): 85-86.

[19] Johns A M,Dudley-Evans T.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ternational in scope,specific in purpose[J].TESOL Quarterly,1991,25(2): 297-314.

[20] 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2-28.

[22] 卢思源.ESP/EST纵横谈[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 83-89.

猜你喜欢

语体英语教学英语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读英语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酷酷英语林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